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眷恋的土地
□滕秋明
脚下的这片热土———宝钢股份宝山基地,曾是我家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金灿灿的油菜花环绕着白墙黑瓦的村庄,一条小河从村中缓缓流过,水桥上、石阶下,母亲在淘米、姐姐在洗衣,待炊烟缭绕时,各家饭菜的香味便飘了出来……
1978年,宝山钢铁总厂动工,我们生产队的青壮年参加了工程建设。那时候机械匮乏,生产队唯一的手扶拖拉机,每天派往工地驳运沙石料,护厂河是一挑一挑从肩上挑出来的。到了务工年龄,我也加入到生产队派往宝钢的“外出工”队伍,每天可以拿到一毛六分钱的津贴。进入厂区,一排排硕大的厂房震撼着我,建设者的严谨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每根生锈的钢筋,必须经过喷砂除锈之后才使用,任何钢构都要经过打磨后才刷油漆。正是因为建设者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成就了高质量的宝钢。
1993年,在多年的期盼中,我们的村庄和土地被宝钢三期工程征用了。我正式成为了宝钢人,进入宝钢企业开发总公司生产协力公司。我做过烧结落矿工,干过炼铁铸铁工,清过渣沟,补过铁沟。这些平凡的岗位,虽没有耀眼的光芒,但我自豪。和千千万万个宝钢人一样,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我们挥洒过激情,燃烧了青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宝武勇担社会责任,提出“固废不出厂”。在此背景下,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绿色生产践行者队伍,参与运营了宝山基地第一条固废制球返产产线。后来,当得知在宝山基地将建设两座转底炉的信息,我踊跃报名加入。很多人不解:都50多岁快退休的人了,安稳的工作不做,干嘛去自找苦吃?我只是笑了笑……
宝山基地的转底炉有两条产线,设计能力年处理冶金尘泥50万吨。废弃冶金尘泥通过制球、脱锌、返产后,能够真正实现无害化排放,有效保护地下水与土壤。应聘转底炉事业部的岗位时,部门领导向我发出了热切邀请,令我信心倍增。50多岁,虽已不再年轻,但激情仍在,二次创业!
我有幸参与了转底炉建设、调试、试车到投产的全过程。不管严寒酷暑,白昼还是黑夜,从泥泞的工程建设到项目投产,全程密切跟踪。在项目单位和转底炉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目前转底炉运行良好,正朝着达产目标迈进。
近年来,宝武环科深耕环保,构建专业化环境治理平台,聚焦“城市钢厂”“工业园区”“城市矿山”三大战略市场。在服务于中国宝武各基地钢铁主业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冶金渣、冶金尘泥、建筑垃圾等处理利用方面创造了骄人的社会价值,本人参与的《用后耐材再生利用研究》亦获上海市资源再生利用优秀项目。看到一个个环保项目转化落地,感觉仿佛被工业文明取代的美丽村庄又浮现眼前。
入职近30年来,我学到了求真务实、执着创新,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公司的培养下,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考取了高级技师职称,现任高级操作,曾被领导褒誉为“最富有激情的作业长”。光阴荏苒,回首间,已逾知命之年,我依然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在环科人的共同努力下,愿蓝天白云永驻,绿水青山长留! (宝武环科转底炉事业部)
企业文化润泽我成长
□上官建新
1987年冬,我通过内招考入了父亲所在的原马钢矿山工程公司,成为一名起重工。那时的马钢正走规模化扩张之路,我所在的施工队驻扎在市郊,从事南山矿区基建技改工程项目施工。艰苦的作业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乏味的业余生活,使我的情绪一度跌入谷底。这哪里是我梦寐以求的江南?我甚至担心青春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掩埋。
队领导看我勤勉好学,就动员我将工种改为技术要求更高的钳工。在苦练专业的同时,我坚持自学成才,并于1990年通过成人高考考入马钢职工大学电大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求学期间,队里专门腾出收发室内的小单间让我住。我怀着感恩,积极为工段出黑板报、为队里新办的油印小报写宣传稿。那些未及发放的企业报成了滋养我的精神食粮。我将好的作品分门别类地誊抄在笔记本里,即使夜里踩着自行车往返30多里路从市里求学归来也不间断。
随着全国钢铁行业进入低谷,马钢也大幅压缩基建投资,建筑业更是到了难以为继的窘境。1997年,随着儿子的降生,我竟拿不全工资。2000年,终于迎来重大转机。在企业整合重组中,我被划入行业门槛相对较高的机电设备安装分公司,不仅休息环境持续改善,收入也逐年稳步提升。
在企业文化浸润中,我加速奔跑。2006年,在马钢公开选拔技师时,我成功考入马钢技师学院首届钳工技师班。两年的业余深造结束时,还相继取得了《国家四级制图员资格证书》以及多张兼工种资质证书,毫无悬念地被单位聘为钳工技师。
此后,我又自学了许多企业管理学理论,并在马钢上下应对危机挑战的时期,撰写了大量时评,有20余篇刊登在《马钢日报》。
在中国宝武130年之际,回忆细细铺展开来。希望我所热爱的企业能将更为先进的文化基因植入职工的血脉,并在“人人皆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文生态环境下基业长青。
(宝武智维马钢检修公司矿山维检部)
我们都是宝武人
□邵 刚
如果
记忆的天空下有一双眼睛
穿过蜿蜒的岁月
是否还能看清
1966年8月22日
璀璨的钢花
映红了粤北的丹霞
火热的钢铁洪流
奔腾着,欢呼着
向毛主席报喜
主席
您牵挂的粤北山区也有钢厂了!
