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与钢铁
□熊 慧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口姑娘,从小在汉正街喧闹的井巷里长大。我家与武钢最早的渊源发生在姑妈身上,因为我的姑父是武钢职工。那个时候谁家姑娘嫁给了武钢职工,是让人好生羡慕的事。小时候听奶奶说,姑父第一次上门,街坊邻居蜂拥而来,来看武钢的女婿郎,异口同声地夸姑妈命好。
小时候,姑父经常给我讲武钢的故事。武钢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历程,像蒲公英种子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田。大学毕业前夕,我接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同时也被武钢录用了。入职还是入学?我选择了武钢。
去武钢报到是2010年夏。坐在高高的通勤车上,远远就看到鳞次栉比的厂房管道被绿茵环绕,雄伟的高炉矗立在蓝天之上,一下子联想到了姑父给我讲的武钢创业故事,让我心潮澎湃。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要向姑父那一代武钢人学习,艰苦朴素,热爱企业,奉献企业。
我被分配到炼钢生产一线从事化验分析工作。化验分析本来就是一个技术活,炼钢化验分析更是技术中的技术,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记得那段时间在一线班组倒班,为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我将入职时的亢奋化为工作的热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及时率和准确率是炼钢化验分析的生命线,每次当班的时候,炼钢的试样送过来三五分钟就要出结果,我和班组的师傅常常忙得脚不沾地。
我家住在汉口,每次下中班到家都是凌晨。父亲每次都会来六渡桥站点接我回家。有一次,我在车上睡着了。通勤车到了终点站,我被司机喊醒。车外瓢泼大雨,手机里好多个父亲打来的未接来电。我正愁这样的冷雨夜该如何回家,远远看到一束弱弱的灯光在风雨中徐徐地靠近。原来,父亲见我没下车,骑着电动车竟从六渡桥越过汉江一路追到古琴台。那天我坐在父亲的电动车后座上,就像儿时坐在父亲肩头一样,再一次清晰而具体地感受到父爱如山。
2019年10月9日,曾经让我日日夜夜奉献青春热情的功勋产线二炼钢关停了。在中国宝武的怀抱下,企业改革发展蒸蒸日上、脱胎换骨。我时常把片区的照片拿给姑父看,他赞叹恍如隔世,快认不出厂区了。最让我自豪的是,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武钢身处风暴眼,勇当最美的钢铁逆行者,再一次刷新了社会大众对武钢的认知。
抚今追昔,我还是当初那个鲜衣怒马少年郎,种在心中的钢铁信念没有一丝丝改变。我将勇往直前、不负韶华,让青春在钢花铁流中乘风破浪。 (武钢有限质检中心)
一路相随成记忆
□吕方清
2013年6月18日,我从机械修造厂分流来到和选矿,调试新建的生产线。我们的任务是调试从粗破站、中细碎、超细碎、主厂房、清环水及输尾六个子系统的整个生产线。对于从事机械加工的我来说,要从头学习,边学边干。当时整个选厂办公条件艰苦,连桌椅都没有,全部人围坐在原十八中一间稍大的房间里,沿墙席地而坐,听厂长讲解生产工艺流程,调试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并且布置每一阶段的调试任务和人员分配。
那年的夏天出奇的热。身背一个军用水壶,头戴一顶草帽,脖子搭上一条毛巾,是参与调试人员的特有装束。装扮很落伍,但对付热辣辣的太阳却很实用。2013年7月15日下午输尾系统调试正式开始,我被分配到东山坑输尾出口管察看尾矿输出情况。当时没有电话,各区域点均配对讲机。下午2点半,主厂房系统各设备相继启动,圆盘也渐次给料,并渐行加量试验,输尾管浓度逐渐增加。我看到了输尾管喷出的尾矿很兴奋,及时用对讲机报告了情况。随着浓度逐渐增加,输尾管压力渐次乏力,有淤管的危险。我几乎每隔一分钟就汇报一次,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指挥长不断调配的沙哑声音。“绝不能将输尾管淤塞”,对讲机里果断地下达了停止给矿的命令。指挥部和相关技术人员及设备供货厂家彻夜研究。
7月18日再次全线试车,我依然被分配在输尾处察看输尾情况,兴奋地在对讲机中报告。当天试验到晚上11点多,调试全线成功。多少天来,迎晨曦、伴月亮、战骄阳、顶风雨,汗湿了多少回衣裳,终于有了回报。尽管时间过去很久,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深刻。
由于采场原矿为地表氧化矿水份大,含泥量多并夹杂高岭土矿,生产过程中极易堵仓与积垢。我所在的乙作业区,每天接班就会对易堵的仓室、漏斗、圆盘等派出多人进行疏通。每个夜班最为辛苦,我们两拨人轮番在12个圆盘上用高压水捅料,每个班次要捅上百次,地面一片泥泞,全身是泥浆。实在困了,就在圆盘旁的铁皮桶上打个盹。寒冷的冬天冲仓最为辛苦,满身的泥浆、满脸的水渍,冷风一吹结成冰渣子,但看到全线生产顺行,也是满满成就感。
针对生产上出现的各种难题,厂部技术人员团队夜以继日蹲点现场,进行各类技改。针对各仓室频繁堵仓现象,上马“空气清仓器”,极大地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促进了产能提升。2014年投产首年,和选原矿处理量、精矿产能就一举突破设计产能,后来的处理量逐年稳步提升。
一路芬芳一路歌,一路荆棘成坦途。2020年和选在马钢融入中国宝武后,开始了“智能示范产线”试点建设,将按照“四个一律”的要求,进行流程再造,实行智慧生产,打造全新的智能化产线。如今的选厂按照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来打造。我与选矿一路相随,继续奋斗。 (宝钢资源马钢矿业南山矿)
成长的足迹
□刘东霞
