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文学 以笔聚力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55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7-28

守望文学 以笔聚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协会简介

2010年成立宝钢文学协会至今已有十年,后改名为宝武文学协会,按工会文体中心“三个服务”(服务员工、服务会员、服务企业)要求,协会组织全体会员和文学爱好者在提炼宝钢文化、凝聚宝钢文化和宣传宝钢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9年,在集团协会评比中,文学协会被评为十佳协会。

她,百花竞放。会员在多种文学刊物上刊登文章,有的出版了小说、诗集、散文选、剧作、儿童文学作品等,扩大了社会影响。孙晓松便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他编剧的《围棋少年》风靡一时。在全国、上海市和集团组织的文学创作比赛中,成绩突出,部分还拿了一等奖,为集团争得了荣誉,涌现出众多优秀作者。

她,默默耕耘。2017年开展了“匠心筑梦”征文活动,创作完成弘扬劳模工匠精神作品158篇,为摄影协会40幅优秀作品配诗。2019年开展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的诗词、散文竞赛活动,共创作诗文205篇;同时协会组织会员深入现场,创作5篇报告文学。

她,砥砺前行。文学是个域场,会员深知学无止境。协会分批次邀请上海市作协、市工人文化宫、市文创基地等单位领导来指导工作,对企业如何开展文学创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邀请《解放日报》、《上海文学》等报刊杂志编辑,以及上海社科院教授、著名作家、剧作家等对会员和文学爱好者授课,提升大家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协会出版了电子文学刊物《钢花》,后代之以微信文学刊物《吴淞口》,刊登会员和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切磋交流;举行尚湖文学作品点评会,请专家对我们的作品进行点评,找出差距;开展诗歌朗诵会,展示自我风采。

最好的时光

□蒋晓峰

生命的历程,就像顺水行舟,身处风景不知觉。只有在回首眺望过去的岁月时,才忽然发现,我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曾留下点滴痕迹。那些痕迹,似乎既有天意的安排,又有“种如是因,收如是果”般的水到渠成。

清晰地记得,2010年7月,旨在挖掘、培养上海职工文学创作人才,市总工会宣教部和市作家协会创联室共同发起举办了“上海职工文学创作基地培训班”。我虽不才,但喜好文学创作,被时任宝钢文学艺术联合会秘书长陆兆平先生相中,经陆先生举力推荐,有幸得以走进“培训班”进修。其时,与我一起进修文学创作培训班的宝钢同仁,还有孙晓松、韩建刚等11人。我幸之有幸,被大家推举为培训班的“召集人”。

培训班为期三个月。我这个“召集人”可以寂寂无闻,但其他学员的文学创作功力得到绽放,在进修期间大放光彩,我们因而在班上博得了“宝钢才子十一郎”的雅号,借势厚积薄发,闯出了在宝钢内“小打小闹”的瓶颈,作品争先恐后发表于市级以上媒体。花开满树红,春秀一夜风,“宝钢创作”的名号打响,更像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宝钢被市工人文化宫指定为“上海职工文学创作基地”,培训班的宝钢学员,因而成为“宝钢基地”的文学创作会员。我们这群爱好文学的人,至此走到了一起,陆兆平因势利导,辅佐我们组建了宝钢文学协会。我借此星火,甘做搭桥人,在内召集宝钢文学爱好者加入协会,在外与工人文化宫保持联络,开展与兄弟文学协会的横向交流活动。宝钢文学协会一时风生水起,文学作品创作全面开花,为宝钢的文化名片增添了一抹色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下很想做“千里马”,累计至今写了7部长篇小说,并于2014年攀上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在各级媒体上一年内发表了76篇作品,但终因天赋有限,这些作品淹没于文字的海洋中,没起一丝波澜。我不是千里马,圈内人戏称我是电影“快手枪手快枪手”,但我宁愿是一匹矢志不移的“骆驼”。

