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武故事我的宝武老物件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58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1-17

我的宝武故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六十六载岁月如歌

□云茂帆

我的爷爷是上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八钢建设的第一批钢铁工人,见证了钢城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的父亲是刚从工作岗位上正式退休的拥有38年工龄的老钢铁工人。而我是工作才几年的新生代钢铁工人。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18名家庭成员曾经或者正在为八钢奉献着青春。我们分散在八钢生产线的各个岗位上,从铁前到炼钢再到轧钢,最后到销售。

爷爷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钢铁工人,不出力气出什么。”在奶奶的回忆里,爷爷总是加班,即便回到家里,也还惦记着单位,厂里一叫就走,甚至常常住在单位。当年爷爷是八级钳工,钳工中级别最高的。每逢涨工资,爷爷都退到后面让给自己的徒弟。奶奶很生气,说你个傻子,干活你冲在最前面,涨工资却躲到最后面。而爷爷却说,我的工资已经很高了,养活家里人够了,我的徒弟们比我更需要涨工资。每次这样说,奶奶就问那你为什么干活冲第一个?爷爷说,我的技术最好,我不带头冲在最前面,谁到最前面。

爸爸的口头禅就是踏实干好本职工作,单位不会亏着你。爸爸的观念里,上级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想着怎么把工作干好。他总说,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当我50岁的时候,还在学习安全操作规程,并且能一字不落地默写出来。

2008年我高考后,爷爷说,学钢铁冶金吧,身为八钢人一定要有为家乡作贡献的情怀。就这样我报了钢铁冶金。每个假期,都会去厂里实习加深专业认识。读研究生,依然还是学钢铁冶金专业,对钢铁制造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很多人都质疑,都研究生毕业了,为什么还选择回八钢,不应该去外面闯闯吗?而我认为,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想用专业知识来建设八钢。

刚开始工作,我所在的40T转炉是八钢最老的生产线,工作环境艰苦。爷爷一步一步鼓励我踏实前行。我要做的就是继承爷爷和爸爸艰苦奋斗的精神,苦练内功,早日成为像爷爷那样的技术专家和岗位能手。

这就是我们一家三代的故事。我出生在八钢,成长在八钢,工作在八钢,爱情在八钢。我的大家在八钢,我的小家还是在八钢。从爷爷和爸爸的手里接过接力棒,我将用自己的青春参与到八钢的发展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八钢一同前行。

天山脚下,头屯河畔;三代人,六十六年……

(八钢炼钢厂)

创新让工作变得更有趣

□吉志勇

1991年7月,中专毕业的我到宝钢总厂设备部下属电修车间,成为一名最基层的电机修理工。就在这年的11月中旬,2050热轧厂精轧大电机的数台冷却风机发生故障,造成热轧主作业线停产。

我所在的电修车间是承担此次抢修任务的主要部门,其中最重要的工序就是电机动平衡校正。那天,车间的专职动平衡工刚巧有事不在,而我之前正接受动平衡初级培训,但还没有独立操作的经历。领导、设备领域机械、电气专业众多专家都在场,大家讨论着方案,气氛显得十分紧张。

当时我就在想,不如尝试一把,就当是给自己一次锻炼机会。于是,我对工件情况进行了仔细核察,不断盘算操作的可靠性、风险性。在车间领导的鼓励下,我承担了这项抢修任务。领导以及十多名工程技术人员都挤在一个小小的动平衡操作室看着我操作。对一个刚入厂的新人来说,刚开始压力真的很大,手都有点抖,头上一直冒汗。随着工作的推进,我把全部精神都集中到了施工工序上,逐渐进入了状态。

一天一夜,我没离开岗位,最后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心灵上承受过重压后,我逐渐成熟起来,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也越来越好,这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快速成长起来。

这次抢修后,我正式兼职动平衡操作。工作期间,我发现做高速叶轮动平衡校正时,每个叶轮都要备用一根动平衡轴,上面不仅要铣键槽,还要车螺纹,而且备件一大堆的话既占地方又不便管理,尤其碰到紧急抢修,找备件就花掉不少时间。我心想,能否用一根多功能动平衡轴来代替呢?

脑子里带着问题,日常工作生活中就会特别留心。有一次,我去菜场买菜,看到摊位在卖竹笋,顿时灵光闪现。如果把动平衡轴也做成一节节的,每一节一种尺寸规格,需要哪一种就使用相应的规格,那不就可以免去制作很多轴的难题吗?我按照竹笋的形状设计并制作了两根阶梯轴,直径包括了从50mm到150mm的20种规格,可以替代原先20根以上轴的功效。一个小小的创意,不仅节省了大量材料和人工,同时还缩短了施工周期。更重要的是,这是我的第一次创新,效果还不赖。

在岗位创新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一次次攻关、一项项小改小革,让我对创新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

(宝武智维检修事业部)

