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历程
第0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651期:第0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7-09

光辉的历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20年4月,马钢建成我国首条热轧重型H型钢生产线,成为国内首家具备生产重型、厚壁、宽翼缘H型钢产品的钢铁企业。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肯定了企业的发展,寄语中国宝武要由“老大”变“强大”,勉励马钢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把握机遇、顺势而上。图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马钢特钢公司优质合金棒材生产线。

2021年1月4日,中国宝武绿色发展与智慧制造现场会在马钢召开。加入中国宝武大家庭后马钢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7年,马钢建成国产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

1993年到1994年,马钢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上市,被中外新闻媒介誉为“中国钢铁第一股”。

1998年,我国第一条大H型钢生产线在马钢建成投产。此后,马钢H型钢产品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2019年9月19日,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实施重组。由此,马钢掀开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1953年2月,成立马鞍山铁矿厂,马钢全面恢复生产。1958年8月11日,马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1953年9月16日马钢改建后的2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由此结束了华东地区有矿无铁的历史。

1958年和1959年,毛主席先后两次莅临马钢视察,并做出了“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的指示,为马钢发展指明了方向。图为毛主席视察过的九号高炉。

1961年,邓小平同志亲自拍板在马鞍山建设我国第一个车轮轮箍厂。1963年11月18日,国产第一枚车轮轮箍在马钢试轧成功。1964年7月29日我国第一个碾钢整体车轮在马钢诞生。

1964年,由马钢人首创的“三清五不漏,规格化一条线”文明生产经验享誉全国,“江南一枝花”的美誉从此声名远扬。

挺直钢铁脊梁骨

■马钢记者高跃飞通讯员卞刚

全国劳模

马钢退休职工查全良年龄73岁党龄42年

“钢铁就是工业的脊梁骨。没有钢铁,怎么制造飞机、轮船、火车?怎么建桥、修路、盖高楼?国家经济怎么能够发展得起来?”一谈起钢铁,平日里和声细语的查全良,嗓门便不自觉地变大了,笔直的身板、清瘦的脸庞透出一股刚毅,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顽强,粗糙的大手更是不时有力挥动,仿佛重新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火热炉台。

1966年,18岁的查全良走进马钢,成为一名光荣的钢铁工人。“我分到了一钢厂整模车间,干底板工,主要工作就是拆除、砌筑耐火砖。每次底板下来时,至少200多摄氏度,在上面干活,热气像锥子一样往身上扎,烟粉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回想当时的工作场景,查全良仍不由地皱起眉头。

“但是,不管条件再怎么艰苦,大家还是浑身是劲,每天最大的目标,就是确保产量、多产钢!”

在当时那个缺铁少钢的年代,查全良和同事们每天以流淌的汗水、不知疲倦的身躯,努力践行钢铁报国的光荣使命,“特别是清渣任务非常重,厂领导都是带头冲到炉子里打风镐、啃硬骨头。”党员们以身作则,脏活、累活带头干的作风,更是为年轻的查全良树立了学习榜样:“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争取加入党组织。”

人生有了方向,工作便充满动力。查全良每次作业都仔细观察师傅的操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有空就抱着流钢砖或备用的底板砌了扒、扒了砌,反复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我的想法就是,只有干好工作、干出成绩,才能有资格提交入党申请书。”怀揣质朴的追求,查全良不断学习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优异的业绩。1979年,他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既然是党员,那就更要把工作做得更好更精。”查全良更加努力工作,1980年、1984年两次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1980年、1989年两次获评冶金部劳动模范,1989年更是荣膺全国劳动模范。在查全良担任底板工的28年里,从未发生一起底板跑钢事故,创造了全国冶金行业跑钢为“零”的奇迹。同时,他根据领导的建议和工作的需要,总结撰写砌底板操作技术和经验材料,形成《查全良操作法》在马钢全面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时间之轮匆匆运转,钢铁履带滚滚向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平改转的推进,马钢逐步进入更加环保、高效的全转炉炼钢时代,底板工彻底告别历史舞台,查全良和同事们也纷纷转到新岗位:“马钢进入跨越式发展时代,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厂区越来越美、质量越来越好……”

