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永远在路上文图集锦让天更蓝景更美扎根一线的“牛人”用热血传递爱心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92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6

“创新”永远在路上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改变一点点,这就是创新。”

--牛国栋,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三晋工匠等称号,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现为太钢不锈冷轧厂冷连轧作业区班长。

“加速、调整、加速、加速……”太钢轧钢工技术比武现场,带钢伴随着轰鸣的轧机声以600m/s的速度快速穿行。牛国栋站在轧机主操台,一双大眼睛紧盯操控屏,双手在操作界面灵活跳跃,青春热血与过钢速度在此刻交织碰撞,年纪轻轻就一举夺得太钢第27届技术比武轧钢“状元”,工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国栋,真牛!”

2011年,太钢引进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填补国内空白的宽幅光亮板生产线。由于自主核心技术跟不上,以致起初操作时问题不断。关键时刻,牛国栋主动请缨,调试设备。

工友们不理解:“牛国栋已经是2#轧机班长,带领班组还获得了很多国家级荣誉,为啥要丢西瓜捡芝麻?真是瞎折腾。”牛国栋摇摇头:“人得向前看,能做点事,不管成败都是进步!”

那段时间,谁到现场找他,都会听到工友们回答:“他在那儿,蹲着呢!”为了观察研究,他常常连续几个小时蹲守在设备旁。妻子关心他,问驻厂调试需要什么生活用品,他说:“有方便面就行。”仅仅不到一个月,牛国栋熟练掌握了全部英文操作界面,和班组成员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一次过钢成功,创造了单机架轧机调试时间最短、投产最早、产品质量起点最高纪录。

牛国栋说:“创新就在平时看得不顺眼、不通畅的地方,只要能带来工序的优化、操作的简洁、流程的安全,这都是创新。”不用扬鞭自奋蹄,轧钢中出现悠卷,他就把所有影响因素都找出来,逐个击破,形成了行业标准;为了给精密带钢提供板型更好、厚度更均、表面更亮的“手撕钢”原材料,他提出“精、细、勤”三字决,厚度命中率由90.3%提高到99.1%,板型平直度达到行业最优,为“手撕钢”成功轧成0.02毫米提供了强有力的原材料保证。

匠心聚人心

“BA板轧制已经是技术极限,能保持就不错了。”“现在质量不稳定,咱操作的时候注意点……”牛国栋创新工作室里,几个轧钢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他们口中的BA板表面像镜子一样光洁亮丽,是一种高端不锈钢产品,但目前产品表面质量一直不稳定。

“牛哥,你咋不说话?”镜面板难就难在表面质量,如果一直解决不了问题,那迟早会失去市场,怎么办?牛国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不行!”牛国栋突然冒出一句话。“什么不行?”工友们盯着他满脸疑惑。“这表面问题不解决不行……”“牛哥,你说的我们也知道,你有办法?”牛国栋站起身就往门口走。只见众人纷纷拿起安全帽,不问缘由跟上就走。

原来大家早已形成默契,一群人快步来到操作室,仔细观察工艺参数,记录了每一卷钢的轧制速度和生产状态。他们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与技术员比对分析,到技术中心找专家请教,结合现场实际再次核定参数,反复试验论证,终于找到了突破口。说干就干,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为了保证标准作业,几个人商量着轮班上岗,终于突破了表面质量问题的瓶颈。这一次,成绩属于牛国栋,更属于创新工作室的每一个人。

牛国栋说:“要想创新突破,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幸好我身边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把生产现场当考场,把生产难题当考题,牛国栋手把手教学,经过创新工作室这座“熔炉”锻造,培养出6名高级技师、32名技师和92名高级轧钢工,总结推广操作法25项、专利授权36项,累计完成创新项目105项,创效9900多万元。

与机器人赛跑

太钢加入宝武大家庭,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绿色低碳发展、精品生产、智能制造进一步提速。2022年以来,冷连轧产线上也陆续“迎”来了30多名机器人,减轻了劳动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率。

工友们私下议论:“这机器人上岗了,我们今后都喝西北风?”牛国栋心里也在敲鼓:“产业工人的出路在哪里?”眼看着大家失去工作热情,他心里也着急。他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太钢考察调研,想起自己作为党代表三次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报告时的情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边……这个疙瘩得解开,智能化机器取代的是脏的、累的、不安全的操作流程,是解放劳动力的,我们的观念要变,行动要快。

班前会上,牛国栋跟大家交心:“你们心里的疙瘩我也有,可是智能化发展是必然,现在的工作环境更安全了,工作效率更高了。厂里发展好对咱们都好,面对问题,咱得想办法。”

“这倒是,牛哥,你办法多,你说怎么办?”“咱们主动学点设备点检、维护,要是能达到操作、检修、维护一体化,还怕丢饭碗?咱们也来一场转型升级。”听着牛国栋分析,大伙悬着的心渐渐落地了。牛国栋依托创新工作室着手筹备“班组能力提升计划”,向着“一岗多能”出发了。

灯光下,工作室墙上的座右铭熠熠发光“:创新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改变一点点。”牛国栋嘴角上扬,一如既往,拿起安全帽,又一次奔赴生产现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