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学阶段,美术老师是一位名画师,每到暑期,我们这帮喜爱美术的同学就会在他的画室里画几个小时,临摹石膏模型。上次搬家时,我的老爱人将我“珍藏”的一大摞石膏模型画稿全部清理掉了,至今我还心疼不已。
一件艺术品对人感情的触动,往往很难用言辞表达清楚。也是初中习画时,我在一本旧杂志上,看到了一幅题为《母与子》的名画。淳朴甜美的情感在画面上洋溢,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这幅印刷不算精美的画作,一直被我珍藏了几十年。特别是我成家后有了女儿,再看这幅画,就显得格外亲切。改革开放后,我有机会两次到巴黎卢浮宫,在原作面前驻足留恋,久久地沐浴在它真挚柔美的亲情之中。
但是,梵高画作对我的影响就不一样了。梵高的画是火,会把你的情感燃烧起来;如刺,会刺痛你的神经。我了解和认识梵高是从文学作品开始的。我读斯通的《梵高传》和梵高与其弟弟的书信集,被他对世界深沉、悲凉的爱所打动,或者说他的单纯和执着的性格、孤独和绝望的处境感动了我。他说:“人来到世上,不仅仅是为了享受快乐,也不能仅仅停留于诚实。人来到世上应该为人类做些大事,应该争取崇高。”后来再看他的画,就更加入迷了。梵高的《食土豆的人》这幅画,使我想起幼年时,从农村老家来的老奶奶,一手提着竹篮子,一手模我的脸。想起这些,再看这幅画,会使我的心头发酸,眼眶湿润。
到荷兰没有能到梵高的故居,在巴黎也没有去奥维尔参拜他的墓地,我感到十分遗憾。在博物馆我望着梵高的自画像,久久不愿离开,这个胡子拉碴的“年轻人”脑袋里在想些什么?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用色彩对物象的客观描绘,他是用色彩来表达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和对生命的爱。他同情人们,但人们却不理解他。可是,我在他的眼睛里却看不到一丝怨恨。爱与背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梵高的悲剧人生。
梵高说过:“我思考得越多就越觉得,没有什么比爱别人更能体现艺术的了。”这就是梵高的信念。一个深知自己不被爱的人,却依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这就是梵高的追求和崇高。一位智者解释道德的含义:一是要有爱心,另一是要具有怜悯心。在梵高阳光照耀的麦田和勃勃生机的向日葵等画作里,我看到了人类道德的体现。
我是梵高的崇拜者,我学着他流光溢彩的线条,追求他的崇高,净化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