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28日,中国第一架高速线材轧机在马钢成功试轧
1978年改革开放后,除宝钢等新建引进项目外,国家还按照改革开放的思路,较大规模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技术,使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得以快速推进。
改革开放初期,马钢把“全面振兴马钢经济”作为主旋律,自筹资金安排了150多个填平补齐、更新改造配套项目。1987年5月28日,中国第一架高速线材轧机在马钢试轧成功。马钢高速线材轧机投产1个多月,双线轧速已超过轧机最大设计速度100米/秒,为当时世界上最高速的线材轧机。投产3年多就收回全部投资。到1990年,马钢钢产量突破200万吨,形成“线、轮、板、型”产品结构,基本具备铁、钢、材各200万吨配套生产能力。
1994年4月,马钢2500立方米高炉、机械化原料码头、300平方米烧结机和自备电站等四大工程建成投产,年产铁能力迈向400万吨。同年12月,投资引进的国内第一条大型热轧H型钢生产线(年产60万吨)开工建设。
上海钢铁工业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并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加快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特别是“七五”(1986—1990)和“八五”(1991—1995)规划时期是上海钢铁工业投资改造规模最大的时期,共投资80多亿元,重点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装备和技术,对改变“化铁炼钢”和“多火成材”的落后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和增产短缺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利用中外合资方式组建上海益昌冷轧薄板有限公司,引进建成年产30万吨、厚度0.17~1.0毫米的冷轧薄板机组,为轻工、家电、搪瓷、汽车等行业提供多种冷轧薄板。此后,又引进建成一套年产10万吨的镀锡薄板机组,既开发冷轧薄板的延伸产品,又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了向造船、海上采油平台、电站桥梁和石油管线等重点建设提供特宽特厚钢板,在上钢三厂建成年产规模75万吨的厚板生产线。上钢五厂引进建成一套年产30万吨合金钢棒材热轧机组和一套年产55万吨钢的100吨电炉连铸炼钢机组,形成“短流程”炼钢生产格局,从而扩大优质钢生产比例,进一步适应电站、汽车用钢等发展的需要。上钢一厂引进建成一套全连续中小型钢热轧机组,年产能力达50万吨,为城市建筑、交通桥梁工程提供多种优质型钢。上钢二厂引进年产50万吨高速无扭线材轧机。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建设,上海钢铁工业的生产装备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些重点产品的工艺装备已达到或接近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生产效率和技术经济指标也有很大提高。年钢产量从450万吨增长到656万吨,钢材产量从423万吨增长到633万吨,板、管、带占钢材总产量的52%以上。
1979年,新疆钢铁公司成立,乌鲁木齐钢铁厂成为其直属企业。1980年11月,乌鲁木齐钢铁厂更名为“新疆八一钢铁总厂”,与新疆钢铁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统筹钢铁生产和改扩建。1980年至1990年,八钢坚持依靠自身力量,生产基建双管齐下,至1990年,形成年产4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1992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冶金部批准八钢2000年达到产钢100万吨的发展规划,八钢进入新的大规模扩建阶段。至1998年末,八钢已拥有从选矿、人造块矿到炼铁、炼钢、轧钢配套完善的生产设备,具备年产钢1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未完待续)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