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什么?是喜庆盈门的对联,是装满好运的红包,是烟火燃放的银河满天。年味更是远方的诗,是化不开的乡愁,是亲情至浓的万家团圆,是滚滚向前的时代演变。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明天的宝武一定会更强。
奋斗向未来 □八钢公司 任 平
年味儿,是流动的风景,总是变换着缤纷的色彩让人流连忘返。儿时,年味是美味的瓜果佳肴,是期盼已久的新衣,是拜年问候得到的压岁钱……长大后,年味是游子对家的思念,是对岗位的坚守,是故乡亲人期盼的团圆。
对钢铁人来说,年味儿,是懂得了匠心,在重复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的怀念。在钢铁人的心里,年味是火红色的,走进热火朝天的车间,火红色的钢水如绸缎般倾斜而下。看!那一排排红彤彤的钢坯如巨龙一般在车间内穿梭、翻滚,那是钢铁人唱出的贺岁歌谣。
踏着新春的钟声,我们满心欢喜向着未来前行,向着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再出发。今天的八钢,创新活力奔涌,结出丰硕的“发展之果”,企业品牌价值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愈加坚定。我们依靠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跑赢大盘,跑出八钢人的自信。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在钢城热土镌刻下,八钢人奋进开拓、笃行实干,一双双巧手在岗位上编织七彩梦想。我们沉下心日夜深耕专业领域,在企业搭建的成长平台上,提升技能水平,再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汗水流在成绩上,炉火映红多彩人生,专注与热爱终将让我们在新的一年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春节是时令的分界,也是希望的起点。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我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精神”经传承历久弥新。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最可爱的奋斗者朝气蓬勃,已将广阔深蓝写入新的历史史册。
家乡的腊味 □宝武资源安徽皖宝 蒋海青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工作在安徽池州已然28年。
其实在父亲眼里,我仍然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到腊月就急不可待地给我电话,虽不多说什么,但我知晓是探询我回不回去过年。当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便声音急切,还一再叮嘱我啥东西也别带,免得路上受累,只管安心回家。
从小到大,腊月的辛劳是和父亲如影随形的,而过年的开心快乐永远与我相伴。做腊肉是父亲腊月最隆重的事,但自五年前,我不再从家乡带腊肉,不知我的婉言在他的心里会留下多少遗憾,我只是一再解释少食腌制品,注意健康。近年来,他老人家血压不稳定,要求他也要少吃腌制品,但他与母亲腌制腊肉美味永是我的最爱。
腊月是年的序曲,每年腊月父亲、母亲都很忙碌。炸生腐、炒花生、蒸米粑、熬米糖、做米酒,忙得不亦乐乎。父亲说因为我们能回家过年,腊月没有累,只有乐。他说我们平时上班辛苦,一年到头也就这段日子可以好好歇歇,让我们只管休息。
虽然我已为人父,父亲依然把我当孩子一般。二老均已过耄耋之年,尤其是在父亲三次手术、母亲两次手术之后,二老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岁月的刻痕在他们的额头上又加深许多。今年腊月,父亲刚来电话问我何时放假,虽没问我们回不回去过年,但我深知,他们是在等儿女们品尝他们准备的年味。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艰难地弓着身子,在寒冷的冬夜,在灶膛的浓烟中为儿女们忙碌。
如今五谷丰登乡村和美、车水马龙城市霓虹,成就我们这些苦中长大的70后,我们感恩父母,更感谢社会!
我和春联的故事 □马钢集团 张衍豹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鲜红的春联,这是我们国家的老传统。
下乡插队时,感觉乡村对待写春联更加重视和讲究。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大门上要贴,后门、厢房门上也要贴,厨房、柴房、粮库、猪圈、牛栏等房屋的门都要贴,而且对春联的要求还不一样,各有各的祝福和说辞。朴实的农民热爱生活,他们对于新年总是寄托着更大的期望。除夕夜的前几天,我是最忙碌的,要抓紧时间为村上人写春联,人家早买好了红纸在等着,实在是盛情难却呀。好在我那时下放的生产队就在近郊,当天晚上还是能够赶回家的,家人也在盼着我早一点回家过年呢。
招工回城后,感觉城市里过年的气氛并不比乡村逊色,不管是机关、工厂、学校还是商店,对贴春联也都是极为重视的。沿街走一趟,那些新贴出来的春联别具一格,让人叹为观止。记得我在炼铁厂的铸铁车间时,车间书记很善解人意,知道一些岗位职工家里需要春联而无暇顾及,便让我去领了红纸回来裁好,准备好笔墨,无论谁想要都免费为他写,让职工们很是感动,真正体会到了组织的温暖。年前那几天,虽然因为写春联很忙,但我心里还是特别高兴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过年的态度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对于贴春联却依然情有独钟。让人遗憾的是,现在的春联,手写的似乎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大都成了印刷品,不觉让人索然无味。现在机器统一印刷出来的春联,不仅没有书法的味道,内容也是极其乏味的。我喜欢读意蕴深刻的春联,若配上神采飞扬的书法,便是绝佳的艺术品。欣赏这样的新春联,带给人的才是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
