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八钢的基因解码宝武召开专业协作管理变革专题会“宝武制造”解密“绿色”冬奥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708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2-08

宝武八钢跨越式发展报告之四

红色八钢的基因解码

中国冶金报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

2020年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多次就宣传中信泰富特钢集团高质量发展之路和宝武发展之路典型经验提出明确要求。去年8月份,何文波在钢协第六届二次会员大会上指出,宝武已成为世界最大钢铁企业,也必将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从而也使我们对中国钢铁的未来更有信心、更加憧憬,并愿意为此付出更大努力。去年9月份,何文波再次强调,宝武大规模的快速整合,不仅促进了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也直接改变了世界钢铁竞争格局。随着宝武的跨越式发展,其高质量发展实践也越来越为全球钢铁行业所关注。为此,中国冶金报社专门成立以党委书记、社长陈玉千为组长的采访报道组,启动《高质量发展的宝武实践》系列报道,并于去年10月份首先对宝武旗下八钢进行了深入采访,推出《高质量发展的宝武实践·八钢篇》。

宝武在推进联合重组、提升竞争力等方面为钢铁行业做出了表率,其通过绿色发展和智能化发展,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流程升级和效率提升。我们相信,值此钢铁行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的关键时刻,总结宣传推广宝武高质量发展经验,对包括钢铁企业在内的工业企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引领意义。

1951年,在人烟稀少的头屯河畔,王震将军率领驻疆解放军指战员、新疆各族群众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一起,靠着节衣缩食、人拉肩扛建起了八一钢铁厂,仅用7个多月就结束了新疆“不能生产一斤铁、一斤钢”的历史。

也是从那时起,凝结着八一军魂的红色基因融入八钢人的血脉,孕育出“艰苦奋斗、创建八钢”的企业精神,更让“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敢闯敢试、执行力强”成为八钢人鲜明的特质。一代又一代八钢人,像坚韧挺拔的雪松胡杨,扎根在祖国的西部边陲,践行着“屯垦戍边、钢铁报国”的初心使命。

艰苦奋斗,磨砺出八钢人的精神底色

地上挖个洞,上面支个棚———这样睡觉的“地窝子”,八钢人住了很久,还笑称其“冬暖夏凉”;还有涝坝水(自然坑积的水,喝的时候加点明矾澄清),八钢人也一直喝到了1995年第一口深水井出水才结束。“艰苦奋斗”4个字,对于身处边疆的八钢人而言,“艰苦”早已成为习惯,“奋斗”则是永恒的追求。

奋斗需要全情投入的干劲,那是一切创造的源头。

让老劳模晏章华念念不忘的,正是建厂初期那如海绵吸水般学习的劲头———在残匪尚未肃清的戈壁滩,一群完全不懂钢铁是怎么回事的人,从零开始,顽强地学习,拼命地汲取知识与经验,学文化、学生产、学技术、学管理,实践、总结、再实践……白手起家的创业砥砺出八钢人的精神底色,支撑八钢不断攻坚克难,成功生产出汽车板簧、农用机耕犁铧片、拖拉机履带板和汽车后轴套管用钢等易耗件,在“一五”期间为新疆生产建设提供了4万多吨钢材。

奋斗需要百折不挠的韧劲,那是生命不息的脉动。

2015年,八钢遭遇“钢铁寒冬”,产能利用率只有1/3,冬季仅有1座高炉低负荷生产,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八钢人明白,不改革自身走不下去,要尽快走出泥潭,主业必须精干高效!为此,八钢优化产业结构,搭建6个平台妥善安置分流员工,引导员工走出去搏击“风雨”。老员工带头转岗,并给大家打气:“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共同拼搏,八钢会好起来的。”2017年,近万名员工实现了转型发展,钢铁主业全员效率提升近50%,一举实现扭亏为盈。走出去闯世界的员工说:“走出去,八钢就是自己强大的后盾。无论到哪儿,和谁谈业务,只要一说是八钢人,对方都充满了敬佩和信任。是八钢给了我成长锻炼的平台!”

