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先进技术,不能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而是要消化、吸收、创新,进而超越外国人的技术水平。”
--王铁梦(1931-2023),全国劳动模范、宝钢功勋人物、原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我国著名裂缝控制专家、国家结构工程大师、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无缝跳仓法创始人。
2023年1月18日,宝钢建设功勋人物王铁梦因病离世。“解决桩基水平位移”“坦克吊抢渡蕴藻浜”“抢修原料码头引桥”……在宝钢建设发展初期的每一个历史性节点,都能看到他瘦削但又挺立的身影。他的身上,有着太多宝钢人熟知的传奇事。
用技术确立行业权威
1958年,人民大会堂正式动工,王铁梦的创新理论为人民大会堂成为无缝工程提供了依据。“王裂缝”的大名从此流传于冶金行业。鞍钢老烟囱裂缝、唐钢和马钢厂房裂缝、武钢一米七轧机基础裂缝、攀钢二期厂址大滑坡……所有裂缝都被他补得天衣无缝。
1978年,王铁梦以其在混凝土裂缝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被聘为宝钢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这一年,宝钢的动工建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有人大代表质疑在长江入海口的软土层建设钢铁厂,厂区会不会滑入长江里。说实话,这样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宝钢一期工程确实遇到了地基处理的问题。
由于对厂区建设用地的地基情况估计不足,外方采用的现代试桩技术无法得到桩基极限承载力,这使打桩试验一度受阻。王铁梦当场指出外方专家的错误,并提出更加贴合宝钢软土地基条件的位移计算公式,从而推动了这一重大技术难题的解决。
在施工中,他敢于突破传统理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经过反复试验,桩基极限承载力远远超过外方试验和估算结果,创造性地解决了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裂缝难题。此外,王铁梦还通过科学测算少打钢管桩吨位,为宝钢工程节约了大量资金。
用生命挑战大桥极限
1979年,宝钢从国外进口6台300吨履带式起重机计划在黄浦江边泊岸。这些庞然大物要进入宝钢工地,唯一的通道就是蕰藻浜大桥。但是,距离1951年蕰藻浜大桥重建已过了28年。有关部门认为,蕴藻浜大桥最大负载为80吨,根本无法承载这些“巨无霸”通行。
可眼下,宝钢施工现场急需这些大型机械。且外轮到港后,若缓卸一天,宝钢就要多支付4500美元。急坏了的施工机械处同志找来王铁梦。王铁梦越听心里越沉重,咱们中国这么大一个工程,如果连设备都运不进来的话,损失的不仅仅是每天多支付的4500美元,还有我们的民族尊严。王铁梦二话不说,当即赶赴实地考察。
他沿着桥面仔细观察,凝心聚神,侧耳倾听一辆辆重型车驶过大桥时的轻微颤动声。王铁梦知道,大桥的安全取决于一个要害部位,便喊道:“找一根绳索,我要下去测量一下顶梁端搭接点的拉裂程度。”助手小林立即从附近一家煤球店借来两根三角皮带。王铁梦将皮带的头扎在自己的身上,另一头则递给小林绑在桥栏上,并吩咐小林:“你拉住带,一点一点往下放。”小林有些紧张,大桥和水面相距十几米,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可这边,王铁梦一个转身,已经翻过了桥栏。小林用力拉紧皮带,把王铁梦慢慢放下去。悬在半空的王铁梦细细查看,心中一阵欣喜。大桥并非想象中的不堪一击。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接头处都没有裂缝,梁上的一些裂纹也只是表面的抹灰层开裂。
王铁梦浑然忘记身在何处,沉浸在自己的发现之中。胸前的三角皮带越扎越紧,突然他感到眼前一黑,晕了过去。桥上的小林发觉后,吓得脸都白了,急忙呼救,将王铁梦紧急送往医院,所幸并无生命危险。
宝钢领导要求医院特别护理,必须卧床休养,不准出院!可是,醒来后的王铁梦满脑子都是桥上的那些裂缝,第二天一早便赶往市桥梁管理部门。为了证实自己的初步判断,他必须拿到桥梁的原始设计图和配筋图。工作人员翻箱倒柜,找到了王铁梦想要的资料。回到指挥部的王铁梦一头扎进裂缝的世界,用裂纹理论对大桥的数据作了详尽分析,得出结论--“坦克吊”过桥不会损坏桥梁!
1979年5月17日,蕴藻浜大桥迎来了它百年岁月中最具挑战性的考验。宝钢、市交通局、宝山县领导等相关人员站在桥头,每个人的心里都还有一丝担忧。
“千万别慌,时速5公里!”王铁梦一再叮嘱驾驶员记住他精心计算出来的最佳过桥时速。然后,他快步向桥下走去,再次用绳索把自己吊在桥下,凝神观察桥身的变化。马达轰鸣声中,大桥微微颤动。时速5公里,“坦克吊”缓缓地从王铁梦“头上”的桥面轧了过去。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可桥下的王铁梦却没空紧张,他全神贯注地观测、记录着“坦克吊”过桥震动以及裂缝变化的全过程。这可是第一手的资料啊!
“坦克吊”顺利过了桥,人们一阵欢呼。王铁梦自信地回到桥面,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曾经,他们有的怀疑,有的极力反对……但此时此刻,这个宝钢人已用自己的学识、胆魄甚至生命,证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