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钢铁工业在曲折中前行(上)我们责无旁贷秋韵 江西行布市印象一起阅读马拉松赏桂望远行·雁南飞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58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1-06

十八钢铁工业在曲折中前行(上)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970年8月12日,九四二四工程指挥部召开庆祝出焦出铁大会

为了扭转钢铁工业的被动局面,1968年8月15日,在周总理的主持下,冶金部召开冶金工业抓革命促生产会议,要求停止“武斗”,恢复生产。各钢铁企业在阶级斗争的缝隙中顽强生长,一批建设项目在动荡中艰难推进。

1969年5月,韶钢100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1970年12月,2号转炉和小线材轧机投产;1971年12月,中板车间投产……

上海市为弥补上海钢铁企业生铁不足的短板,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决定在江苏省南京市郊梅山铁矿附近建设一个年产100万吨生铁的炼铁基地。周总理要求上海市“早日抢出梅山铁”。

1969年4月24日,九四二四工程指挥部成立。

4月30日,九四二四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宋星路带着由11人组成的先遣队来到南京板桥。解放军第二外国语学校腾出一批教室作为指挥部和施工队伍的临时驻地。那时,先遣队员的工资都由原单位发放,指挥部还没有领到开办费,大伙儿在板桥吃的伙食还是向解放军第二外国语学校借了5000元钱和800斤粮票才开张的。工作人员用的桌子不够,大家就用床铺代替,白天当办公桌,晚上作睡觉用。后来,设计人员陆续到了工地,解放军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床铺已借完了,指挥部的领导们就把木床让出来,自己睡在用稻草铺的水泥地上。工地上饮用水紧缺,要喝水得走上好多路到池塘里去挑,有的单位就土法上马,自己打井。这年冬天,正遇特大寒流,靠薄薄的芦席棚难以过冬,大伙儿就在芦席外面涂一层泥浆保暖。

寒风吹透了芦席墙,暴风雨袭击了工棚。但工程建设者们不畏艰辛,把建设热情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了高速度建成冶金工厂的典范。1970年7月31日,九四二四工程1号焦炉出焦;8月8日,1号高炉出铁。1971年5月18日,2号高炉出铁;10月1日,2号烧结机投入生产。至此,九四二四工程一期主体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实现了一年零两个月出铁、两年基本建成的目标。

1971年8月13日,九四二四工程指挥部与南京梅山铁矿工程建设指挥部合并。1972年11月,九四二四工程指挥部更名为“梅山工程指挥部”。

一期工程完成后,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暂缓二期工程建设,部分已在上海加工的设备停止生产。由于生产达不到规模,还要进口大量的铁矿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国家规定的生铁出厂价格又低,梅山工程不但没有创造经济效益,反而连续亏损8年。从1970年投产到1977年8月,累计亏损9258万元。

1969年5月,八一钢铁厂暂停的扩建工程续建。

1974年1月1日,八一钢铁厂更名为“乌鲁木齐钢铁厂”。10月11日,冶金部批准乌鲁木齐钢铁厂年产钢20万吨工程建设初步设计方案。至1977年,乌鲁木齐钢铁厂年产20万吨钢规模配套工程建设只完成投资计划的50%。

1970年8月1日,鄂钢5座小高炉同时开炉出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随后,鄂钢收编矿山,新建焦炉、烧结,改造转炉,加速轧钢,开启了544立方米高炉的建设。这座被喻为“鄂州市钢铁工业印记与地标”的中型高炉,前后两次停工、两次复工,历经9年建成出铁,使鄂钢搭上了建设中型钢铁企业的“末班车”。

马钢则抓住1971年至1973年和1975年国家两次经济调整之机,先后立项、新建、开工一批骨干工程,对改变马钢产品结构、提高生产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1975年,马钢向冶金部提出《关于加强马钢扩建工程建设的报告》。冶金部同意马钢扩建规模为年产钢200万吨、铁250万吨。

“文革”期间,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投入,客观上为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积蓄了力量。而钢铁生产则是在破坏、整顿、再破坏的起伏过程中进行。1969年,钢铁生产在经过两年混乱、倒退之后,开始慢慢恢复正常。1969年至1973年,全国钢铁工业连续五年实现可观的增长,平均每年新增300多万吨钢铁,从而达到2500万吨钢的水平。到“文革”末期,中国钢铁工业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压下,在不断加剧的政治运动中,最终也未能突破年产2600万吨钢的目标。 (未完待续)施志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