不负岁月,驰骋超越。如今的中国钢铁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2020年中国宝武钢产量更是跃居全球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我们要由‘老大’变‘强大’。”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马钢时,查全良作为劳模代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想一年前的难忘经历,查老仍难掩激动:“每一个中国宝武职工一定要牢记嘱托,党员干部更要带好头,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咱们一定得把钢铁脊梁骨挺直喽!”

让“拳头”更有力道

■马钢记者裔华通讯员杨龙

年龄48岁党龄25年

全国劳模

马钢技术中心型钢研究所所长吴保桥

“H型钢是我朝夕相伴了20多年的亲人,早已融入我的骨髓里,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接受采访时,党龄比工龄还长的吴保桥告诉记者,早在学生时代,研制中国自己的高品质材料,就成为他心中的夙愿。

1996年,还在北京求学时,吴保桥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一刻起,吴保桥就用毛主席《七律·到韶山》里的一句诗“敢教日月换新天”勉励自己:知识改变的不能仅仅是自己的命运,唯有科技强国,才能让自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敢教日月换新天”需要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奋斗。1998年,中国第一条热轧H型钢生产线在马钢建成投产。刚到马钢工作不久的吴保桥立即投身于H型钢产品研发中。也曾觉得枯燥乏味,也曾有过遇到“瓶颈”时的迷茫,但凭着初心和使命、责任与担当,吴保桥带领团队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大山”。2001年,开发出海洋石油平台、高强耐火抗震、铁道车辆耐候用热轧H型钢等高端产品,覆盖美标、英标、欧标、日标、国标等规格系列,奠定了“中国名牌”基础。2015年,率先开发出满足-60℃低温韧性要求的V和Nb-V微合金化热轧H型钢生产技术,确立了马钢耐低温热轧H型钢领域的主导地位。2020年,马钢建成我国首条热轧重型H型钢生产线,成为国内首家具备重型、厚壁、宽翼缘H型钢产品的钢铁企业。

不断磨砺,让吴保桥一步步成长,也不断推动马钢热轧H型钢从“模仿”走向“创新”。“我们已经完成了重型H型钢的标准制定以及包括重型H型钢在内的《热轧H型钢设计应用手册》的修订。”但吴保桥直言,虽然马钢H型钢在业内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如何让拳头产品打出去更有力道,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占率?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毛主席说:‘打拳是直接将拳头打出去有力,还是先将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有力?我们撤离延安,就好比先收回拳头,待机会成熟时再打出去。’”吴保桥觉得马钢H型钢更是如此。

重型热轧H型钢在国内属于“稀罕东西”,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可以生产。由于钢结构建筑在国内的普及度较低,国内对于该产品的用户认知、产品标准、设计规范等都要从零开始。作为马钢型钢研发团队的领军人,吴保桥拿出了“二次创业”的勇气,把目标瞄准了重型H型钢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前几天我刚从北京出差回来,就是和设计院对接重型H型钢的。洛阳科技馆项目之前没有使用马钢的产品,我们推荐后,对方开始使用。国外订单也不少,加拿大石油和天然气还有美国夏威夷项目都在积极跟进。”

在奋力闯市场的同时,吴保桥和团队盯住现场开展科研攻关。“我们不能止步不前,重型H型钢表面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同规格、不同牌号的产品在性能稳定上还有瑕疵,我们还要持之以恒攻关。”“不管走到哪里、走得多远,我和团队始终初心不改、使命不忘--全力以赴让马钢的拳头产品打出去更有力道。”吴保桥眼神里透着坚定。

用匠心开创未来

■马钢记者申婷婷通讯员张磊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马钢长材事业部轧钢点检一分厂电气点检汪昌平