常回家看看□新钢集团炼铁事业部梁 华
不知不觉间离乡已五年有余,而今春节全家又团圆,看着灯火下父母的身影,不禁思绪纷飞。
孩提时的我们,总是认为,父母永远年轻。爸爸疼爱地把我们举过头顶,妈妈乌黑柔顺的头发在风中肆意飞舞……年少的我们却没有想到,他们,终有一天会双双老去。
漂泊在外许久,至今日才发现,父亲曾经矫健的步伐已略显蹒跚,母亲曾经乌黑靓丽的头发已布满白霜。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带走了曾经属于母亲的美丽,曾经属于父亲的强健。
身为儿子的我,应该为他们尽点孝道了。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后悔自责,把握父母健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再让他们为我的小事操心。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外漂泊,忘记了最该陪伴的是父母,内心深感自责愧疚。父母的爱是一缕阳光,照耀着异乡的游子,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向前。
除夕的夜宵□中南钢铁鄂城钢铁彭 敏
家乡的除夕有吃夜宵看春晚的习俗,今年我盘算了一下,有十余年没吃到家乡的夜宵了,因为我嫁人了,连过年的习俗也抛之脑后。
家乡的除夕夜宵大致分两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馄饨,我们管它叫包面,跟“面包”像亲戚似的,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食物。早在除夕前几天,母亲就会在生意最好的店里预订好面皮,怕订晚了没有。只要听到父亲问母亲一句:包面皮子订好冒?我就知道,哦,要过年了。除夕夜,在我看着春晚揪着炸果子磕着瓜子的时候,母亲就会把包面皮和肉馅端到电视机前,跟父亲一起包。
包面是纯瘦肉馅的,吃起来有姜末在里面,母亲说是为了提味增鲜。其实我并不喜欢吃有姜末的包面,但是母亲说必须吃,而且要吃得饱饱的,寓意来年有好彩头。我家初一的早上,也是吃包面的。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初一早上不能喝粥呢?母亲说初一米过生日,所以不煮米。
后来搬进城里,离不开父亲和母亲的艰苦奋斗,除夕的夜宵从包面升级为排骨炖鱼面。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变得更好了,就是海鲜牛排都已经见怪不怪,自然不能体会我小时候经历的除夕夜宵的变更,和那种期盼喜悦的心情。只盼岁月静好,国泰民安,一代胜过一代。
从笋干烧肉开始□马钢集团方 言
过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还有许多好东西吃;过年,也是父母最忙碌的时候,角落里积攒一年的灰尘要打扫,蒙尘多日的门窗玻璃要擦拭,床上的被单枕巾要换洗……年,往往从腊月就开始“过”了。
记忆中,母亲总是赶着好日头洗洗涮涮,把香喷喷的阳光迎进家中。父亲则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叮叮当当,无论是色泽鲜艳的白斩鸡、香菇菜心,还是口感绝佳的油爆虾、响油鳝丝,父亲样样精通、个个拿手,尤其是一道浓油赤酱的笋干烧肉,更是过年餐桌上永不缺席的年味。
一到腊月二十,父亲带着我去干货店买笋干。店里人头攒动,父亲从比我还高的大麻袋里挑选出几斤厚薄适中、笋节短的嫩笋干,顺道再带回些糖果瓜子和烟花炮仗。在那个买啥都需要凭票供应的年代,父亲“狠心”从菜场买回五花肉,放入早已等候多时的笋干,再加入生抽老抽各色调料,每天大火烧开、小火慢炖。那些日子,屋子上空总是飘着笋干特有的竹子清香和被鲜美的酱油浸透了的肉香味。
腊月里的年味,就这样一天比一天浓了起来。掸尘祭灶贴春联,所有的日子都攒着一股劲,心无旁骛地奔着年而去。
年三十的午后,厨房是每家每户最闹忙的地方。父亲置身于浓郁诱人的烟火气中,忙碌而有条理,时不时地往我嘴里塞好吃的。这份幸福,从我记事一直延续到六年前。
2017年底,父亲因结肠癌突发肠梗阻进行手术。次年春节,刚刚战胜死神的父亲只能在床上度过。好在,征战了一辈子厨坛的老爹闭着眼睛仅凭嗅觉就分辨出食材是否新鲜、用料是否得当,虽卧床不起,依然能“指点江山”。
“勿要急,笋要从当中剖开,片成薄片,当心斩到手哦!”操了一辈子心的父亲,满头白发还是不放心我:“好好烧,笋干烧肉能从年三十吃到正月里,越烧越好吃,到晨光能叫侬‘当尼光阿否肯放’(打耳光也不肯放)!”
一番慢工之后,我倒也整出了点活:四喜烤麸、水晶虾仁、糖醋小排、上海熏鱼,厨房里飘出鸡鸭鱼肉各色香气,最浓的还数这锅肉香。五花肉酥烂软糯,肥肉都化成油水,瘦肉也只望得见零星的肉丝。吸满肉汁的笋干鲜香而有嚼劲,一口下去,仿佛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都浸润了时间的味道和情感的味道,在舌尖上一并荡漾开来,既层次分明又和谐统一。
围裙依然洁白,只是兜着它的人已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小伙换成了当年年少无知的调皮小囡;灶头,仍旧火热,尽管岁月的火苗舔舐的是不尽相同的年的味道。可能,兜兜转转,吸引我们的,固然有过年的欢快气氛,但烟火延续,那些迎候年的日子里的简单幸福,才是过年最真实美好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