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记录宝武人前行的脚步,用镜头传递企业正能量。讲好故事、抒真情怀,既是激励别人,也是鞭策自己。7月24日,中国宝武融媒体平台读者粉丝座谈会上,媒体中心的记者、编辑们讲述了新闻背后的故事。“博城论坛”管理评论专栏是如何打造的?基层一线采访报道有哪些感动的宝武人、宝武事?官微小编工作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今天本版将记者、编辑们的发言整理后刊登,为你揭秘宝武媒体人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打造思想高地精品栏目
———从宝武媒体中心的“博成论坛”说起
□吴永中
去年11月初,宝武媒体中心在《中国宝武报》、“友爱的宝武”上推出了管理评论栏目“博成论坛”。一篇篇观点鲜明的评论,或高屋建瓴、或深入浅出、或直陈不足、或娓娓道来……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博成论坛”栏目开设至今,践行了之初的宗旨:以阐述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的管理思想、工作思考等为要义,实现鲜明、快速、准确的传播,以启迪思想,开阔思路,提高认识,指导行动。
那为什么要开设“博成论坛”专栏?
媒体通常被誉为“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是每一家媒体必备的责任与担当,通俗地说,就是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多反映生产一线的情况。而接天线,就是要将最高层的声音传播出去,让全集团的干部员工都知道高层的所思所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博成论坛”栏目就是宝武媒体中心发挥好上情下达作用的一个平台、一个品牌。
中国宝武成立以来,企业发展驶上“快车道”。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需要以思想为引领,统一认识,上下同欲,加速融合。在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钱建兴部长的积极努力下,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望明欣然同意,为“博成论坛”供稿,为这个栏目打造成集团的思想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取名“博成论坛”?中国宝武总部宝武大厦矗立在黄浦江畔世博大道、博成路上,对岸就是中国近现代钢铁业发源地之一的江南制造局原址所在地;登高远眺,充满希望的热土浦东新区尽收眼底。处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中国宝武的思想启迪将成为前行的航标。“博成”,既因宝武大厦紧邻博成路,也取广博而集大成之意。
到目前为止,“博成论坛”共刊发了11篇评论。这些评论的发布节点很有讲究。《地低成海、海纳百川,成为全球钢铁业的引领者》刊发于2019年11月19日,正好是中国宝武重组马钢2个月,各项整合融合工作全面铺开之时。2020年1月2日,中国宝武绿色发展与智慧制造现场会在武钢有限、鄂钢召开,“友爱的宝武”刊发了《美丽蝶变靠奋斗》。2月18日刊发《以钢铁的名义,坚决打赢抗疫和发展攻坚战》,正是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期。“全面对标找差,创建世界一流”是集团公司今年乃至今后三到五年的管理主题,怎么落实?3月9日的《全面对标找差要把握好三个导向》给出了指导性意见。4月17日刊发的《从预算管理到商业计划书,我们要改变什么?》,让一些子公司的管理变革有了方向。5月21日,集团公司举行第九期决策人研修,提出全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打造新时代的宝武之治》便与读者见面了。
在中国宝武融媒体平台读者粉丝见面会上,我想给大家也给我们自己鼓鼓劲。陈书记、董事长的开篇讲《凝聚“上下同欲”的精气神》,胡总的开篇是《文化的浸润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两篇都是讲文化、讲宣传,说明两位领导对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希望大家在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的领导下,发挥体系的力量,把中国宝武的宣传文化工作做好。陈书记、董事长曾讲过,个人的能力再大,离开了平台什么都不是。只有把个人的追求和事业融入企业的发展洪流之中,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最后实现自己的价值。希望大家能在宣传文化平台上多努力,多发挥作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官微小编的“N宗最”
□张 琴
作为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官微小编,是什么体验?我觉得有“N宗最”。
