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项集团着力培育可充电电池材料业务奥钢联一项工业规模绿色钢铁生产工艺获得专利瑞典HYBRIT中试厂成功用氢还原铁矿石生产出海绵铁欧盟正式延长进口钢铁保障措施大河钢铁公司将生产无取向电工钢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即将出炉河钢压力钢管用钢独家供货新疆重大水利工程首钢京唐极薄规格带钢下线沙钢超低排放集中控制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中天钢铁启动国际首条配置PSM的高线/大盘卷生产线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65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7-27

基本明确达峰路径、重点任务和降碳潜力

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即将出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国电煤南运重要输出港河北沧州黄骅港,通过积极优化作业流程,对设备进行提能改造,目前日均可输出电煤六十余万吨。今年一至六月份黄骅港输出电煤一万零九百九十七点一万吨,同比增加百分之二十一点三,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图为两艘运送电煤的船舶在黄骅港装运电煤。 新华社供图

钢铁行业是工业领域碳排放第一大户,对于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各方都很关注。日前,在2021(第十二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透露,我国钢铁行业已初步完成《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初稿,基本明确行业的达峰路径、重点任务及降碳潜力,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研发投入已超固定资产投入

“目前全行业正在全面部署和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管有多少路径,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在研究与开发上下功夫,在技术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何文波表示,2020年,中钢协会员企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948亿元,年度研发费用支出总额为1118亿元,研发费用支出总额明显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中钢协会员企业2020年总营收达5.16万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达2.17%。其中,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宝钢股份等5家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3%。国际上多数钢铁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比例一般在1%左右,少数投入较高的企业也不会超过2%。

何文波透露,截至2020年,中钢协会员企业共设有260多个研发机构,有28000多名大学本科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所设立的研发机构中从事研发工作。同时,在近千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对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的投资额、对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的投资额占比均接近30%。

更为可喜的是,占中国粗钢产量六成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在技术进步上对行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例如,沙钢在国内民营钢铁企业中第一个建立了技术研究院,第一个聘请国外专家担任研究院院长,在国内建立起了第一条规模化工业生产的薄带坯铸轧生产线并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建龙集团将2019年定为公司创新元年以展示其开始大规模部署创新资源、打造创新能力和构建创新体系的决心,打造“三个十”创新工程,即建立10个专业技术研究所、10个工艺品种研究所和投资10个外部科技公司。青拓集团专注于不锈钢冶炼和加工技术的开发,开创多项足以影响世界不锈钢生产格局的革命性技术和创新工艺,创新已成其立业之本。

何文波透露,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起成立“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正在组织全行业紧锣密鼓编制行业碳达峰路线图和行动方案,研究碳配额分配核算方案,开展钢铁低碳共性技术研发,完成《钢铁行业碳排放核定标准及基准值测试规范》、建立低碳发展标准体系等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钢铁行业已初步完成《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初稿,基本明确了行业的达峰路径、重点任务及降碳潜力,正在继续征求各方意见。

超低排放需多方共同努力

2019年4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何文波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共237家企业约6.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占全国粗钢产能的61%左右。首钢迁钢、首钢京唐、太钢集团等12家钢铁企业约8400万吨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改造和评估监测,5家企业完成有组织、无组织或清洁运输部分改造与评估监测,按程序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官方网站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值得注意的是,受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6000万吨,这意味着下半年钢铁去产能和压减粗钢产量的任务非常重。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相关负责人提醒钢铁企业,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在5个方面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一是严格执行禁止新增产能的规定;二是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三是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四是鼓励钢铁行业优化布局;五是提升钢铁行业发展质量水平。

减污降碳仍面临挑战

面对“双碳”目标,我国钢铁行业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首先,钢铁总量需求仍处于高位,总量降碳空间非常有限。其次是结构减污降碳需要时间。

布局结构调整。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能耗指标随钢铁产能指标转移的政策,钢铁产能跨地区转移难度巨大。

能源结构调整。目前高转长流程工艺结构仍占据主导地位,煤、焦炭占能源投入近90%,能源结构明显高碳化,而企业利用新能源比例有限。

流程结构调整。中国钢铁流程结构一直以长流程为主导,2020年我国电炉钢产量占比仅10.4%,与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产品结构调整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结构整体提升。最后,减污降碳工艺技术储备不足,钢铁企业基础储备不足。

对于“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如何减污降碳,李新创认为,首先要建立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工作机制,将温室气体纳入固定污染源行政管理体系。

其次,推进重点协同减污降碳任务。一是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和钢铁行业备案管理办法,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建设和生产项目,严控新增产能。差别化管控粗钢产量,大力推动兼并重组,深入推动布局优化,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着重推动工艺流程结构调整,防止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大力发展具有轻量化、长寿命、耐腐蚀、耐磨等特点的绿色低碳产品,通过提高消费质量和档次,实现下游行业减量用钢、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二是推动绿色布局。深入推动布局优化,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三是深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四是有序推进电炉短流程炼钢。五是强化能源结构优化,大力推广先进节能低碳技术,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六是加快推动物流运输结构优化。七是建设绿色生态圈。八是鼓励先进协同减排技术示范应用。

最后,开展减污降碳动态评估、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构建全过程碳排放管控监测与评估集成创新体系。二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企业层面,实现企业碳排放信息的智能化管理,为政府及行业层面强化碳排放管理提供基础支撑。行业层面,为企业提供“量化-诊断-融资-提升”一站式绿色低碳服务,指导企业提升碳管理水平。区域层面,实现绿色供应链数字化、可视化管理,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销售回收,搭建上下游相关产业价值链。

(内容来源于新华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