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我们与共和国同龄 图片新闻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77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10-14

骄傲!我们与共和国同龄 

关键字:同龄,共和,我们,骄傲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与企业共发展

强国征程波澜壮阔,沧桑巨变举世瞩目。他们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走过激情燃烧的岁月,见证时代前进的步伐。今天,我们重读他们的经历,重温那一段段往事,感受企业发展、时代进步的壮丽篇章,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八钢公司退休员工何玉军

1970年,我来到八钢,成为八钢第一批招工来厂的知青。我们经过几天的学习,熟悉相关文件和安全知识后就被分到各二级厂,正式成为八钢职工。

我在八钢的培养下,去了北京办事处工作。当时,八钢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要上新项目但是缺钱,建行需找大型国企出面担保才能帮助八钢。虽然担保事宜不顺,但该项目建设势在必行。公司领导来办事处参加冶金部的会议,我闻知此事后,给领导汇报,能否找邯钢出面担保。事前我给邯钢领导汇报了八钢项目的困难,邯钢请八钢带上相关资料前去洽谈。一切都很顺利,很快将担保事宜办完,解决了此事。这件事令我终生难忘,能为八钢项目建设尽一份力,我感到非常自豪。如今,看到八钢的发展蒸蒸日上,我的心中十分激动,我为自己是八钢人而骄傲!

我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干部,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离不开领导的关心与指导。现在我已光荣退休,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大家的生活更加美好!

38载钢铁强国梦

1971年,我怀着钢铁强国梦进了武钢电气公司(宝武智维武汉分公司电气维检部的前生)。我从班组工人干起,最后在公司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休,整整38个年头。昔日的电气公司厂房低矮、设备老旧,年产值只有百万多元。可当我退休离开时,电气公司已经拥有四个宽大的厂房、几十台各类机床,成为能够制造生产多种变压器、电焊机,修造大小电机、电气设备,年产值达三千多万元的花园式工厂了。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改革的春风,更离不开职工群众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我在工会工作期间,通过抓典型、树标兵,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先后选树了企业的“红管家”王玉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蔡映秋等一大批模范人物,通过报纸、电视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成为职工学习的榜样。为积极推动群众性技术改革创新工作,开展合理化建议和“金点子”献计献策活动,总结推广“车工十步法”等先进工艺。过去大电机的检修需要停机断电、拆卸吊装,费工费时费力,采用新工艺后,工效提高了数十倍。凭着先进的工艺、过硬的技术,我们先后开拓了十多家钢厂大电机检修工程。

春华秋实,祖国的发展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何其幸运,生于华夏!

为宝钢投产作贡献

□宝钢股份退休员工邓志洪

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1979年10月,30岁的我从上海杨树浦发电厂支援到宝钢电厂,难忘在宝钢电厂化学水处理筹建、调试中的日日夜夜。

我在化学作业区任班长,工作之地泥土满天飞,上班路又远。当时曾想,还是在杨树浦电厂好啊!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深刻体会到支援宝钢建设是光荣的,宝钢的建设举国关注,这里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我们要有荣誉感、使命感,只有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不负韶华。

筹建第一件事,就是先熟悉化学水处理设备和系统,尽管有上百个设备、上千个阀门,图上线条密密麻麻,我们都认真对照日方提供的白皮书,重新画成中文版系统图。那时候没有电脑,就是一把丁字尺、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为日后培训、设备调试、运行管理提供了保证。我们还根据白皮书,编写了培训教材、操作规程。

设备安装完成后,即进入设备调试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进行系统大检查,确认无误后在所有设备和阀门上挂上由我们确认、日方定制的不锈钢铭牌,利于操作人员辨别。由于我们对设备、系统比较熟悉,很快就把几百块铭牌全部准确无误地挂好了。

纯水系统的调试更为复杂,我和另一位班长负责全部操作。由于我们熟悉整个系统和程序,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调试初期,日方专家小心谨慎。我们每次走出控制室进行操作,他都紧紧跟着,对照手书看我们操作对否,回到控制室和我们点点头。几天后,他渐渐放下心来,总是点点头甚至竖起大拇指。调试初期遇到问题,他要回去汇报后再来解决,后来遇到问题,我们大多数都能提出解决办法,他都采纳了。这是国内第一套全自动水处理设备,我们也在调试中学习、积累经验。

经过近三个月的调试,电厂化学水处理设备顺利投产,出水水质完全达到设计标准,是电厂第一个投产的项目。那个年代,我们激情奉献、无私拼搏,我们孜孜不倦、责任在肩,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感!这就是我们在那个年代为宝钢作出的贡献!

