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我的心总是慌慌的,头脑里就有了亲人的画面,有了以往的故事,故事里饱含着至爱亲情,流淌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我六岁那年,我们举家从大东北迁到江南。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可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带领我们姐弟几人用细细的竹子、木材在我们家的小平房前搭了个院子,院子里栽满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一年三季都有鲜花开放。春夏秋三季,粉色蔷薇、红色的五角星花、黄色的丝瓜花爬满院墙,绿色的丝瓜挂在架子上;冬天有四季常青的侧柏、小松树。父亲经常出差,临走时总会给我们布置任务,让我们姐弟几个轮流给花儿浇水施肥。我们家的小院总是姹紫嫣红,引得路人驻足。
第二年秋天,我要上小学了,父亲给我准备的学习用品中,有一个塑料铅笔盒,还有一本《新华字典》。这些东西当年都是奢侈品,铅笔盒我们姐弟几人轮流用,最后是小弟用。小弟参加工作后,又把它还给了我,我一直保留到今天。还记得父亲教我怎么做草稿本,把白纸裁剪整齐后用牛皮纸做封面,系上蝴蝶结。那时没有彩色铅笔,只有红蓝铅笔,父亲在封面上画了红色的大萝卜,再画上蓝色的叶子,美观古朴。转眼,父亲离开我二十多年了,我也做了外婆。每当我给小外孙画画时,不由自主地还是喜欢给他画大萝卜,不过,我们用的是二十四色的水彩笔。
我的母亲心地善良手又巧,持家是一把好手,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那时左邻右舍双职工家庭的大门钥匙都在我家门后挂着,谁家的孩子放学了,就到我家来拿钥匙;遇上刮风下雨,母亲都会替邻居们把晾晒衣物收回家。母亲不识字,但对文字非常敬畏。我上一年级时,老师说要订报纸,我想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母亲肯定不会答应的。当我怯怯地说出我的愿望时,母亲毫不犹豫就同意了,那时我就拥有了自己的《中国少年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热爱文字的习惯就是从孩童时代养成的,直到如今,我还是每年订报纸、杂志。母亲蒸馒头是一绝,面发得好、碱放得合适,蒸出的馒头一层一层的,特别好吃。记得那时候,经常有邻居们把面粉往我家一放,下班时再到我家来拿馒头。
我女儿最爱吃外婆做的馒头,什么菜也不需要,一口气就能吃一个。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宅在家里,我学着用发酵粉蒸了一锅馒头,小外孙直说好吃,可我女儿尝了一口说,再也吃不到外婆的味道了。母亲离开我十几年了,这十几年的冬天我穿的棉拖鞋都是母亲九十岁时给我们做的,到如今我还有两双崭新的棉拖鞋放在柜子深处。
父母的温暖一直伴随我左右,我得清清明明记住那些过往,真真实实过现在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