奋斗需要敢为人先的闯劲,那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如今,在八钢厂区的东南片区,一高一低的大型炼铁装置———欧冶炉和富氢碳循环高炉比邻而立,正联袂担当起宝武低碳冶金技术“试验田”的重任,更是对八钢人敢为人先品质的最佳注解。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断试错、不断调整……“闯”进低碳冶金前沿技术领域的八钢人,一点一点地抠,一步一步地完善,终于让欧冶炉实现了颠覆式的创新,并已连续3年盈利。而全球首座富氢碳循环高炉也成功实现第2阶段50%高富氧冶炼目标,正朝着下一个攻关目标稳步前进。

拥有干劲、韧劲和闯劲的八钢人,还具有特别宝贵的执行力,组织纪律性极强,无愧于“八一”的称号。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八钢一切行动听指挥,近8000名员工舍家驻厂保生产,甚至有员工在城市停摆无车可坐的情况下步行8小时、40多公里赶回岗位。正是这些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八钢人,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夺取了抗疫、保产“双胜利”,创纪录地只用10天时间就生产出平常需要35天交货的防疫隔离点用1500吨夹心彩板,保障了全疆85%以上医院的医用氧气供应,还创造了“十三五”时期最好的经济效益。

家国情怀,擎起八钢人的使命担当

八钢人能吃苦、敢担当,其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的背后,是“屯垦戍边、钢铁报国”的家国情怀。自诞生之日起,八钢就牢记国企使命,在竭力满足新疆钢铁需求的同时,甘当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压舱石”。

民族团结,基业之本。在八钢的热土上,各族员工亲密和谐、共同进步,为“八钢人”的身份增光添彩。

一起抓阄选房,一起装修搬迁,中秋你到我家吃月饼,古尔邦节我上你家炸馓子……建厂以来,八钢始终坚持“嵌入式居住”,“同住一栋楼、同乘一部车、同听一堂课、同吃一锅饭”的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一家亲”成为大家根深蒂固的共识。

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八钢还鼓励汉族员工与所在单位、班组少数民族员工结亲结对,现有民族团结对子4581对,少数民族员工结对率达到100%。2021年3月份的一个深夜,八钢制造部少数民族员工阿依图热木·托乎提上班时家里老人突发疾病,她首先想到的就是给自己的“对子”打电话,而她的“对子”曹会玲也是毫不犹豫,马上叫车接老人去医院,并安顿好老人住院……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

更重要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近年来,八钢通过实施“天山雄鹰”“天山雪豹”等计划,加大对少数民族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人才脱颖而出,高效率的管理团队、高水平的技术团队、高素质的技能团队中必有优秀的少数民族员工。

精准扶贫,千秋之功。在南疆的乡村里,八钢干部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乡亲们的生活播种希望。

精准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为此,八钢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同志,驻扎到南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英吉沙县11个深度贫困村、1个一般村,深入开展“访惠聚”(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和乡村振兴工作。

语言不通,驻村工作队就办起夜校,从汉语拼音教起,同时,工作队的汉族同志还主动自学维语。不懂科学种田,工作队就租地搞起试验田,请来农业技术人员,一样样教给村民。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工作队全体队员就把组织关系转到村里,带头示范如何当好村干部……他们说得最多的话是:“我们是代表八钢到这里来的,一定不辱使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决不能给八钢人丢脸。”

179人次奔赴脱贫攻坚一线,连续奋战7年,村民年均收入从4000元涨到9000元……至2020年底,八钢负责的12个村1129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最让八钢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村里孩子从乡下走进了大学校园,教育扶贫阻断了贫穷代际延续;南疆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在八钢本部及八钢喀什金属制品公司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就业扶贫托起了家庭稳稳的幸福。

传承融合,延续着八钢人的红色血脉

八钢有很多“钢二代”“钢三代”,于他们而言,八钢是家园所在,红色基因是从父辈那里传下的家训。八钢还有很多外来者,于他们而言,八钢是事业舞台,红色基因是成长路上导向的航标。自励与他励,传承与融合,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赓续绵延。

多年来,八钢坚持春秋两季义务植树,让厂区周边光秃秃的荒山大变模样,挡住了戈壁滩上肆虐的狂风,终结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糟心日子。“我们小时候也去植树呢,大人们刨坑,我们把石头捡出来。”一位“钢二代”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展示八钢义务植树的照片,言语中颇为自豪。

导师带徒是八钢一直坚持的岗位成才制度。师傅们在工作中教本领,在生活中教做人,更在潜移默化中让八钢精神薪火相传。一位职工曾这样写道:“时光飞逝中我们不知不觉变成了他们,和他们有了一样的原则:饭可以不吃,班可以不下,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做好。多年后,当我们成为师傅时,才明白了师傅肩上的这份责任和八钢精神的传承。”