自古以来,文学创作总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2015年11月,我为了熬夜赶稿,诱发心肌梗塞,照片差点上墙。世间风景大好,我还没看够,由此决心暂时放下笔墨,安心调息生养。我放下了文字,却放不下我们的文学协会和志同道合的文友,想起与大家一起吟诗写文的日子,不由地感慨,那是我生命里度过的最好一段时光。

2017年我办理了待退休手续,悄然转身,我将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世界,一切都得重头开始。三年来,创业之路艰辛又繁忙,让我对文学创作有心无力,然而,命运在这时开了一个玩笑,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叫人猝不及防,我没有例外,只得宅在家里待命。

当国人把目光聚焦到新冠疫情上时,我宁愿做一匹仰望天空的骆驼。我把对疫情的恐慌转化为文学创作的激情,干脆在家重拾旧好,一口气写了一部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小说挂上网后,没出一个月,阅读量即破百万。两个月后,疫情且消且散,我的小说也已写近尾声。此时此刻,我忍不住再次回望长叹,爱好文学的初心依旧,归来仍然少年。

笔端遇知音

□刘建忠

刚开始,我不善言语,不懂文字技巧,却因一个人而爱上文学。

他是一个老朋友,花草之美、秋冬之变都可以发之笔端。报刊上,他文章频现。记得尤深的是他写了“兰”,兰是花亦是草,但经过他精心演绎,“兰”逐渐变成了“往事成追忆”的爱情故事:他与兰在一个秋天后分了手,但他们走过的路,始终在心中保存着,时间一长,有时他特意拐过去走一遍,说闻闻那兰的香味。这篇文章我至今难忘。

曾经《宝钢日报》有个周末刊,朋友经常在周末刊用精彩的笔勾画人世。那不是简单的文字食品,更多的是生活的从容和悠闲,至大至微。曾经的《宝钢日报》于我而言,有时偶尔过目而已,但由于那个朋友的缘故,每次必探究竟,看看朋友又在上面“聊”了哪些内容。

在朋友的文字中,我看到了我们走过的属于我们的人生,包括停留过的爱情和那片云。甚至往日的点点滴滴,都能从他的文章里得到印证。直到有段时间,他用更成熟的笔法,渲染了初湿大地的晨雾、染红天际的晚霞,文字洒脱。时过境迁,朋友的风花雪月、笔走如刀文采,常常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上下。

只不知如今的朋友,还在翻看《二十四史》以及野史志怪否?他就是我的朋友———田文远。

你行我也行

□韩建刚

一晃,我加入协会已有9年。一天,看到文友的三首诗登上《上海诗人》,不久又一位文友的散文登上《解放日报》。很高兴,因文友的积极投稿,文学协会开展的“你行我也行,登报上广播”实验取得成功。

几年前,我建议会员向市级媒体投稿。“行吗?”听者将信将疑。我说:“行!孙晓松编剧的动画片已在全国热播,郭凯创作的电影常在影剧院放映,蒋晓峰写的小说也被商家买去。他们行,我们也行!”于是我们一起回忆这些领跑文友的突围之路:孙老师写稿时瞄准最优秀的写手,赶上并超越;郭老师痴心写作,纵然工作繁忙也不放弃;蒋老师曾连续六年冲击《新民晚报》“夜光杯”,终于获得突破。我们这些文友已经写作多年,具备了在上海市媒体发稿的实力。于是制定目标:两年内在省市级媒体发稿,在上海的有奖征文中获奖。

我们开始行动,动员文友大胆投稿。因经常投稿,一位文友已在《解放日报》《上海诗人》等媒体发稿10篇,在有奖征文中得奖9次。于老师今年72岁,以前没给市级媒体投过稿。两年前她参加我们的投稿实验,至今已在上广新闻《寒江夜读》节目等媒体发稿5篇。在投稿实验中,已有好几位文友在市级媒体发稿,或在征文中得奖。

在省市级媒体发稿难吗?如果你不敢投稿,发稿就很难;如果你敢于投稿,发稿就不难。朋友,你有让文字变成铅字的梦想吗?如果有,就多投稿,让梦想花开,让报纸的铅字和征文的发表来证明你的实力!