如果
记忆的时钟里有一双眼睛
滴答之间
是否还能想起
2011年8月22日
1288公里外的上海
向我们伸出了环抱的双臂
从此,韶钢光荣成为
宝武大家庭的一员
那时作为钢二代的我虽然还在读书但我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
那就是待我学成归来
必将重回我的家乡,投身钢城建设
如果
记忆的暴风雪中有一双眼睛
你是否还能感觉到
那个严寒的冬天
韶钢处在生死的边缘
又是1288公里外的上海
宝钢集团给了我们一个最深的拥抱“韶钢进入宝钢集团后,集团会对韶钢负责到底,除非是自己没管理好、没干好,否则宝钢集团内的企业不会在行业中先倒下”
不抛弃,不放弃
这是集团的态度
集团领导一年七次南下韶钢
给了我们绝地反击的勇气
和强力的支撑!
如果
历史能够再一次深情回眸我们泪花闪烁的眼睛里
还饱含着当年出发时的深情在集团的组织下
2014年12月
56名精兵强将
肩负攻坚克难的责任与使命从上海出发
来到这座乍暖还寒的粤北钢城我们暗下决心
不管韶钢的境况多么艰难
我们都要帮助韶钢
走向温暖的春天!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季节
700多个日日夜夜
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11个项目,662个问题
成了我们和韶钢人共同的话题
如果
能够旧地重逢
我一定是被那一声声呐喊唤醒
为生存而战!
那是一段温暖的岁月
集团的老师们和我们一起
在现场吃盒饭,找问题
刷着无边的夜,炼着寒冷的冬
手把手地向我们传授
宝钢现代化管理、特钢精品文化
他们嵌入式支撑,项目化运作
为韶钢转型升级、结构调整
带来了最直接、最有效的保障
2016年12月31日
我们和集团支撑团队的老师们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韶钢终于扭亏为盈!
感恩宝武
从行走到奔跑
从人力到人文
集团创纪元的支撑
不但把韶钢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还为韶钢注入了羽化成蝶的血液
坚持“三个不动摇”
全面对标找差
持续推进基层基础管理
执着的韶钢人创造性地建立了有韶钢特色的管理体系
让宝钢的现代化管理
在粤北小城结出了果实
担当、专注、争先
坚强的韶钢人在炼冬中
炼就了属于自己的DNA
多基地、专业化、平台化、国际化韶钢在创新商业模式上
迈出了铿锵的步伐
精彩钢铁人文钢铁
不一样的钢铁给了韶钢打造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工业文明积淀的现代化钢厂
十足的勇气和自信
不负所期是感恩
努力成为你,也是感恩
2020年4月20日
我接到了一个光荣的任务
参加集团对重钢的第二轮支撑
从此我的肩上多了一项使命
助力百年重钢成为
中国西南地区钢铁业的引领者
为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
实现亿吨宝武目标贡献力量
从此重钢成了我和20名常驻重钢支撑人员的家
一厂包一厂,一部包一部
我们像当年的宝钢支撑团队一样
对重钢进行全方位精准支撑
把重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重钢一号高炉改造
我和支撑团队成员们日夜跟踪
逐字逐句推敲方案
最终超预期实现目标
一号高炉利用系数达3.0
开创了国内同类型高炉开炉
达产新纪录!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
我们从一个缺钢少钢的年代艰辛走到了今天
这是我们钢铁人的荣光
我们为钢铁而生,我们因钢铁得名我们从天南海北
走入了中国宝武130年的历史
在钢铁的海洋里
我们和亿吨宝武一起乘风破浪
诚信、创新、协同、共享早已渗入了我们的血液我们,满怀认同感
我们,满怀归属感
我们,满怀幸福感
我们,满怀行业信心
我们,满怀企业信心
我们,满怀职业信心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对标找差创一流激发十足后劲
钢铁挂帅争强大勇当中流砥柱
助力宝武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
白衣飘飘在钢城一隅
□栾慎鹏
作为一名急救医生,我的日常工作是为公司员工提供急救和日常医疗及信息咨询服务。虽非钢铁主业,但也有着独特的重要性。