“树立一个、培养一群、带动一批、造就一代”———八钢相信榜样的力量。从建厂初期见证成功冶炼第一炉钢水的劳模晏章华,到上世纪90年代“走在时间前面”的劳模阿金星,再到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先进代表阿不都瓦克、吴琨、田宝山……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八钢发掘、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激励着无数八钢人砥砺前行。

“每个员工都至关重要,每一项来自员工的智慧都千金难换。”———八钢更相信,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满足其在“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一精神层面的更高需求,是发扬主人翁精神、传承八钢红色基因的根本途径。八钢激励员工参与劳动竞赛,316个竞赛项目成为万名员工展示才华、体现价值的舞台;“我为企业对标找差创一流献一计”活动7个月收获了近10万条计策,截至2021年10月底,职工献计总数已经达到166246条,人均献计10.71条,创历史新高,在宝武内排名第一。降本增效成果突出,创新创业情绪高涨,劳动竞赛活动正成为八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2007年,八钢加入原宝钢集团(今天的宝武),并随着宝钢、宝武的壮大跃上新的发展平台。崇尚艰苦奋斗的八钢与争创世界一流的宝武互相尊重、携手并进。在融入宝武发展的过程中,自强于戈壁险滩的“艰苦奋斗、创建八钢”的精神融入了“同一个宝武”的企业文化,宝武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刻进了八钢人的言行举止。

在八钢经营陷入困境的时候,宝钢为八钢送来嵌入式的援助,助力八钢实现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的自我变革,八钢人感到“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基础正在发生改变”。在宝武挺进低碳冶金前沿高地的征途中,八钢是踏实肯干、坚定担当的突击部队,与宝武上百人的支撑团队一起拼搏———“我们就是要真正蹚出一条路来!”

2020年,宝武举行“钢铁荣耀筑梦百年”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天山赞歌”八钢主题展、“重走钢铁长征路”新疆片区活动展示出八钢磅礴的红色力量,让整个宝武大家庭都深感震撼,并引以为荣。

如今,在智能化远程操作间旁边的员工休息室里,八钢人可以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惬意地喝着咖啡,津津乐道于“三有”(有钱、有闲、有趣)生活理念:“这是咱宝武内企业生产一线的标配!”

70年峥嵘岁月,红色基因一直催动着八钢奋进,成长为新疆产业链最长、产能水平最高、产品品种最全的千万吨级钢铁企业。2022年,是八钢落实“十四五”规划、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八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彬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八钢将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创建八钢”的优良传统,勇担绿色低碳创新使命,全面推进八钢愿景使命迭代升级,锐意进取,勇于突破,真抓实干,努力把八钢建设成为中国西北及中亚地区钢铁业引领者,为把宝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伟大企业贡献八钢智慧和八钢力量,以更加坚实的身躯傲然屹立于天山之巅,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结束语

从2021年12月21日起至今,《中国冶金报》围绕八钢连续刊发了4篇特别报道。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宝武实践》系列报道的开篇,八钢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与经验在报道组写下的一字一句里逐渐显现。

透过这1.5万多个字,我们看到了八钢的“绿”,一抹联结欧冶炉与富氢碳循环高炉的“绿”,一抹从传统高炉技术涅槃而来的“绿”;我们看到了八钢的“金”,一抹整合融合天山南北钢铁产能的“金”,一抹从东部沿海穿越西北直通中西亚的“金”;我们看到了八钢的“红”,一抹从钢厂建立到崛起就牢固熔铸的“红”,一抹各族人民大团结、齐心协力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红”。记者眼里的八钢,以其在建设我国西北地区及中亚地区最具竞争力绿色低碳示范企业目标上的不断突破,挺起了屹立在祖国大西北的“钢铁脊梁”,演绎出了“七秩正青春”的八钢魅力。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三次会议上,钢协会长陈德荣在总结钢铁企业“十四五”开局起步取得的新成绩时,特别提到“近期全球钢铁冶金绿色低碳试验及应用项目开工仪式又在宝武八钢举行”。这一“又”字更加印证了八钢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对我国甚至世界钢铁行业具有的示范效应,也表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宝武实践·八钢篇》系列报道的重要意义。

作为最早融入宝武的子公司,八钢这座边陲钢厂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正如宝武及旗下的八钢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实践为世界所关注。让我们继续聚焦这些对行业发展具有积极借鉴和引领意义的钢铁故事,为中国钢铁踔厉奋发新时代增添色彩!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