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钢铁工业在曲折中前行(下)挽袖献血救工友图片新闻特别的“旅行”十二大调研课题中国宝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 暨第十期决策人研修举行宝钢股份与长虹华意 共建联合实验室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58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1-17

十八钢铁工业在曲折中前行(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974年9月,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开工誓师大会

“文革”十年,中国钢铁工业最大的亮点是武钢一米七轧机的引进。

武钢一米七轧机决不是一家企业引进了一套设备这么简单的事情,其背后是毛主席对国际关系的深邃思考。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陆续跟多个欧洲国家建交,并开始向西方国家微微开启国门。毛主席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不断释放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武钢一米七轧机的引进就是其中之一。

1972年8月,经毛主席、周总理批准,决定投资38.9亿元从国外引进技术建设武钢一米七轧机。

中共中央成立引进工作小组,分别赴日本、联邦德国、美国、英国等国考察。联邦德国厂商为此组织了以迪马克、西马克、施罗曼3家公司为首的、由9个厂家组成的“设备财团”参与竞争。

武钢一米七轧机项目包括第二炼钢厂连铸车间、热轧带钢厂、冷轧薄板厂、冷轧硅钢片厂四个主体工程。连铸车间、冷轧薄板厂成套设备从联邦德国引进,热轧带钢厂、冷轧硅钢片厂成套设备从日本引进,共134个建设项目。设计年产连铸板坯150万吨、热轧带钢301万吨、冷轧薄板和钢卷100万吨(其中镀锡板10万吨、镀锌板15万吨)、硅钢片7万吨。所有品种都是国家急需物资。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是“文革”期间我国最大的冶金建设项目,引进设备达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自动化等优点。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一直关心着一米七轧机项目。1973年12月,他亲临武钢视察。1974年9月7日,一米七轧机工程破土动工。

1978年10月,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中的3台单流弧

形板坯连铸机建成投产。武钢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大型现代化连铸机的钢铁企业。12月6日,武钢一米七轧机四大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负责生产操作的日方代表日渡先生要回国了。临行前,他信手画了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带着神秘的口气说:“我们走后,热轧厂的生产将像这条曲线一样。”“日渡曲线”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了武钢全体职工的心头。凭着“争气争光争一流,改革改造改面貌”的精神与胆识,武钢人成功颠覆了“日渡曲线”预言,实现了一次试轧成功,并在以后的生产中取得了产品创“十大名牌”、质量攻“六大高地”、产量破设计水平、热轧板卷销往欧美日韩的可喜成绩,画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争气曲线”。

历史是一面明镜,它忠实记录着武钢人坚持“学、用、改、创”的志气,在“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各项工作争一流”的“三争”精神激励下,开拓进取,创造出不胜枚举、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成就了“板材基地,人才摇篮”的美誉。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的投产,不仅每年可使国家少进口200万吨板材,为国家节省外汇3亿美元,而且改变了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从主要为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服务,转变到更多地为轻工部门和人民生活服务。这是我国钢铁工业的一个重要转折。

武钢引进一米七轧机工程,拉开了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序幕。这一从国外引进的重点建设项目,为中国钢铁工业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打开了窗口、搭建了平台,为钢铁工业全面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1981年12月12日,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经国家验收正式交付生产。由此,武钢成为一个具有年产400万吨铁、400万吨钢的能力,并能生产热轧带钢、冷轧薄板、硅钢片、中厚板以及部分型钢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一场风暴,历经十年。

在疾风骤雨中,各大钢厂的生产经历了从停滞、缓建到整顿、恢复的过程。

而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持续投入,客观上为春天的到来积攒了能量。 (未完待续)施志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