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武钢诞生记开展“电影周”和“朗读周”系列活动“七个一百”聚活力 百项实事为群众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永葆初心勇于担当在办实事中勇担当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66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8-10

红色武钢诞生记

———武钢一号高炉建设投产纪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武钢,共和国第一个钢铁工业基地,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新中国发展钢铁工业、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使命和尊严。

武钢一号高炉则是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见证者,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主席迈着矫健的步伐拾级而上,亲历共和国钢铁长子的第一炉铁水喷薄而出,见证武钢的诞生。在这片红色热土,一代代钢铁人把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和底色融入新时代,用苦干、实干、巧干、创新干,留下一串串积功兴业的坚实足迹,续写着矢志不改的钢铁报国初心。

奋斗创新,绘制钢铁报国蓝图

1952年,新中国百废待兴,重工业尤为落后,以钢为例,1952年,中国人均产量只有2.4公斤,而同期苏联人均产量150公斤。

中央政治局经过几次讨论,按照毛泽东主席“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的指示,决定在华中腹地大冶地区建设一座新的钢铁工业基地。1954年4月,经苏联和中国专家联合勘探,厂址最终选定武汉东郊青山,于是,新中国第一座钢都被称作武钢。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没有设计过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更谈不上建设钢铁厂。而苏联等国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在审查由苏联专家完成的武钢炼铁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时,主要是苏联专家讲,中国技术人员听。

“那时我们还没有全面的实力审查他们的方案”,从鞍钢来帮助审查初步设计方案的时任炼铁筹备组组长张寿荣回忆,“我只有在鞍钢炼铁厂工作7年积累的经验。”考虑到建武钢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实际情况,他和同事们并没有迷信苏联专家的权威,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恶补相关知识,联合国内的10多家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对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与苏联专家据理力争。因为他们的探索和坚持,苏联专家同意修改方案,最终建设工期得到缩短,建设成本也有所降低。

1955年,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动工兴建。

争气争光,证明中国钢铁底气

1957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当时的建设指挥部提出了向1958年“十一”国庆节投产献礼的目标,英国《泰晤士报》马上预言,武钢一号高炉出铁是“天方夜谭”。

建设者们不信邪,誓要炼出新中国自己高炉生产的铁水,向世界证明中国的钢铁底气。一时间,长江畔青山脚下,旌旗蔽空,车水马龙。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解放军公路二师成建制转业的官兵、从鞍钢和太钢等老钢铁厂选派来的老工人和骨干进入工地,10万建设者豪情万丈喊出“天当房,地当床,雨天当晴天,一天顶两天”的口号,展开了气吞山河的大会战。

1号高炉需挖土方286万立方米。而当时缺乏现代化的机械,施工困难。但工人们干劲冲天,工程一天一个样。

1957年7月27日,武钢一号高炉开始浇筑基础,且必须在30个小时内连续完成。施工量大,任务艰巨。混凝土搅拌厂生产能力不足,工程人员苦战半个月,临时搅拌站很快建成。

27日16:00,工地总指挥部下达浇灌命令,插着紧急标志“杏黄旗”的翻斗汽车,一辆接着一辆,从各搅拌站向1号高炉工地驰来,浇灌速度从每小时40立方米逐渐提高到80立方米。

28日19:00,震动器完成最后振捣,提前3小时完成基础浇灌,创造新纪录。苏联专家竖起大拇指叫好:中国工人兄弟了不起!为了能让一号高炉提前出铁,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时任一号高炉炉长的李凤恩带领炉前工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铁人精神,连续奋战8天8夜,用人拉肩扛,硬是往炉膛里装进了1500根枕木。艰苦奋斗精神,在这一画面中彰显,并凝练在钢铁人扎根炉台的朝夕之中。

提前出铁,点亮钢铁强国梦想

武钢一号高炉的建设一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关注,1956年的一个夏夜,他在东湖接待了被阳光晒得黝黑的、时任武钢经理李一清和副经理韩宁夫。桌上摆着金黄的芒果和鲜红的西瓜。毛主席指着芒果幽默地说:“我吃西瓜,吐出瓜子,芒果归你们,吃了芒果,要吐出钢铁!”

1958年9月10日中午,毛泽东主席抵达武汉。在住处会客厅,毛泽东主席向李一清和长江流域委员会负责人询问什么时候出铁,指示“早一点更好!”按照毛泽东主席要求,省委决定9月13日出铁。李一清返回武钢进行部署,组织1号高炉投产准备工作24小时连轴转。

12日23:30,开始往炉内装枕木。为将安装时间缩短到当时国内水平的五分之一,时任一号高炉炉长李凤恩带领工人从高炉的风口和出铁口爬进炉内,炉外工人从风口和铁渣口把枕木一根根递进去。炉内烘炉余温在50摄氏度以上,工人们汗如雨下,干脆就光着膀子干。工人们被枕木上的钉子划伤,现场护士要为他们敷药、包扎,他们只擦一点药水就又冲上前去,说“赢得时间,出铁就有保证”。几位老师傅拿大锤把钉子锤平,减少伤害。终于枕木越架越高,比计划完成时间还提前了半小时。

所有准备工作即将完成。做最后检查时,突然发现炉壁上有一处风眼,会影响出铁。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一位老工人找来一截钢管对准风眼四周焊牢,再在钢管上安装一个阀门,堵住了风眼。

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比计划提前10个月零28天建成投产。15:00,毛泽东主席在时任省委书记王任重、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治中等人的陪同下,来到1号高炉前。毛泽东主席从高炉铁梯一步步登上高炉炉台,同14位为武钢建设立功的先进人物一一握手。随后,他登上炉前工休息室屋顶的平台,伸出右手向生产安全线外潮水般涌动的人们挥手致意。毛泽东主席招呼先进人物们坐下来,等着看出铁。

15:20,历史性的时刻终于来临,随着最新式的电动开口机打开出铁口,一团红光闪现,铁水涌出铁口,在铁沟里飞溅出火花,向铁水罐奔去。平台上,毛泽东主席高兴地站起来,望着奔流的铁水,先向炉前工们鼓掌致意,然后走近护栏,对身边人说出“高炉炼铁又炼人”的殷切期盼。那一炉鲜红而炙热的铁水,标志着新中国钢铁长子的诞生,昭示着年轻的共和国向全世界挺起了钢铁脊梁。

1958年9月13日,作为历史性的日子载入史册,武钢将这一天定为给职工发工资的日子,以兹纪念。

在之后的60年中,一高炉经过历次技术创新和改造,不断成长,屡创奇迹。自1958年9月至2019年5月,一高炉已累计生产生铁5329万吨,为武钢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生产参数、技术水平多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虽然现在一号高炉已光荣退役,但她作为武钢标志性装备,早已成为武钢人心中永远的骄傲,是钢铁产业报国情怀的最好体现,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座丰碑。一代代钢铁人带着艰苦奋斗精神谱系和红色基因,在实现钢铁强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奋斗,续写辉煌!

(武钢集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