现场急救中,每一秒都是黄金时间,不可浪费。刚到急救岗位,我就参加了由美国心脏协会主持,上海市急救中心实施培训的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课程,并且取得了当年的AHA现场急救资质。培训完成后,我在单位内部进行了培训内容的分享,以求让每一位同事都能了解最新的现场急救知识进展,掌握最新的急救操作指南。培训不是为了一纸证书,而是现场急救的备考。
除了内部的操作比赛,我们也经常参加上海市急救系统比赛及上海市内设医疗机构操作比赛。一组胸外按压30次,只需要17秒,比赛中需要按压5组。而训练期间,每人每天的按压量,达到了两小时以上,是8次以上大抢救的按压量。训练时的汗水,都是抢救时的底气。
AHA的抢救培训,五年只有一次。上海市的操作比赛1-2年才有一次。而我们的学习提高,却是每天都在进行。我们每一位医生都把自己遇到的特殊病例、典型情况进行了整理、交流。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而我们六班人员通过案例交流,就拥有了六倍以上的经验。
在我们急救中心,在医生之间磨练自己、服务中国宝武、追寻中国梦的脚步,没有一天停止。每一年、每一天,不论晴天还是台风,这里大门敞开、严阵以待、整装待发。在这钢城一隅,我们白衣飘飘,与宝武梦共舞!
(宝地资产职业健康公司)
我在韶钢实现了个人梦想
□梁森泉
我的工作、生活梦想很简单,就是在韶钢工作几年后,娶个老婆生个娃,买套房子养台车。休息的时候带上爸爸妈妈,一家老小去旅行,感受风土人情,享受视觉盛宴。可一算下来,没有50万估计梦想要破灭,当时还是劳务工的我一个月才2000块,还是醒醒别做梦了。
2006年,我开始了工作计划,立下转为合同工的目标。在做好日常生产工作的同时,我开始参与团工作,并学习写新闻稿件,积极参加厂或公司各类文体活动。没想到在为作业区做宣传工作、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同时,还意外地收获“优秀宣传员”、“优秀团员”等个人荣誉。
2008年开始,公司有了劳务工转合同工的政策,需干满3年才能择优录用,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名额,要特别优秀的劳务工才有机会。2009年,参加技能竞赛获得前3名的选手,可以转录合同工。为此,我每天坚持学习炼钢专业理论,工作中积极收集数据,摸索炼钢规律。2011年,我获得精炼炼钢技能竞赛第一名。但很可惜,这属于厂自办工种竞赛,转正需要公司级荣誉才够资格。为此,我积极参加作业区降本增效攻关活动,其中五小成果《开展增加烧结返矿冶炼试验》获公司一等奖。但是,其他工友进步也很快,获得公司级的荣誉已不是少数劳务工能做到的事了。
为争取韶钢青年最高荣誉———十佳文明青年,我继续努力拼搏,终于在2013年获得公司第十七届十佳文明青年的称号,也是炼钢厂首个获此殊荣的劳务工,最终圆了我转正的韶钢梦。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依旧努力着,参加自主攻关活动,在公司成果发布中获得4次金奖。如今,我进厂时的韶钢梦已全部实现。
个人进步和韶钢发展是同步的,韶钢给我们搭了个成长成才的平台,我们在工作中努力拼搏。每次经过韶钢产品宣传栏,我都不由得自豪,这不就是我亲手炼的钢吗? (韶钢炼钢厂)
与车轮结缘
□许然
2014年的夏天,我大学毕业进入马钢交材,即当时的马钢车轮公司。第一次进入蒸汽喧腾、红钢穿梭的生产现场,我还有点怵。
实习结束正式上岗,因为从事的是新闻宣传工作,近六年的时间,我作为一个基层单位的通讯员,采访过很多岗位的职工。在一次次的新闻采访中,我跟着师傅们体验了一线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尽职尽责。
马钢交材的历史我虽不曾亲眼见证,但是从宣传册、图片文字资料、工人师傅的口中听到看到了它半个多世纪的成长足迹。每当我走过车轮文化园,看到那斑驳的火车头,崇敬感油然而生。
我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程师,记忆里父亲总是夜晚加班在灯下画图、写报告。严谨是父亲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家里的书架上放着各式各样的火车模型,从小就让我对铁路事业充满好奇。车轮是保证铁路列车安全行驶的重要部件,我与车轮结缘,无形之中也是父辈精神的一种传承。
(马钢交材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