践行保卫工作的使命担当

□朱斌

我的钢铁情结,源于1991年的夏天,当时还是一名在军营服役的士兵。一次,部队在大礼堂组织观看电影《共和国不会忘记》,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一个钢铁公司从濒临破产到扭亏为盈的故事。当时刚满20岁的我看得热血沸腾,第一次了解我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如此艰辛坎坷。从此,立志成为一名钢铁工人。

1992年底退伍后,我如愿进了马钢第三烧结厂。拿到调令进厂报到时,被分配到了保卫科,成为一名经济民警。当时正是马钢新烧结建设及初产阶段,为了确保企业建设生产顺利进行,我们夜以继日地守护在现场。在这段摸爬滚打的日子里,我学习了大量的法律知识、业务技能,并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大专学历。这期间,单位为我分配了中转房,我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2004年,随着保卫系统大整合,我进入马钢保卫部,成为了一名担负厂区巡防工作的经保队员。工作范围从仅仅守卫铁烧系统扩展到整个马钢,我的眼界豁然开阔,也更加坚定了做好治安巡防工作的信念。从蹲点抓获偷盗分子到面对歹徒的持刀威胁,始终初心不改,信念坚定、无惧无畏,忠诚坚守着当年的这份情怀。

时光荏苒,我已经在马钢保卫战线工作了28年,见证了马钢跨越式发展历程,厂区治安也越来越好。此时的我依然巡逻在马钢铁路运输线,用责任践行保卫工作的使命担当。

(马钢保卫部护卫大队)

矿山就是我的家

□钟雨薇

三十年前,当我呱呱坠地时,就与矿山密不可分。我的祖父是一名铁精粉运输线上的火车司机,在马钢矿业南山矿建矿时便投身其中。祖父常说,那一节节车厢承载的不仅仅是铁精粉,更是他对家庭的责任,对未来的希望。退休后,祖父经常会牵着我和弟弟的手坐在南山矿区边的大埂边上,默默地望着那条承载他泪水、汗水和梦想的铁路。

带着祖父的期盼,我的父母也扎根在南山矿。父亲服完兵役原本可以分配到马鞍山市区的马钢工厂,但是他坚定地选择了相对偏远的南山矿。父亲说:“南山是我们的家啊!”

2011年,马钢集团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新建了一座大型现代化地下矿山———张庄矿,父亲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矿山的建设中。三百多公里的距离使我们聚少离多,我和妈妈气过、怨过,但最终只能选择支持。因为我们知道,父亲也有着深深的矿山情结,只是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回报养育我们、给予我们立身之本的“矿山母亲”。

对于我来说,矿山是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在矿区笔直的中心马路上、郁郁葱葱的山坡上、流水潺潺的小河边、种满果蔬的农田里,我和小伙伴们奔跑嬉戏。

2012年,我大学毕业。父亲希望我可以回到矿山,和他一起扎根矿山。年轻的我虽然热爱这片土地,却不想和祖父、父亲一样,将自己的人生定格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于是,我怀揣梦想、迈着轻松的脚步离开了“家”,天真地以为总有一天可以荣归故里。然而,在异乡,每当夜幕降临,对家、对亲人、对矿山的无尽思念总会涌上心头。

五年前,我回来了,回到了那一方小小的却又温暖的天地里。我想对她说:“我亲爱的矿山妈妈,谢谢你给了我温暖,给了我爱,给了我在这世上安身立命的港湾。”2018年,为了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我噙着泪水离开了矿山……原以为这辈子无法再回到“她”的怀抱。然而,2019年6月,我所任职的马钢嘉华商品混凝土公司整体划归马钢矿业。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激动,虽然工作地点不再是矿山,但重新回到了矿业系统。我们将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为了整个马钢矿业的蓬勃发展而拼搏。

三代人的青春,三代人的情怀。相信等我回眸岁月,也始终无悔,因为我热爱矿山!

(宝钢资源马钢矿业嘉华混凝土公司)

珍爱与传承

□刘小翠

在我家的柜子里,放着三顶不同时代的安全帽,分别属于我们一家三代人。其中,一顶老式藤条安全帽是我外公的。外公退休后一直收藏着,还时不时拿出来擦一下灰尘。

1966年,外公从广州下茅调到韶钢服务公司小车班,成为一名司机。他长年累月都在外面跑,始终抱着做好每一件事的态度,30多年驾驶零出错。那时的外公每个月只拿50块钱工资,从来没听他叫过苦、喊过累。

那顶早已泛黄的塑料安全帽伴随我母亲度过了青春岁月。1980年,母亲作为“厂子弟”进入韶钢焦化厂工作,进厂不久就成为了工作骨干,至今家里还珍藏着她的各种荣誉证书。

2010年毕业后,我作为“厂子弟”回到了韶钢,分配到华欣环保,先后在污泥、球团、中控、发货等岗位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的持续磨练,逐渐成长为一名熟手,将本职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家中的三顶安全帽在柜子里静静地“躺”着。它们的背后,承载着一个个钢铁人的故事。我必须把外公的工作态度和母亲的爱岗敬业精神传承下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企业共同成长。

(宝武环科华欣环保钢渣处理党支部)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