技能改变人生

□中南钢铁韶钢松山退休员工罗东元

1975年,我来到韶钢工作,先后当过铁路连结员、扳道员、货运员、电工。在近40年的工作历程中,我与企业一起成长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退休前是韶钢首席技术专家、电气高级技师。

1990年,韶钢工业站进入实施阶段,由铁道部铁五局负责设计和施工,采用当时我国铁路信号最先进的电气集中系统。为了掌握这门技术,公司派我和另三位同志赴广西柳钢学习。那时,我每天坚持学习到凌晨3点多钟,晚上11点招待所关灯我就打着手电筒学。通过刻苦努力,我不但熟练掌握了全部理论知识,还通过了实际检修的严格考核。1991年工业站开通后,所有大小故障都是我带领大家排除的。

1994年,冶金部在全行业全力推广世界级新技术--铁路道岔半自动控制系统,全国各钢厂先后开始安装使用。当冶金部了解到韶钢已经把这项技术创新为全自动控制系统后,决定把全国冶金运输科技工作会议改在韶钢举行。全国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的专家几乎都来了,我有6个创新项目参加交流,与会专家深感兴趣,尤其在“铁路道岔全自动转换装置”现场,专家们“看呆”了,有专家开玩笑说:罗工好像通过意念就可以指令道岔动作。这项重大发明获国家发明银奖等重大奖项和国家专利。

1995年,韶钢进入变革阶段,作为与之配套项目的轧钢站和炼铁站电气集中系统工程正式立项。工程设计涵盖自动控制、电气、电子技术等高精尖技术,更涉及大范围的创新领域。面对困难,我没有丝毫的胆怯。我参考了大量专业书籍、图纸和资料,在完成基本设计之后,带领6个工程组开始实施。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工作15小时以上,有时是通宵达旦。1996年末,两大工程先后成功投入运用。

1997年,我又投入韶钢最大的主站场工厂站的设计,工厂站采用计算机控制方式,室内微机部分外委,室外部分及室内接口柜、轨道柜等大部分电路由我负责设计并参与组织实施。1997年底工程竣工,来自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的国家级专家和近十家特大、大型钢厂的专家,在参观后都一致把该工程誉为“韶钢模式”,认为这是韶钢专有技术和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

之后我又投入到工程量更大的多项铁路控制工程设计。尤其是2000年到2014年底正式退休前(我是快66岁才正式退休的),我又完成了大原料工程、八号大高炉工程、新特钢工程和交接站工程。

三十多年来,我共完成大小革新项目170多项,在解决工矿企业铁路自动控制重大难题方面,闯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据不完全统计,为企业创造效益、节省投资超过7000万元。

见证祖国沧桑巨变

□太钢集团退休员工安桂荣

我1969年参军,1976年复转到太钢,先后在太钢基建处、计划处、机关党委、耐火材料公司、公司纪委、工程管理处、基建二公司工作,历任计划员、二级党委纪委副书记、书记、副处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等职务,高级政工师职称。退休后担任胜利桥宿舍党支部委员、离休党支部副书记、退休联络员至今,一直为离退休人员服务,奉献自己的余热。

在70余年的生涯中,我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也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党和人民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和奖励,仅荣誉奖状就81项,诸如部队嘉奖、太原市查房工作先进工作者、太钢优秀共产党员等,还获得太原市经济创新工程集体二等功、太原市百项重大基数难题攻关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多次荣获老年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有过从农村到城市、由务农到务工的经历,见证了共和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努力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儿时,生活物资较为紧缺,用的是蓖麻油灯,穿的是手缝布衣,靠人工种田、毛驴运输,交通方面火车慢速、汽车罕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全自动家用电器、连接世界的手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步入新时代,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全新幸福生活。

回望这些年,企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参加工作时,太钢尘土飞扬,厂房陈旧、设备老化,产钢还不到百万吨。经过多年的更新改造,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后,今天的太钢天蓝路净,成了花园式钢厂,企业转型发展、产品结构升级,由产钢60多万吨增加到千万吨。笔尖钢、T800碳纤维、双相不锈螺纹手撕钢等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如今的太钢已发展成为行业龙头。

看看现在的幸福生活,展望将来的美好,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祝愿祖国更加繁荣!

