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武老物件我的宝武故事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557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8-04

我的宝武故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三代初心不改一脉钢铁情怀

杨龙(马钢技术中心)

1958年7月,马钢成立前夕,我的外公带着外婆和四个孩子,坐了两天三夜的火车从东北齐齐哈尔弗拉基钢铁基地来到了马鞍山,参与马钢的筹建工作。此后六十多年里,我们家在马鞍山扎下根,再也没有离开过。

据当时不满十岁的大舅回忆:那一年他们南下的火车里,全都是像我们家这样响应国家号召,支援马钢建设的钢铁工人。我们家最早住在江边的平房里,周围的邻居都是来自祖国各地的援建者。

我的外公1923年出生于江苏常州,读过几年私塾,14岁到上海新沪钢铁厂当学徒工。出身旧社会的他,年少时期看尽国人饱受洋人坚船利炮欺辱的场面,从此立下钢铁报国之志。他一生几次响应国家号召,先后举家从上海迁到东北,又从东北迁到马鞍山,为祖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奉献一生,练就一身翻砂铸造的好手艺。外公文化水平不高,但技术相当厉害,生前先后在马钢机修二分厂、三分厂工作,是八级高级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月能拿80多元的工资。最拿手的是实模浇铸,全马钢没几个人能做到。

等我长大记事,外公已经退休在家。我们小孩一直觉得外公是个“怪老头”,只给我们买马钢的大肉包吃,看电视要看马钢电视台,连洗澡都只去马钢澡堂。

我的大舅出生于1950年,1968年作为下乡知青被招工进入马钢第二轧钢厂。大舅进厂后干起了金属加工,服务于马钢630中型机组第一条生产线。当时车间有两台日本进口的洋车床,轧辊的尺寸和产线并不是很服帖,不好用。大舅带头带领大家进行了工艺改进和技术改造,效果很好,效率翻倍。后来日本厂家回访的时候看到了都很佩服。由于工作认真技术专业,大舅五年后当上了工段长,逐渐走上管理岗位。在外公和大舅的示范和引领下,弟弟妹妹们陆续也加入到马钢这个大家庭。

2018年6月,家中最小的舅舅正式从一钢轧退休了。办完手续后他请家里人吃饭,席间说:“老爷子当年把家迁到马鞍山,咱们兄弟姐妹六人五个都在马钢,都干得挺好,没给老爷子丢脸。以后就看你们小辈了,拿好接力棒!”我心里挺有感触的,觉得肩上都是沉甸甸的责任。

我的哥哥1997年进入马钢,第二年全国第一条H型钢产线在马钢正式投产。他与马钢H型钢共成长,成为我们眼中羡慕的专业技术工程师。

2012年,带着家人的殷切希望,我第一次以主人公的身份走进马钢技术中心,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真正成为了马钢人,我才更加理解我们家三代人对马钢的情怀。马钢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是我们家三代人生存立足的根本,也是支撑马鞍山无数家庭开枝散叶的根基。

六十多年过去了,马钢为祖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代代像我外公舅舅们那样前赴后继的马钢人,用青春和热血把钢铁报国的情怀刻在马钢的历史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年轻一代的臂膀上,肩负几代马钢人钢铁报国的初心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是压力,更是动力!

与凹山采场亲密接触的岁月

薛小平(宝钢资源马钢南山矿业公司)

作为一名矿工,不知不觉已在矿山工作近40年。虽然早已离开了凹山采场,可每当我远远地望着一条条如黑色琴键的铁路,沿着采场的边坡弯弯曲曲地一路延伸,那段在凹山采场从事养路工的岁月,总是如潮水般涌向记忆的闸门。

1981年12月,马钢矿山系统招工,我和19个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从不同地方来到南山矿运输车间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

采场的铁路线虽然不是火车开的铁路线,但技术要求一点也不比正规的铁路线差,甚至还要高。当时,养路工使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很原始的洋镐、铁锹、丁字锤、撬棍、起压器,完全靠人的体力劳动。因此,路工的作业量非常繁重。每天早晨一上班,班长就会把班组人员分成几个组,大家带上工具便浩浩荡荡奔赴采场的铁路线。

那时的我单薄瘦弱,从没有干过重体力活。不要说是扛道木、抬钢轨这些重体力活了,光是每天扛着十几斤重的洋镐,从班组走到工作现场就累得气喘吁吁。不到一个礼拜,我的手掌上就磨出几个血泡,下班回到宿舍,倒床就能呼呼大睡。

在采场干活,最难过的就是夏天和冬天下雪。八月的采场,苍穹变成了倒扣过来的铁锅,扛着洋镐在采场转上一小圈,汗水就湿透衣襟。冬天一下雪,整个采场的铁路线只露出两条铁轨顺着边坡在雪地上延伸。早晨一到班组,大家顾不上喝口水,就拿着扫把、铁锹直奔45米站台。45米站台是当时整个凹山采场电力机车运矿和排土的中转站,如不及时清扫积雪,一旦上冻,道岔就合不严,电机车通过道岔时就容易发生掉道事故。从山口吹过来寒风像刀子一样刺骨。那时候生活水平低,工资也不高,可每天大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活很充实。

1982年12月,47米站到45米站环行线需要进行大修,我们班要在1天内更换100多根枕木,同时还要把弯道的钢轨进行调边。一个枕木有200多斤,由于蒸气吊车不能把枕木吊到作业现场,我们只能靠自己的肩膀去扛。当时,我们班有个老师傅叫王连富,个头不到1米7,平时在班里很少说话。那天,我看见他一个人搬起枕木往肩膀一靠,腰一挺,轻轻松松地扛起,一溜烟就小跑起来。我也跟着学,压得腰都直不起来,肩膀火烧一样疼。到最后,现场还剩下几根3米多长的岔枕,每个都有300斤以上。只见王连富摆了一个蹲档马步,肩膀一晃扛起就走。这件事过去了三十多年,直到今天,我仍从心里佩服不已。

