宝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科技兴国的典范,更是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钢铁工业从落后走到世界先进钢铁工业前列的生动写照,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瑰宝。今天,回眸40多年前作为一名曾经参与宝钢工程建设的普通工程技术人员,我颇有感悟。设计是工程实施的依据,它规范着工程运行的轨迹。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它决定着工厂建成后的水平。在宝钢建设中,有来自冶金部属的十多个设计科研、勘察单位参战,建设高峰时常驻宝钢现场的设计人员有上千人。他们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感召下,为宝钢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程决策中的重要参谋
宝钢开始筹建,就存在着该不该建,上马后调整为停建还是缓建等重大问题的争议,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经过收集、归纳和分析,他们分别从钢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国钢材的产品结构、品种质量、历年钢材的进口量和长远的需求量等方面认证建设宝钢的必要性,从新建宝钢后产品的合理性,工艺流程的可靠性,主要生产环节的完整性,消耗指标的先进性等说明建设宝钢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在对待宝钢一期工程如何调整的问题上,设计人员经过反复核算,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投资分析情况,并直言提出,停建方案是下策,停一段时间再建是中策,按国内财力情况拉长进度是上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冶金部等有关部委的领导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提供参谋作用。
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推手
设计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宝钢工程投资。宝钢一期工程的主体设计虽然主要靠国外做,但是外商只对提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的可靠性负责,对工程建设的费用不承担任何义务。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对宝钢工程建设尽可能降低造价,改善经济效益做出努力。例如,在宝钢原厂区地面标高的问题上,根据百年一遇厂区的最高水位,设计人员与业主共同商定以机排和围厂河相结合的排水方案,建议原设计标高6.2米改成4.2米,既解决了竖白布置与建设工期的矛盾,又保证了设计和施工进度。又如,设计人员及时提出将原1700M M的冷热轧机组扩大为2050M M和2030M M冷轧热轧板机的规格,使全厂的生产平衡大为改善,还有国内设计总承包单位考虑到我国钢铁发展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预留了今后建设第三座高炉系统的余地,并通过城市规划安排了厂区南侧的建设发展用地,从而为宝钢的三期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引进消化应用新技术的重要桥梁
宝钢开工建设投产以来,外部环境就一直处于科学、技术、生产紧密联系、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因此,一系列新情况、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过宝钢从一期工程的成套引进、外商总包,到二期工程合作设计、合作制造的实践,三期工程的设计实现了“以我为主,国内总成”的飞跃。在三期工程的设计中,采用的各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达243项,其中158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内自行开发创新53项,国内外联合开发、研究28项。为了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益,跟踪、追赶、超越世界钢铁企业先进水平,设计还担负着各有关工程项目的技术改造、扩建和新建钢厂的艰巨性任务。总之,在宝钢工程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探索中,设计部门和工程师、工程技术专家、教授们出色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宝钢工程建设的成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因为改革开放,使全国各专业设计院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替业主着想、为宝钢工程服务。因为改革开放,才能使设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学习和消化世界一流的先进钢铁技术,激发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因此,改革开放是宝钢工程设计在宝钢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