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行动向纵深推进,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要求“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其核心是“全面加快”。实现全面加快的基础,是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多个专项工程实施落实,价值创造专项行动是其中重要一环。
当前,宝武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阔步前行。在这个进程中,如何认识企业价值?如何实现价值创造?本版“视点”栏目,刊发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专家撰写的文章,共同学习和把握。
价值创造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也是根本路径。如何衡量企业价值、认识价值是创造价值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层面对“价值创造”的理解仍然不够,对于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框架下的“价值创造”缺乏统一认知,企业整体层面的“价值创造”向心力不够。
本文将从两个问题展开,系统介绍国有企业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工作体系下的“价值创造”内涵和导向。
一、企业价值是什么
“价值创造”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其内涵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持续推陈出新。
理论上,关于企业价值的评定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显性的经济价值、隐性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围绕这三个层面,诞生了三种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
一是股东至上主义,聚焦企业经济价值的评定。该理论认为企业应为股东创造价值,全力维护股东利益。企业的价值在于为股东创造了多少收入,转化成最多的利润,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目的。
二是利益攸关者主义,狭义理解上仍聚焦经济价值,广义理解已将价值扩展至社会、环境等更为广泛的范围。前者主张创造共享价值,合理均衡各方经济利益,将主体从股东进一步扩展至员工、债权人等直接相关的群体;后者则包括多元群体,如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本地居民、自然环境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监督、制约。
三是“三重底线”理论,包括经济底线、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强调企业价值是三者之间的均衡。经济底线即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社会底线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关心员工发展,环境底线则是指企业必须努力将其经营活动对地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坚持环境友好式经营。
目前,关于“企业价值”影响最为深远,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是ESG理念,在经济指标之外考核环境因素、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项非财务指标,提倡一种在长期中能够带来持续回报的经营方式。它是对“三重底线”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并在指标层面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方向。
二、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体系下的“价值创造”是什么?
通过梳理与“价值创造”相关的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体系下的“价值创造”拥有更加丰富、立体的内涵。
1.政策脉络下的“价值创造”内涵体现两阶段的发展过程
以经济价值为主的阶段。虽已在政策层面要求从研发、业务、品牌等方面培育世界一流的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能力,但对于“价值创造”的内涵和能力提升尚未形成明确的体系。对于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要求聚焦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关注经济增加值,体现在企业经营业绩要求之外对股东权益的维护。以往主要从利润、资产、经济增加值、上市公司市值的单一经济价值角度衡量国企的价值创造能力。
体现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性价值的阶段。伴随国际上对于领先企业要求的演变以及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行动的不断深入,政策上对于“价值创造”的内涵在逐步拓展,在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至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对于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管理要求的范围也不断延伸,从规模要求向质量效益转变,从短期绩效向长期价值转变,从单一价值向整体价值转变,体现国有企业对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履行的要求。
2.国有企业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框架下的“价值创造”更具备发展性特征
“世界一流”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达到领先水平后的结果外显。对于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是焦点,具有引领性。
但不同企业判断价值的侧重点不同,一般领先企业体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倡导ESG发展理念,在环境友好和社会友好的前提下,获得可持续回报。
对于国有企业,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之外,承担着保障基础民生、落实国家重大决策等重要使命,其展现担当作为,履行责任义务也是“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文对于理论和政策意义上的“价值创造”内涵来看,较之一般企业,国有企业“价值创造”具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价值创造”链条得以进一步延展。由于国有
企业功能定位与一般企业的不同,价值奉献成为国有企业“价值创造”重要一环。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是其自身实现价值、创造价值、价值提升、价值贡献的长期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企业底色的集中展现。
二是“价值创造”相关主体更为多元。国有企业规
模庞大、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影响力强,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从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独特内涵中,我们可以窥见国有企业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框架下开展价值创造提升工作的四大导向:
导向一:以效率效益为基础。企业生存与发展是“价值创造”的前提,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基础经营指标的改善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是开展价值创造工作的基础。
导向二:体现整体价值。区别于一般企业,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在强调质量效益等经济价值的同时,聚焦共建共享,注重政治价值创造。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有企业的价值能力提升尤为重要,通过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率效益,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同时,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服务国家战略落实,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导向三:体现价值奉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渐成为重要的时代潮流和商业规范,企业因创造财富而成长,因奉献社会而更具发展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国有企业不仅要发挥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压舱石”作用,也要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中贡献最大力量,以担当创造价值。
导向四:注重长期价值。对于国有企业,锻造长期价值,实现基业长青是价值创造的根本所在。其长期性,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平衡,坚持聚焦主业、创新驱动,实现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苏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