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沉渣爆破和废钢爆破两项新技术,是全国闻名的爆破能手。1983年退休后主动请缨,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带领渣场职工治理渣山,经过几年努力,搬掉了沉睡半个多世纪的高23米、占地2.3平方公里、总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的渣山,将渣场改造成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大花园。先后四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人类生存环境作出贡献的全球500佳”荣誉称号,被誉为“当代愚公”。
在李双良精神鼓舞下,太钢率先在行业内实现工序废弃物全部循环再利用,开启了工艺装备、制造过程和产品应用的绿色化道路,对中国乃至世界钢铁业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典范意义。
企业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20世纪80年代初,太原市北城有一座“山”,这是太原钢铁公司炼钢炼铁堆积了半个多世纪的废渣。这座渣山,像一个急剧恶化的肿瘤,年复一年地膨胀着,已经有23米高,占地两平方公里还多。每到排渣时,炽热的烟尘都会映红半边天空;遇到刮风,这些沉渣浮土腾空而起,整个太原城就会笼罩在一片令人窒息的尘雾中。
当时太钢厂区面积8.4平方公里,渣山就占去2.3平方公里,不仅影响太钢的生产,更严重的是给太原市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渣山坡度不断增大,运送废渣经常会有翻车事故发生。
搬掉渣山,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就在太钢的领导心急如焚的时候,李双良敲响了公司经理办公室的门。他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专门为渣山来的,我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只要一个治渣权。”
1983年4月20日,李双良递交的治渣方案得到太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公司与加工厂签订了治理渣山的承包合同。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说他一个退休职工,不是待在家里享清福,却偏要自找苦吃。李双良却不以为然:“太钢这座渣山,已经成了企业发展的拦路虎。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企业的困难就是我李双良的困难。”
1983年5月1日,李双良率领着600多号动员起来的民工和知青,开着数百辆小平车、拖拉机,浩浩荡荡开上了渣山。一车一车的钢渣运出渣场,倒入事先联系好的太原东山大槐沟里。
从这一天开始,太钢半个世纪“天天向上”的渣山开始往下降。
渣山是一座富矿
一开始,李双良把成吨的钢渣倾倒到市郊的大槐沟,但是倒着倒着,李双良发现,渣山原来是一座“宝”山,每吨废渣里,至少有50公斤的废钢铁。他雇用汽车60辆、拖拉机和手推车300辆,民工500人,一边倒渣子,一边从里边捡废钢铁,到月底一算,运走废渣8万多吨,回收废钢铁4千多吨,总收入47万元,盈利11万元。卖废钢铁的钱,除了付工费还有很大一块盈余。
渣山真是一座宝山,李双良骑着自行车到处请教专家,得知高炉渣能做矿棉制品的原料;转炉渣和平炉渣,都能当水泥原料、制砖……得到技术支持的他,很快从渣山里挖出了更多的宝———他购买破碎机、筛选机,对废渣进行破碎加工,有的卖给矿棉厂,有的卖给水泥厂,价格一下子翻了好几番。
李双良利用自制的磁选机,从已经捡出大块废钢铁准备倒掉的废钢渣中,又回收了小废钢铁6000多吨;拣出不锈钢渣价值1514万元;高炉渣破碎加工后代替石子铺路;用钢渣制成四方和六方水泥砖出售……
随着治渣工作的推进,盈余的钱越来越多。有了钱,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买汽车、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先后一共买了100多台大型设备。治渣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了“现代化”。
河西建筑工地拉走500多万吨渣子,付了100多万元。李双良用这笔钱买了两栋楼房,解决了180名职工的住房问题。
在李双良的手里,渣山不再是一堆废渣,更像是一座富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花园城堡
旧废渣一天天减少,新废渣却仍在每天排放,渣场内冲天而起的渣尘,让李双良陷入沉思。他想:用什么办法能把火车倒渣时扬起的粉尘控制在一定范围,让钢城和太原市区的居民不再受废渣粉尘的侵袭?
很快,一个想法在李双良的心中酝酿成熟。在他的带领下,绕着原来的旧渣山,建起一道像城堡一样的高高的防尘护坡。护坡所需土方全部用废渣代替,所需水泥砖用废渣、水泥制作。这座“城”,高13米、宽20米、周长2500米,彻底将排渣的尘灰挡在“城”里。“城”建起来了,没有花国家—分钱,还赚了28万元。
职工们又在护坡上建起假山、喷泉、亭榭、长廊,在梯田状的护坡腰间栽上树、种上花,既绿化美化了渣场,又阻挡了粉尘飞扬。
1987年5月,整座渣山已基本搬走,钢铁生产排渣开始良性循环,太钢不再为排渣难而发愁了。同时,在治理污染、综合利用方面也闯出了一条新路,现代化的渣场已经初具规模。
经过治理,渣场占地由原来的2.3平方公里缩小到0.54平方公里,腾出2200余亩土地。按太原市征地价每亩5万元计算,价值又是1亿多元。太钢用这些地盖了20多栋职工宿舍;建了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兴修了能安置数百名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工厂、福利大厦;新铺了两条通往厂区的公路。昔日渣尘飞扬的旧渣山,变成一座景色宜人的花园城堡。
1988年夏天,—位西德的炼钢专家途经渣场,被威武壮观的“城堡”和鸟语花香的景色所吸引,当他发现这里竟是太钢的排渣场时,由衷地伸出大拇指,连声赞叹:“中国人,了不起!”
双良精神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托尔巴,写给中国领导人这样一封贺信:“在贵国的公民中,有一位普通体力劳动者,他搬走了一座垃圾大山,这是一个伟大的惊人之举。他的惊人之处在于消除了工业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在造福人类之共同事业中,谱写了一曲辉煌的乐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把李双良列入《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并颁发给李双良“全球500佳”的金质奖章。
李双良的业绩举世瞩目,他不要国家投资一分钱,带领挖渣队伍,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经过艰苦创业,走出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渣新路,累计搬走太钢堆积的废钢渣1000多万立方米,回收废钢142万吨,创收45523.07万元,盈利14377.86万元,节约治渣成本4.5亿元,被誉为“当代愚公”。
1987年、1994年,李双良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1995年,他又两次荣获全国劳模称号;199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1947年,李双良到西北炼钢厂当工人,只是为了有一口饭吃。来自穷苦农家、10多岁便父母双亡的放羊娃,如今成为全国闻名、家喻户晓的全国劳动模范,他满怀感恩之心,他感谢党、感谢新社会:“在新中国,我李双良躺着也比旧社会站着高!”
1990年1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太钢时,高度评价李双良的精神和业绩,并欣然题词“学习李双良同志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第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
“双良精神”,实质上就是“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是工人阶级先进思想、优秀品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出的绚烂之花。(太钢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