从生存到发展到优秀

□马钢集团退休员工孙宗林

临退休前十年,为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所在工厂必须“关停并转”。近千名员工,除年轻力壮及有技术专长者分流到其他单位,仍有近一半的员工要自找出路。在公司关心下,我争取到一个“8平米竖炉球团项目”。尽管项目规模不大,但是由于转产建设资金短缺,加上生产经营要重新学习、员工对工厂前途和生产信心不高,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们。要生存就必须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

“学习型企业”是新时代最具竞争性的企业。我们迅速组织人员了解和研究,先在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又在员工中开展问卷调查。结合企业文化的创建和开展,编写系统的学习资料。利用周末和休息日开展研习活动,通过理念传输、案例分析、互动游戏、拓展训练、文化熏陶等方法分期分批对全厂员工进行培训,使大家基本了解最前沿的管理概念,从而增强了信心。

球团厂一年一个主题,各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1999年为生存立足之年,解决了员工出路问题;2000年为规模发展之年,建成第二条生产线;2001年为完善配套之年,生产、厂容跃升为公司先进;2002年为科学管理之年,开展“学先进找差距活动”,成为马鞍山市首届文明单位标兵;2003年为学习创新之年,“创建学习型组织增强员工创新力”成为马钢“十佳好事”,创建活动获得了科技进步奖;2004年为抢抓机遇之年,争取到150万吨“链篦机-回转窑项目”的建设,为球团厂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现在的球团厂已获全国“争创”活动先进单位,一代又一代员工砥砺前行,为辉煌明天不断超越!

钢铁人,我一生的骄傲

□武钢集团退休员工杜京宜

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钢铁事业,这是我一生的骄傲。

1975年12月,经过在农村上山下乡7年锻炼的我,和数千名知青一起,伴随着“一米七”工程的脚步,步入了武钢的大门,来到二炼钢厂成为一名光荣的武钢人。入厂后经过一个月的培训,我被分到了整模车间,成为一名整模工。实习期间,我们与现场师傅们一起倒班,逐步掌握了操作程序和技能,为我们厂的投产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1977年11月25日,对二炼钢人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二炼钢厂1转炉炼成了第一炉钢水,揭开“一米七”工程正式投产的序幕。为了炼成更多更好的钢、浇铸出质量合格的钢锭,我们承担着为铸锭工序提供质量过硬的浇铸底盘的任务。大家都铆足了劲,下决心一定要干好本职工作,不拖炼钢生产的后腿。工友们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加强自检互检,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整模工作环境艰苦,是典型的高温岗位。刚浇过钢水的铸锭底盘经过冷却,温度仍有一两百度。特别是在武汉酷热难耐的盛夏,每当我们爬上火车平板车操作时,工作服被汗水湿透一遍又一遍;灼热的底盘将工作鞋的轮胎鞋底烤得吱吱作响,甚至我们每个月都要去钉一层鞋底。整模现场是半敞开式的,尽管有现场的鼓风机吹着强劲的风,仍然难减现场的高温。在这种生产环境下,工友们仍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任务,保证了转炉出钢的需要,为钢厂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我们已退出了工作岗位。如今,现场智慧化改造后,作业环境极大改善,我们当年工作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摇身一变为花园式钢厂。感受这些可喜的变化,我们为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而自豪!

月27日,2022年中国宝武集团机关台球大赛圆满结束,蔡矜松在决赛中胜出赢得冠军,徐维林获得亚军,赵春阳和郭水华并列第三名。本次比赛由集团机关工会主办,自3 月2 日开杆以来,集团机关共有68人报名参赛,另有宝武大厦内宝武资源、华宝股权及食堂安保等兄弟单位员工友情参与。受疫情影响,新春大赛,金秋结束。比赛全程秩序井然,广大员工热情参与,赛出了风格,提升了技艺,增进了友谊,受到机关员工的广泛关注。  (赵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