钢城师友情

□宋国斌

一个小小的梦想来自高三那年,同学带来了一本台历,每一页都有一首精美的小诗。当时年少的心里就萌发了一个奢望,要是我也能写出这样的小诗,该多好啊!

进入宝钢股份后,空余时间经常去单位的阅览室,翻看文艺类杂志,自己也购买一些诗歌散文类书籍。后来,终于忍不住,也开始“爬格子”,陆续给报刊投稿,我的涂鸦变成了铅字。

回首过去的三十年,几乎和宝钢股份一起成长,年轻时热情澎湃,为自己在国内最大、最先进的钢厂自豪书写,一期、二期、三期蓬勃发展的宝钢股份有太多故事,我用稚嫩的笔赞美、憧憬。知道自己写不完写不深,但就是有这个冲动。这期间得到了很多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也渐渐在创作上有小小的感悟。每次回想,总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的周围一直有亲近的师长、友善的文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我们走到一起激扬文字。

诗意人生战病魔

□箫 鸣

作为一个二十年前身患肝癌、迄今已做过两次肝移植、热爱诗歌写作的人,在文学协会这个大家庭里,受益良多!

协会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各种活动,组织会员外出采访和采风,这也是一个充满友爱、抱团进取的团队。因为有了这样的激励和提升,这些年来,我在十余家报刊发表了一些诗歌,也屡次获全国和市级诗歌征文奖,诗歌被收入多种公开出版的诗歌集里。

最让我感恩和铭记的是,2016年,当我在外省医院再次命悬一线,宝钢文联授予我宝钢文学艺术作品“星海特别奖”和五千元奖金的同时,慷然告慰病榻上的我,并决定出资为我出版一本个人诗集。闻此佳音,对艰危中与病魔苦斗的我而言,无疑是提振精神、激励斗志、鼓舞信心的一剂良药!

而彼时,对二十四小时连轴转日复一日输液的我,要编辑个人诗集,可谓有心无力。幸亏有文学协会这座靠山,有一帮重情重义的文朋诗友们!临时编委会在短时间内,不辞辛劳、倾情倾力,及时完成了繁重的选诗编集任务。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期盼和热望,在缠绵病榻三个月后,生命奇迹再次惠临我身,我又回到了文学创作队伍中,回到了我亲爱的文友身边!

诗集出版后,文学协会还为我举行了诗歌创作研讨会,专家的深度解析和精彩评述,使研讨会大为增色,也是对我的极大鼓舞和激励。上海宝山电视台曾拍播我的纪录片《生死诗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寒江夜读”栏目也曾邀请我前往做客,介绍并朗诵了我的诗歌。介绍我时,是以“宝钢诗人”称呼,我为有这样的称呼而自豪!

有幸与你们为伴

□吕 昶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人已中年。中学时,我考上了当时家乡的重点中学“武嶺中学”,我的班主任是一名爱好旅游与文学的年轻老师。他时常在课余时间,邀约我们一些平时爱好写作和古诗词的学生,去校园一角朗诵、欣赏优秀作品,也许这就是我最初与文学结缘的开始吧!慢慢地我们的队伍逐渐壮大,形成了文学兴趣爱好小组。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和小伙伴也开始创作自由诗和散文,并尝试在校广播站和社会报刊杂志投稿。至今,我还记得当时我与宿舍同学心情激扬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心头还是一阵温暖。虽然当时的作品并不是特别优秀,笔尖流露出年少时的清纯和质朴,但也是那个时期的磨砺,让我的文字从稚嫩不断走向成熟。

如果说学生时代让我爱上文学,开始了文学创作的启蒙,那么《晨露》《宝钢文艺》则给了我写诗的动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偶然投稿《宝钢文艺》,从而有幸认识了一批优秀老师,让我懂得“诗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诗是生活智慧的结晶”。就这样,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写出了当时令我满意的作品《钢铁魂》。这时的我,也慢慢学会了情感的倾诉和表达,开始真正理解了诗的灵魂与真谛,并在不久后获得《上海当代诗会》的创作奖项。

