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要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边际不断收紧,在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的发展备受业内关注。专家表示,在“30·60”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未来的“马太效应”将愈演愈烈,集中度提升趋势也在加速,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全行业限产或成新常态
近日,唐山市发布限产减排通知,自3月20日0时至12月31日24时,对未落实应急响应的企业实行限产减排措施,共计23家钢铁企业受到限产减排措施影响,限产幅度为30%和50%两档。随之国内期货市场螺纹钢、热卷价格出现小幅上涨,铁矿石、焦炭等原料价格出现大幅下跌。
“这其实相当于再一次供给侧改革,预期力度堪比2017年。”业内人士认为,根据国家部委要求降低今年钢铁产量的指示,重要的结果就是打击铁矿石价格,目前铁矿石和螺纹钢的价格比值已达历史最高值附近。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环保政策不断收紧。根据统计,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18%,位居第一。目前,中国钢铁行业在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一半以上。
压减粗钢产量,调节钢铁生产结构,已经势在必行。据了解,工信部今年将制定出台更加严格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完善产能信息预警发布机制,实施产能产量双控,组织开展钢铁去产能回头看,逐步研究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等为依据的产量约束机制。
目前国家正在加快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方案,助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政策积极推动下,钢铁企业积极响应,中国宝武、河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多家钢铁企业相继发布2021年经营计划,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发展关键词。
行业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
事实上,在时代命题面前,伴随钢铁企业投身碳中和节能减碳的同时,钢铁行业的分化也正在悄然上演。
业内机构分析指出,钢铁行业将会加速走向集中,“马太效应”有望进一步显现。在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的供需格局、竞争格局及所处产业链格局都会出现深刻积极的变化,超市场预期。新格局下钢铁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加速,龙头钢企吨钢盈利有望持续扩张,强者恒强。
从钢铁企业的经营范围来看,特钢与普钢企业的业绩有着明显的分化。据业内机构数据分析,截至2020年末,特钢归母净利同比增长15.68%,反观普钢归母净利同比减少9.6%。
即便行业分化越演愈烈,业内资深专家人士仍一致指出,当前处在高碳排放行业风口浪尖的钢铁行业,面对行业变动需持一颗平常心,把握高质量发展才是核心内容。
业内人士指出,不要孤立地看待碳达峰、碳中和。钢铁行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高炉—转炉为主的流程结构、行业集中度不高、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不充分等能源、产业、产品结构性问题都是影响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因素。反过来看,低碳发展也将倒逼钢铁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统筹碳排放指标,从源头治理
在“30·60”双碳目标中,钢铁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认为,应当推动以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实现协同控制。他表示,碳排放指标具备可统筹实现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发展的统领性功能。一方面,其不同于现行节能、环保工作通常仅考虑末端治理和二次能源回收利用,而是真正能够实现从源头上解决结构性能源结构不合理及结构性污染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具备可全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
李新创认为钢铁企业应当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解决上充分衔接两者,一是以“深度脱碳”“碳中和”为最终目标制定碳达峰减排措施;二是首先做好“碳达峰”,才可能更好地实现“深度脱碳”乃至“碳中和”。
具体而言,我国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工作可重点考虑:推动绿色布局、节能及提升能效、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以及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除此之外,李新创还特别提到应当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
推动绿色布局包含优化产业布局、严禁新增产能、加大绿色物流以及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节能及提升能效包含推广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提高余热余能自发电率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细分为原燃料结构优化、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涵盖区域能源整合、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推动钢化联产;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包括氢冶炼工艺、氧气高炉及非高炉冶炼和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除此之外,实现碳达峰目标仍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撑,主要包括碳减排目标、碳市场、标准体系、技术创新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