年龄46岁党龄20年

自1994年毕业分配到马钢,27年来,汪昌平始终保持如火的工作热情。

身为一名入党20年的老党员,汪昌平说,一名党员就应该成为一面“旗帜”。身为长材事业部重型H型钢电气点检,汪昌平说,我的工作就是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与调试,因此,需要及时注意设备的温度、震动、声音这些细微方面的异常情况,以“匠心”对待设备,让它们“健康”、少“生病”。

锲而不舍、以身作则、超越自我,工程技术类“国务院津贴”、全国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等诸多荣誉,都是对汪昌平这种理念的“见证”。

2018年,汪昌平参与长材事业部中型材生产线和重型H型钢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马钢重型H型钢生产线是目前国内第一条重型H型钢生产线。该项目投产后,马钢将成为全球第五家、国内首家具备重型、厚壁、宽翼缘H型钢生产能力的厂家,对开创马钢H型钢产品品牌新时代,加速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该生产线建成投入试生产以来,长材事业部面临着因疫情影响外方技术人员不能参与调试生产等困难。汪昌平作为电气设备点检,带领团队攻克了设备运行等关键技术难题。汪昌平告诉记者,“智慧制造以来,面对诸多世界先进的设备工艺,外方‘加密’,必须靠自己一点点琢磨,吸收消化核心技术,逐步提高对设备的驾驭能力,这对团队也是极大考验。”

随着“智慧制造”来临,对汪昌平和团队来说,影响之一便是技术力量的培养。汪昌平说,面对整合融合,改变的不仅是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更多的是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进步。以往产线电气设备自动化程度偏低,基本依靠手动调节,如今,很多新设备“上马”,必须要进一步优化操作工艺,尤其设备在运行稳定性上亟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人员转变固有观念并逐步掌握新设备、新工艺。“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汪昌平说,下阶段,他们将逐步减少人工操作率,H型钢生产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对型材而言是必须攻克的难点,团队正努力实现精整区域的全流程自动化。党员就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团队里的每一名党员都能积极地带头强化自身设备实操能力和现场设备维护责任心。同时,他们主动加强技术培训,通过理论培训和专题讲课等形式,围绕重型H型钢的设备、电气、操作参加针对性培训,展现了昂扬的精气神。面对新项目、新产线,新工艺和新设备,汪昌平也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技能水平,“白加黑”坚守在现场,在参与设备安装调试中,他积极查阅图纸技术资料,亲自动手调试传感器、优化控制程序、增加修改HMI控制画面等技术工作,并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经验传授给身边青工,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称赞。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对于我们基层职工来说,就是要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力争让更多更好的想法涌现出来,努力把‘金点子’变成‘金豆子’,向建党百年献礼。”汪昌平说。

红色基因永传承

■马钢记者张蕴豪通讯员程军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炼铁总厂高炉一分厂党总支书记、厂长程朝晖

年龄52岁党龄15年

回望马钢的炼铁史,52岁的程朝晖感慨万分:“从起初的70m3小高炉到当前拥有2500m3、3200m3、4000m3高炉,马钢的炼铁史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奋斗不断壮大的历史。马钢炼铁起步于抗日战争期间小高炉的遗存,当年建设者们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辛,努力奋斗,终于建造出当时华东的最大高炉。随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马钢,给马钢人带来巨大的鼓舞。如今,马钢与中国宝武联合重组,炼铁操作模式由人工转向智能化,逐渐朝着‘绿色发展、智慧制造’方向发展,并已具备年产1500万吨以上的铁水生产能力。可以说,在党的带领下,马钢人始终在不懈奋斗,持续奋进。”

1992年,程朝晖自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毕业后,进入原马钢一铁厂从事高炉炼铁工作。多年来,他先后在炼铁总厂多座高炉上工作过,亲身经历并目睹了马钢的发展壮大。程朝晖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光是曾在9号高炉工作的岁月。9号高炉是毛主席当年视察马钢时到过的地方,这里也因此成为马钢人和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和精神符号。

