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钢铁梦
□陈涛
我和我的父亲加起来在宝武特冶工作了整整68年,党龄加起来也有83年。我们见证并经历了新中国无缝钢管产业化的全过程,也亲身感受到钢铁行业的盛夏与寒冬……
父亲原在静安区轻工系统工作,是新中国第一批青年团员,1958年响应号召,转入上海冷拔钢管厂工作。1962年春天,上海冷拔钢管厂由杨浦区临清路整体北迁至吴淞工业区泰和路,组建了上钢五厂六车间。父亲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无缝钢管产业工人,历经冷拔、冷轧、无损检测等岗位,也是当年从前苏联引进的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无缝钢管冷轧生产设备———ХЙТ系列两辊周期式冷轧管机的第一代操作工、机长,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第一支航空用无缝钢管的诞生。恰巧的是随着设备更新,曾经引以为傲的两台ХЙТ冷轧管机上世纪末在我的责任区域内停产封存。
1969年那个秋天,父亲再一次听从组织安排,告别家人离开繁华的大上海,随厂内迁远赴数千里之外的西南大三线,成为冶金部直属长城钢铁厂的拓荒者。那时我尚未满月。1985年父亲在西南三线工作16年之后,放弃干部身份调回上海重返上钢五厂六车间,直到1996年退休。
年过八旬的父亲,身体每况愈下。2009年国庆前夕,父亲因心肌梗塞做心脏搭桥手术,术前反复叮嘱主刀医生,我要回家看大阅兵,拜托早点让我出院,那些武器上有我们厂的钢材。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满脸自豪!父亲精神状态大不如前,但每次看到我获奖的证书和奖牌,就会拿在手里不停地摩娑,不断询问厂里的情况,沉浸在对往日辉煌岁月的回忆中。父亲退休之后,几乎没有回过老钢管厂,虽然距离很近,步行也不过一刻钟。但听说老钢管要停产搬迁了,父亲一个人悄悄地来到泰和路475号,在曾经熟悉的厂房外蹒跚,与相伴数十年的老厂房最后话别……
我于1984年9月考入上钢五厂技校机械班,当年没考上冶金中专,放弃普通高中选择冶金技校,就是奔着上钢五厂是国营大厂。继承了父辈的梦想,三年后我来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成为了一名钢铁工人。1987年9月毕业分配到了上钢五厂钢管厂机修车间,成为无缝钢管冷轧机的维修工,一干就是15年。2002年7月转岗成为无缝钢管冷轧、热轧设备机械点检员,一干又是16年。记得当年刚进厂时师傅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好好干,争取当个八级工”。“八级工”在当时可是工人的最高技术等级,为了这句话我整整奋斗了二十年。
那时候机修车间基层班组学习气氛浓厚,师兄们都在业余时间攻读学历。工作一年之后,我也报了个高复班,每周5个晚上上夜校。当时没有双休日,等于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了。1989年5月,参加了成人高考,没想到只有初中底子的我,竟然考分超过本科录取线48分。考虑到吴淞地区交通拥挤,我选择了专科,进了上海机械学院与吴淞业大(现在的行知学院)联办的系统工程大专班。自己也未曾想到,从那时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从未间断,寒来暑往,坚持到现在整整三十一年。大专、专升本、第二本科、高级工、技师、钳工高级技师、机械点检高级技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注册建造师……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艰辛而又快乐的足迹。
“八级工”,那个三十一年前的目标,早在2007年就得以实现,而且现在是好几个专业的“八级工”了。那个子承父业的青涩大男孩,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根植无缝钢管生产现场攻坚克难。百余项专利、5项先进操作法、国内国际10项专利金奖,我甚至还站上了巴黎国际发明展的最高领奖台……这是中国宝武给我的最大财富。
我和我的父亲在中国宝武,只是无数个两代、三代、N代在宝武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一个片段。中国宝武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缘!
(宝武特冶精密钢管事业部)
在韶钢书写励志人生
□江碧睿
我从小讲话不清晰,小时候说话经常被人笑话。高中毕业,并未如愿考上理想学府,我走上了自学考试之路,打算边打工边自学考试。因为家里真的太穷,妈妈没工作,爸爸一人工作要养活一家老小6个人,还要供我们兄妹三人读书,原本妈妈连高中都不想让我读。
因为讲话不太清晰,又是高中毕业,不好找工作,经常面试不过关。2000年,韶钢招聘计划外用工,我有幸成为了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食堂的一名面点员,从事中式及西式面点制作。常常半夜三点起床制作面点,由于勤奋学习,很快掌握面点制作技巧,并创新40个面点花式品种,在学院烹饪技能赛中取得三等奖,做了班长。好景不长,三年后食堂承包给私人,我下岗了。
生活要继续,后来,我被安排到韶钢东区环卫队。尽管职业不好,但我愿意干,因为有一份有投保的工作,起码能养活自己。
刚到环卫报到,我跟一帮老阿姨去掏大粪、扫大街。虽然脏臭,但每月能领到固定工资,心里还是满足的。唯一不放弃的是,每天工作完,我坚持学习自学考试内容,挑灯夜读到半夜。在环卫工作的几年里,我自学并通过了大专所有科目考试,顺利拿到中山大学大专毕业文凭。
巧然的机会,我成为韶钢厂政管理中心市场科一名食品检测员,从事果蔬菜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责任重大,我谨小慎微,几年来从未出现过农药残留人员中毒事故。我把发的工资,一部分用于生活,一部分用于取证考试。在随后的几年里,我自费参加取证考试,考取中式面点师、电工证、焊工证、天车证、全国计算机二级证、本科文凭等。我相信,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0年开始的食品检测工作,虽然不辛苦,但毕竟是劳务工,我渴望转正,想成为韶钢一名正式合同工。在一次主业电工招聘考试中,我名列前茅,被单位录用,并派往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带薪脱产培训一个月。经过重重考试与筛选来到炼铁厂,我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电工。
2013年底来到炼铁后,我非常珍惜现有电工岗位,每天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了尽快掌握专业技能,我遇到不懂的就及时请教身边的同事,作业区几十号人,基本上每一位同事都请教过。为了能尽快熟悉生产现场技能,掌握核心PLC技术,我积极参加各类学习,甚至远赴佛山、广州等地学习编程及机器人操作技术。
从2014年开始,不管是炼铁厂,还是公司级各类维修电工竞赛,我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竞赛结果总让我感到惊喜。2017年获广东省二类维修电工竞赛第二名,获广东省技术能手,同年获中国宝武玫瑰奖章;2018年,获韶关市三八红旗手。我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加,不再是那个自卑的我。
每个月只要一发工资,我都从中扣一部分钱转给妈妈,感恩妈妈养我的不易与所受的委屈。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技术可以创造人生,我奋斗的脚步不会停止!