2006年,我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来到马钢,恰逢马钢新区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借助于英语方面的优势,我很快被分配到焦化厂新区建设项目组,负责焦化新区两座7.63米焦炉烘炉阶段护炉铁件调节的现场翻译工作。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我每天跟着现场人员一起在焦炉爬上爬下,成为外方工程师和我方操作人员沟通的桥梁。寒冷的冬天里,焦炉炉顶的温度至今仍然温暖着我的回忆。
2012年9月20日,我通过公司内部公开招聘考试,成为采购中心的一名职工。采购部门的本职工作是保供和降本。然而在煤炭市场供应偏紧的情况下,要做到称职已十分不易。刚到燃料资源部不久,正逢马钢面临无烟煤断料的风险,单位派我去河南永城神火公司催发无烟煤。永城距离我的家乡虞城县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虽然别离了一年的父母就近在几十公里之外,可为了无烟煤顺利催发,只有凝望故乡。此后,这样驻矿催发煤炭的任务接二连三,焦作、太原、晋城、灵石……夜幕降临,在异乡的万家灯火中,总能接到幼小的儿子打来电话,然后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
2015年初,我从一名合同结算员成长为烟煤采购业务员。那年钢铁企业普遍亏损,煤炭市场下行,经营压力巨大,每月我们需完成细化到部门甚至个人的降本任务。为节约采购成本,顶着烟煤刚性衔接的保供压力,我们坚定执行公司低库存操作的管理模式,与企业一起共克时艰。从申请资金、锁定船期、到关注船舶的在途、锚地、泊位、到厂的状态,我都全流程密集监控。
而今我加入马钢已经十四载。回望过去,我把满腔青春的热血、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学习中努力提高,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从生产到经营,从技术到商务,对自己所在的企业感情日益深厚。作为一位新宝武人,我深感心中理想的火焰熊熊燃烧,奋斗的岩浆奔流涌动,唯愿珍惜点滴时光,坚持学习,苦钻业务,赶上企业成长的步伐。
(马钢采购中心)
三代武钢人的传承
□郑 钢
2008年武钢投产50周年纪念的时候,外公拿回来的是一枚金质奖章,而爸妈拿回来的是一枚银质奖章,我很不解。母亲解释说,外公是1958年武钢投产前来到武汉的,是武钢的建设者。这块金牌也成了家里的传家宝。
我的名字是奶奶取的,因为父亲16岁离开家乡来到武钢,所以奶奶取了单名“钢”。我读的是武钢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是武钢子弟。在外读大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有同学问我,你是武钢子弟吧,明显的青普口音。这时的我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打上了深深的武钢烙印。
2009年毕业的时候,我延续着父辈们的脚步,走入了这座钢铁之城。当我下这个决定时,外公说,建设武钢从茅草屋到红砖房,从小土灶到大高炉,靠的就是武钢人“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希望你能继承下去。父亲说,武钢开展第二次创业,靠的就是武钢人“从严求实,改革创新”的精神,希望你能发扬下去。
作为新生代的武钢人,走进了发展新阶段。我将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精神,走向辉煌的明天。
(欧冶云商)
成为新时代合格钢铁人
□余文文
父亲和我都是马钢职工。父亲在两三岁时就成了孤儿,由姑妈养育成人。1975年马钢社会招工,父亲成为马钢运输部的一名调车员。我从小就跟着父亲上下班,是在火车上长大的,见证了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白天摇旗、晚上打灯的作业模式到全程对讲机的先进作业模式的转变。我幻想长大后也像父亲那样进入马钢工作。
2005年,我退伍分配至马钢新区。刚进厂时,新区还在建设中,厂房没有封闭、设备没有安装、道路没有铺装水泥。那时,白天要背诵和抄写热镀锌工艺原理和生产流程,熟记各个段口关键设备的名称和作用。每当有不会或不熟的地方,就走到设备前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对应确认,再画图做标示。晚上则要担当起护厂队的责任,巡逻检查厂房内的光缆、金属等物件有无丢失、设备是否完好无损。
慢慢地我由一名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出口段操作工。2010年,经过分厂的笔试和面试,我竞聘上岗成为一名出口主操。当上主操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当班时提前半小时到达岗位,了解设备有无异常情况,再审当班计划、标出生产难点、巡检出口段设备、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一系列检查完后,把异常情况告知每位操作工,确保出口段生产无差错。
2019年,分厂鼓励大家一人多岗,我申请成为了一名在线质检员。我从头学起,并给自己提要求:会的要精、生疏的要会、不懂的要学。每天当班经我手测量、擦拭、打磨的汽车外板不计其数。看着物流每天吊运的成品钢卷外包装上有我的照片和检验合格信息后,我都发自内心的高兴和骄傲。
从在蒸汽机车上长大,到现在自己生产检验汽车板,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钢铁人,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钢冷轧总厂镀锌二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