“我是1993年被分配到9号高炉工作的,当时担任的是副工长职务,我感觉自己是幸运的!”程朝晖告诉记者,工作中,他始终秉承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理念,不断强化业务能力的学习,积极向炼铁老前辈和师傅们虚心请教,和大家一起攻克了一个个生产难关。“在这里,每位职工都有颗无私奉献的心,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尽心尽职,用实际行动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9号高炉曾实现日产突破1400吨的历史纪录,并4次获得过国家冶金部授予的‘红旗高炉’荣誉称号。”谈起这些经历,程朝晖依然无比激动。

2018年,9号高炉永久性关停完成了它的光辉使命,成为马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工业遗产。“现在,马钢所有高炉的火种都是从9号炉采集过来的,可以说,红色基因已经遍地开花。”

“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钢考察调研,我有幸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话语和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让我备受激励,也成为每一名马钢职工新的奋斗目标。”程朝晖表示,今年,炼铁总厂连续两次获得公司“奋勇争先奖”殊荣,铁水产量节节攀升,就是得益于总厂广大党员职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引领,在工作中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共同将马钢炼铁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峰。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一名已入党15年的党员,程朝晖认为,当前马钢正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为了深刻领悟百年党史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我们要继续传承好红色基因,不畏艰辛,迎难而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为打造‘后劲十足大而强的新马钢’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谈及未来,程朝晖信心满满。

迎难而上踏实干

■马钢记者高莹茹通讯员钱广发杭震

年龄29岁党龄3年

马钢“金牛”奖获得者

能环部能源中心点检员程振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有畏难情绪,要迎难而上,脚踏实地。”采访中,程振坚定的话语让记者记忆深刻。今年29岁的程振刚刚入党三年,已经成长为了一名可以在能源中心多个区域独当一面的优秀点检员。

在程振的心里,党员就要不畏艰苦、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党员,爷爷还是一名军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从小我就对党员的身份充满敬畏和向往,也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党员家庭中成长的程振,在进入马钢工作后,终于有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我的入党介绍人是我的作业长,他不仅是我专业技能上的老师,更是我精神上的引领者,他面对各类设备的疑难问题,不轻言放弃,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共产党员的敬业精神,也学到了不畏艰险、勤劳踏实的品质。”说起自己对党员精神传承的理解,程振表示,自己将会继承前辈们敬业、奉献、勤劳、担当等优秀品质,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将党员的精神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90后的年轻党员,程振深知与很多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同事相比,自己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作为青年职工,对老师傅们要尊重,要向他们虚心请教,在工作中多动手操作,理论结合实践,多记录总结经验,在学习技能本领的同时,也要在总结的基础上学会创新。”谈及对工作的感悟,程振感慨地说道。为了强本领、促创新,程振抓住各种故障检修机会,积极分析故障原因,学懂弄通、举一反三。就是这样不断的现场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让现在的他,能够从容面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故障,也能更快更好地解决现场问题,成为点检岗位上的一股青春力量。

“作为一名点检员,力保产线的安全运行是我的工作目标,我会坚持立足岗位,做好手上的点检工作。”谈到自己的工作,程振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点检工作对于产线的安全顺行来说意义重大,为此,程振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老一辈马钢人传下来的‘江南一枝花’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代年轻人,作为一名一线工作者,我们在工作中更要注重细节,做到精益生产。”程振说道,自己将努力学习技能,立足岗位追求“精益高效奋勇争先”,继续弘扬新时代“江南一枝花”精神。

今年是程振进入马钢工作的第八个年头,程振表示,他会继续保持初心,脚踏实地的服务于现场,做设备生产稳定运行的守护者。“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好现场设备,保证生产稳定是我的第一要务,此外,面对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提升自己技能水平的同时,我会做好技能创新,更好地为现场服务,做好设备维护。”程振表示,他将立足自身岗位,继续为新时代马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