第一最,作为官微编辑,最是籍籍无名。因为我们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是编辑的工作属性。而且大家一看我们小编的署名就会发现,咦,怎么都是隐姓埋名的“大侠”?什么令狐不冲、张三不疯、东方不胖、木婉不轻,队形还挺整齐啊!其实说起来,我们对标的是人民日报的海外版官微“侠客岛”,人家的大编叫做独孤九段、公子无忌,所以我们也就玩了一把侠客风。比如,令狐不冲,这是我的花名。有一阵子我们加班频率特别高,微信经常要到晚上11点多才推送,有一天我忽然想,我这个令狐不冲,现在也太冲了,天天加班冲冲冲,不如自嘲一下,改个名叫令狐太冲吧。但是一想,不对啊,万一我们其他美女小编也跟着保持队型怎么办,那么,张三不疯,不就变成了张三太疯?东方不胖,不就变成了东方太胖?这样不厚道!话说回来,虽然籍籍无名,只以花名走江湖,我们官微小编还是乐在其中的。
第二最,官微小编是最没有年龄感的编辑。新媒体是90后的天下,但我是一个70后,属于标准的前浪,早该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无奈,我们还得伪装成后浪,跟着一起乘风破浪。小编写原创文案的时候,经常需要运用鲜活生动接地气的网络语言,这样粉丝才会觉得,你们不端不装有趣好玩。中国宝武倡导“三有生活”———“有闲有钱有趣”,作为微信编辑,有闲,那是不可能了;有钱,这要我们部长说了算;有趣嘛,我们还可以努力一下。官微是企业重要的宣传阵地,如果自己都不投入,那就没办法感染别人。有时候也忍不住自我吐槽,觉得一个70后满口网络语言有强行装嫩之嫌,直到之前我编辑了陈德荣书记、董事长为扶贫直播带货的微信,看到他在说,宝宝们,看过来,我带着你们买买买!怎么没人给我刷个火箭?看到中国宝武和生态圈的粉丝在直播间疯狂打C al l,我一下子释然了:陈德荣书记、董事长都能这么接地气,我这卖点萌,可算不了什么,都是为了做好工作、提升用户体验嘛!所以,我们做个逆生长的小编,不亦乐乎?
第三最,工作时间最长。宇宙不爆炸,小编不放假。官微现在基本固定在晚上七点半推送,双休日也雷打不动推送微信。为第一时间发布重大新闻,小编工作到深夜十一二点也是常态,因为需要赶在当天零点之前推送微信。比如前不久,“钢铁荣耀铸梦百年”系列活动中的“重走钢铁长征路”重庆首站活动,我们整个官微编辑团队都在加班。平时也是随时待命、超长待机,一来随时有稿子需要编辑,二来随时可能修改已经推送的推文,或者开白名单,为子公司通讯员提供图片视频等宣传素材。这种情况下,小编也是修炼得一身本领,吃饭就扒拉两口,洗澡得掐好时间,干活的时候家里闲杂人等一律清退。洛阳亲友若相问,就说我在改微信。小编还有个后遗症,微信推送之后,最怕电话或者微信忽然响起,第一反应就是:哎呀,哪儿出错了!这变成条件反射了,所以每次推送微信的时候,感觉都特别忐忑。
第四最,小编最善于学习。微信公众号编辑后台改版频繁,冷不丁就推出各种新功能,感觉像个磨人的小妖精一样,所以需要小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适应,打怪升级,让自己的编辑技能也不断迭代。当我们打造出越来越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微信作品,吸引了更多粉丝,蓦然回首,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么小编的工作就是“痛并快乐着”。也希望读者能给官微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鞭策我们官微团队继续前进。
读者是用户是裁判
□王 磊
站在中国宝武融媒体平台读者粉丝座谈会的讲台前,我有一些激动。这个会非常有意思,我觉得有“三好”。
一是策划好。在我的记忆里,以“读者”为主题举行座谈会,在媒体中心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我看来,“读者”是一个可贵的称呼。互联网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看报的人很少,“读者”这两个字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所以,我觉得在座的各位都非常值得尊敬。从用户导向来看,能把尊敬的读者请来,那么我们媒体的好日子也就不远了。
二是地方好。互联宝地,是中国宝武城市产业园业务的一个标杆。在这里开会,肯定会让人身心安康、心情愉悦,还能招财进宝。而且这个互联,意味着我们媒体中心和广大读者的互通互联,也非常契合座谈会的主题。
三是气氛好。新朋故友,帅哥美女,济济一堂。开放,倾诉,活力无限。面对面的交流,必定能拉近我们和读者的距离。
我想,这次的会以读者为题,其实体现了我们办报思路的一种变化。我们把读者放在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而不是自娱自乐。郭德纲经常说观众是他的衣食父母,我想报纸和读者的关系也大致如此。如果我们是运动员,读者就是裁判员;如果我们是生产商,读者就是终端用户。从全面对标找差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用户导向,也是一种问题导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我想这和中国宝武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亿吨宝武,开疆拓土。文化融合大势所趋,我们的报纸和微信,应该是主要的渠道和载体,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公司的愿景使命如何落地生根,中国宝武员工怎么唱响“同一首歌”,都需要我们和各位读者共同努力。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读者诸君,能够多给我们提提意见,出出主意,共同把我们的报纸和微信办得更让人想看、爱看。