随着凹山采场的不断深入开采,我们45米保养班保养的铁路线也愈来愈长。时代在发展,南山也在与时俱进。如今的养路工作业已经机械化,劳动强度减轻了许多。当我再一次站在凹山采场,它已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凹山湖。这座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凹山采场,一直让我魂牵梦萦。

难忘的日子

远方(宝钢股份退休职工)

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宝钢工程建设打下第一根桩,一座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横空出世。彼时,我还是一名在校的大一学生。三年之后的1982年初春,我大学毕业分配进了当时的宝钢总厂动力部,成为一名点检技术人员,负责能源中心及动力管网的设备调试、交接验收和运行维护,从此开启了长达35年的钢铁生涯。

宝钢创业史上诸多难以忘怀的第一次,都诞生在能源环保系统。时隔38年,回想起来,仿佛进入时光隧道,依然令人血脉偾张。

1982年4月25日,宝钢受电变电所受电成功投入运行。这是宝钢首个建成投产的枢纽变电站,标志着宝钢从基本建设阶段转入生产准备阶段。紧随其后,中央变电所投运,4月28日能源中心(电力台)投入运行。宝钢能源中心集水、电、风、气(汽)17种能源介质管控于一身,是当时全世界钢铁行业中规模最大、能源介质种类最多、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能源管控中心。宝钢三期工程投产后,能源中心的规模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的能源消耗总量。

1985年是宝钢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年。那一年,女儿出生了,我给她取名“亦敏”,希望她茁壮成长,也希望女儿给我带来好运,让即将投产的宝钢牛气冲天、一鸣惊人。

1985年1月22日,宝钢第一座日处理原水量达27万立方米的现代化多水种中央水处理厂竣工投产,可满足宝钢一、二期工程的生产及生活用水需求。4月22日四座大型干式煤气柜建成交付使用,5月23日焦炉煤气通气作业一次成功,正式向全厂提供动力煤气燃料,能源部就此进入全面生产阶段,也标志着宝钢一期工程投产进入倒计时。

1985年9月2日,宝钢长江引水工程开始蓄水,库容量为1200万立方米、日取水能力达363万立方米的宝钢水库建成,不仅满足了自身用水需求,每当咸潮季节,还能为一坝之隔的陈行水库供水,有效缓解市政用水的紧缺。宝钢水库利用生物养殖技术形成水质净化生态链,破解了大型水库藻类繁殖、水体富营养化的难题。

1993年10月8日,宝钢普莱克斯实用气体有限公司组建。这是宝钢能源系统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开创了宝钢能源系统社会化、专业化管理与产业链延伸的先河。

1998年7月8日,宝钢三期能源中心系统建成投产。至此,历时七年之久的能源中心系统改造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宝钢的能源管控系统集成能力跃居世界钢铁行业前列。

2008年9月25日,国内首套自主集成的六万立方米等级制氧机———八号空分并网出氧。八号空分的建成,既满足了宝钢生产对氧、氮、氩的需求,也为国内大型空分制造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注定又成为我人生中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女儿当上了妈妈———可爱的外孙女出生了,我“升级”成了外公。也是在这一年,新组建的中国宝武在上海揭牌成立。作为宝钢的一名老兵,曾经见证了历史上的诸多第一,更希冀看到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宝武再铸辉煌,诞生更多具有宝武元素的第一,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钢中之宝、镇国之宝。

我与宝钢同龄

徐长盛(宝信软件)

2002年5月下旬,离研究生开学还有几个月,我就应聘了一家网络公司,来到了它的上海办事处工作。一次,从市区到宝山解决设备问题。调试设备时发现,对方公司员工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令我很震惊。回去我就仔细查了下这个公司的信息,发现是一家上市公司———宝信软件,是宝钢的控股子公司。当时我就想研究生毕业其他地方不去了,就是这了!

一转眼就到2004年10月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选择去了外企如微软、英特尔,因为当时心中有了目标,所以我也没着急。宝信果然来了,笔试面试都很顺利,2005年7月正式报到。

刚入住果园单宿时挺失望的,里面破破烂烂,外面三号线正在建设,尘土飞扬。8月初,我们被安排到钢专进行为期两周的军训,住在月浦单宿。

8月下旬,军训完回到部门上班,被安排到自动化工程事业部,也不知道未来要干什么,坐在办公室里无聊地看项目文档。看到院子里面有很多汽车,听大家说上海房价很贵,很茫然。一次,一个老同志跟我们说不要怕,过几年你们都能买车买房的,也就渐渐安了心。后来我一直想,所有的欢迎词都比不上这颗定心丸。

2005年10月,第一次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了宝钢的技改项目。一年后独立负责一个专业,再到后来可以负责一个项目,项目也从上海做到了各个地方,眼看着集团不断发展壮大。

还记得2007年下半年开始到2010年底,三年多的时间我带着一帮人持续从早干到晚,同时进行研发和工程项目实施。利用自身所学不仅消化吸收了国外控制系统的精髓,而且进行了大幅度创新,成功地将过程控制系统的实施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如今,这些系统持续在宝钢的轧钢生产线以及全国各地的生产线上发挥作用,感到为祖国的钢铁工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结婚开始的白手起家,到生小孩,到第一次买房、买车再换房……回首往事,发现过去这么多年干成了很多人生大事,也很有成就感。是宝钢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我有用武之地,也是宝钢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