几次的进步,我的写作热情不断高涨,一些拙作散见于报刊杂志上。后来,在集团工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文学协会,丰富的采风活动不仅让我的业余生活多姿多彩,还结交了一群热爱文学的挚友。我们时常相聚一起探讨学习,分享创作心得,努力提升自身文学素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宋国斌两人主编协会出版的《钢花》电子刊物,在大伙的支持下,我们迎难而上。为了让刊物吸引更多文学爱好者,我们努力编辑、撰写编者序,在编辑他人作品的同时,也让我感悟到了他人的写作技巧。我们编撰的7期《钢花》,不仅得到了众多文友的肯定,也吸引更多文学爱好者加入,《钢花》还“出席”了全国行业性文学颁奖会场,受到与会同仁的赞赏和鼓励。虽然如今的《钢花》已经悄然淡去,但我的心里永远保留着那份“钢”的绽放、“花”的芬芳。

这就是我忠情于文学的爱好之路,虽然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乐,但更多的是欣赏到了心情的美丽、生命的希望,收获了文友的情谊和陪伴。

精彩生活

□于淑媛

文学协会是一个温暖的集体,是一个团结而积极向上的集体。我在这个集体里收获多多,文友的创作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中,或者在病榻前,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默默耕耘着。他们是爱的传播者,不仅为企业更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作用。

“梦想花开”,这是老会长韩建钢经常说的一句话,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里。每当刊物上登载了大家的文章,他总会第一时间把文章发到群里,鼓励大家写出更多精品文章。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没有理由因年长而放慢创作的脚步,只有迎头赶上。我喜欢文学更热爱生活。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为孩子们写了许多童话故事,并在上海电视教育台做过专访,参加过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与画结缘,经过多年学习与探索,终于创作出自己的环保“植物叠画”,开了个人画展,实现废品变艺术的梦想。如今在大家的影响下,更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又开始了散文创作,经过努力也小有收获。

一路走来回头望去,我的生活是充实而快乐的,这是我想要的生活,也是我追梦的结果。

精神的芳草地

□落 依

对宝武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工作在现代化的钢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剪不断的钢铁情缘。

是的,我们的日子里一直沉淀着钢的气息,那恢宏的气势让我们诗情澎拜。文学协会像一块磁铁,把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人牵引到同一个平台;文协像一根纽带,把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风格的人珍珠般地串在同一根项链上,让每一颗珠子都细腻地闪耀着独特的光泽。

文学协会又像是一座精神的芳草地,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我们的心灵清新、温润永不荒芜。会员们个个都是以文而相遇、因文而相知,在懂自己的人群里散步。历届会长都热爱文学,带头从事文学创作,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在企业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了让会员的作品更广泛地走向社会,同时也为了更深入地宣传宝钢人的精神,他们经常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市里著名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来作专题讲座,一方面组织会员或去市里的报刊编辑部取经学习,或和外省市诗社联谊交流、采风创作。

与外界交流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品位,让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宏观、多元。大家在微信群里不断出现的佳作,不仅给了我们审美上的享受,也给了我们彼此创作手法上的启示。空闲或宁静时读一两首好诗,对爱诗的我们来说是莫大的快乐!如品清茶,如闻暗香。

大话文学

@崔天一:文学工作者就是用笔蘸着自己的脑浆勤奋耕耘的人。辛苦了自己,开心了别人。

@龚启和:灵魂最忠实的温馨伴侣,精神最诗意的栖身之地。

@倪强:写作是思想的传递,是用文字来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是将感受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的语句。

@王明宇:文学创作,一种优质体验和觉悟的情怀输出和创造力呈现。

@高彦杰:走心的文学首先要感动自己,其次才是其他。

@杨日春:文以载道,学以修身。文学的归属是人学,只有通过语言文字和精神的高度融合形成的文学作品,才能使人类获得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

@施钢荣:写,是为了表达自己想要达到的某种理想。有时候,也是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抚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