去年记者节,陈德荣书记、董事长寄语媒体中心的新闻工作者,要发挥“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讲好宝武故事。在我的职业经历中,也写过很多故事。我曾经在采访过程中热泪盈眶,也曾经在写作过程中激动得浑身颤抖。而感动我的,正是这些宝武人、宝武事。我曾经采访一位援藏干部,他说起下乡的经历:大半夜,车坏在路上,另一辆车回去求援,他们就在荒山野地中等了好几个小时,他说“太安静了,我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还有一次,另一位援藏干部告诉我,因为高原反应,晚上睡不着觉,他就在旧报纸上练毛笔字,结果他发现,他下意识地写的都是他爱人和孩子的名字。还有一位扶贫干部对我说,他80多岁的老母亲病危,他直到过年才回去探望,结果老母亲看到他时说,“你归你忙,我就不麻烦你了。”第二天,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忠孝不能两全,这让他抱憾终生。这些情节,现在想来,好像只有电视电影中才有,但它们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宝武人身上。而作为一名记者,听到这些,我深感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如果不能为这些可爱可敬的人去树碑立传,真的是愧对记者这个称呼。
作为一个企业媒体人,我在媒体中心从业21年,当过记者、编辑,也经常和各家单位的通讯员、读者打交道,他们中很多都是高手。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中国宝武报》、“友爱的宝武”并不是我们编辑记者的,而是大家的。我和我的同事,对这份工作有一种深深的感情。这次能代表大家和读者朋友说说心里话,感到非常荣幸,真诚地感谢大家长时间以来的关爱,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当好我们的用户和裁判,共同为中国宝武的文化融合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讲好“宝武故事”
□张 萍
“我的宝武故事”征文活动从今年4月底开启,到现在3个多月,大家参与热情很高。截至7月24日,一共收到员工来稿170余篇,官微刊发11期共50篇。近段时间,我们对来稿进行了阶段性评选。在截止到6月底的110篇来稿中,我们编辑部初选了30篇故事进入年终总评,并在此基础上,邀请了集团内相关领导、专家组成十余人的评委组,评选出首批11篇优秀故事。
经过第一阶段评选,我们发现得分较高的作品几乎都来自生产一线,比如得分最高的三位作者,一位是武钢有限的机车司机,一位是马钢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位是大冶铁矿的矿工。我们的终评评委均分开各自计分,从未碰头商量,但都不约而同给予他们高分,体现了“越基层越精彩”。他们字里行间那种对企业沁入骨髓的炽热感情,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认同感、责任感让同是宝武人的我们很有被带入感,感同身受并深受感动。
这也是我们当时策划这次主题征文的初衷。中国宝武130年的宏大叙事,是由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宝武人工作、生活的点滴汇聚而来,它的每一个细胞都饱含着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个人叙事当中真实、细节的力量弥足珍贵,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我们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所以当时的出发点很简单,一是要让每一个宝武人都能起话头、有谈兴,只要想参与,基本没有准入门槛;二是不能让他陷入空谈、八股材料当中,一定要鲜活;三是能够以小见大。后来定下来“我的宝武故事”这个主题,指向性非常明确:“我的”设定好只能以第一人称叙事;“宝武”限定了范围,但这个范围是很广泛的,可以是员工、上下游供应商、用户、社区居民等,只要讲述自己与中国宝武之间的故事,都能参加;“故事”则限定了基本表现方式。
为了不限制员工的自我发挥,我们对文体和字数并未作要求。并且与设置主题的初衷相同,对每位作者的来稿都是以非常严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对每一位作者和读者负责。每封投稿必有回复,每一篇来稿首先是在精读两遍的基础上进行选登。每期被选中刊登的稿件,从收到邮件到官微最终刊发,仅在我这个环节,最起码过五遍:收到邮件时读一遍分类存放,选文章时读一遍,修改编辑时细改两遍,微信排版完成时再过一遍。这些完成后交到主编那里进行审阅修改,最后到总编那里还要终审。虽然现在是新媒体放飞的时代,但我们编辑还是以非常严谨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编辑部的工作,并非影视作品《编辑部的故事》那样精彩。故事要有冲突、有矛盾,才会精彩。但编辑面对更多的是大量的案头工作,持久的坐功、对文章的各种权衡把握,以及对每一篇从手里出去的稿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责任感,为他人做嫁衣并觉得衣服还挺漂亮的特殊愉悦感。但这些真的很难成故事,也很难讲述。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你们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