(韶钢炼铁厂)
天山脚下的钢铁情缘
□赵旭章
我出生在新疆天山脚下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这里的天很高,很蓝。少年时通过电视及大人们的聊天,知道了头屯河畔的八一钢铁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周围普遍都贫穷的人们聊最多的就是八一钢铁厂工资高、福利好……那时稍懂事的我也想为父母减轻负担,心里暗想,那个八一钢铁厂到底在哪里?真想去看看!
1995年,我毕业实习居然来到了八钢,在厂区内看到绵延几公里且排列整齐的厂房和烟囱,深感震撼。实习结束后,我有幸留在了八钢,如今想来,少年时的梦想还真的实现了。
参加工作后刚好赶上八钢粉磨站的建设,利用炼铁、炼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废钢渣和水渣为主原料生产水泥。工程建设初期,刚从校园出来的我感到特别新鲜,最初的想法是希望能学到焊接、气割、放样、设备的安装本领。三个月后,每天高强度、长时间制作安装工作的枯燥乏味让我一度有了放弃的想法。一天收工后,与师傅坐在头屯河畔的一块巨石上,边欣赏河对岸山头上的落日余晖,边听师傅讲他刚参加工作时的故事。他说,当年全靠人拉肩扛,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涝坝水,工作环境真的是风吹石头跑。我听了以后有些惭愧。
因管理及发展需要,七年后我所在的单位划归钢渣厂。露天的行车栈桥和钢渣破碎产线24小时接收由炼钢厂转运来的钢渣,工友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从基层做起,设备维护员、工艺技术员、项目生产管理等,见证了钢渣加工产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犷到精细,从漫天灰尘到蓝天白云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宝武一基五元发展要求,我们的业务专业化整合进入宝武环科。清楚地记得次年四月参加宝武环科科技管理例会,让我更加深入地领会到“放错位置的资源”原来这么有学问,对标自己,深感责任沉甸甸。
随着融合的深入,宝武环科根据各基地实际业务特色,开展对标找差、互通有无、技术共享。在康明博士团队的大力支撑下,公司的钢渣、水渣、脱硫灰等固废加工生产出的环保型场坪新材料应用在八钢的各条道路上。依托宝武环科专业化的管理,互力佳源公司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从理念到行动,从环境到生产。厂房外绿树成荫,厂房内干净整洁,地面指吊人员不时用哨声、手势、对讲机指挥行车操作人员卸罐、翻罐、装罐等作业,紧张中不失稳重,繁忙中不失有序。我负责的热闷人工打水智慧改造项目也在进行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一键热闷的智能化操作一定会实现……
时光荏苒,转眼工作已经25年,当年的青涩少年已两鬓斑白。回忆往事,一次次让我无法忘却的变化及感动,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总会在不经意间浮现,汇聚成一股暖流。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公司改革发展的期盼。
(宝武环科新疆互力佳源)
我的武钢成长故事
□刘艳
从我记事起,我的生活就与武钢紧密联系在一起。小时候,全家人住在工人村的平房,一到雨季家里就淹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父母是武钢职工,我们比其他人更早地住进了楼房,有单独的厨房和洗手间。我在附近的武钢子弟学校就读。放学后,和同学吃着爸妈从厂里分的福利水果,喝着武钢牌汽水在小区里打球,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1997年,我从一所自动化技术学校毕业时就业形势不好,没有包分配到对口的国企,十八岁那年待业了。为了挣生活费,我开始了一段打工生涯,白天洗过盘子、售过货,也做过文职,晚上到夜大读书。因为住在郊区交通不便,没有很宽的就业选择,每个月只有三四百块钱。
2002年,我家幸运地分到了武钢扩建房,搬到离市区更近的钢都花园。一个在武汉市里算得上超现代化美丽的职工住宅小区,道路两边种植着整齐的绿树,小区被刷着黑油漆的铁艺栏杆包围着。春天可以赏花,秋季四处丹桂飘香。我顺利完成了成教本科的学习,还跑到汉口的私企干了一段时间。
2006年,武钢一家自动化设备公司招人,我正式成为一名武钢人,从事现场设备维护工作。在武钢有稳定的收入和规律的工作时间,我利用双休在大学里又进修了一些管理方面的课程。在武钢有限,我遇到了以前的同届学友,他们成长为生产主力,已经不是那个靠做临时工读夜大的待业青年,而是有担当的作业长、班长、技术协理,还有的拿到硕士学位成为管理者。
每个人背后都有成长的故事,只要有梦想和方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必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一代代武钢人奋斗的故事也将被历史铭记。
(武钢有限热轧总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