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重塑全国产业格局。近年来,钢铁行业积极探索并应用各种新技术。其中,AI大模型在钢铁行业中得到了深度应用。通过将先进的大模型与行业机理、业务逻辑相融合,从多方面推动了钢铁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目前,AI大模型尚无统一的科学定义,但其具备一些共性特点。首先,AI大模型可以处理海量的数据资源,可以更全面地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其次,大模型具备超强的计算能力,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复杂业务。最后,大规模的训练参数使得大模型能够精确捕捉数据中的细微差异,提高模型准确率。这些特点使AI大模型能够深度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信息,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AI大模型在钢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新产品研发方面。AI大模型利用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技术,对钢铁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工艺参数等进行深入分析和建模,实现材料性能预测与优化。通过将已有的实验数据输入模型进行训练,学习材料成分、结构和生产工艺等之间的关联关系,精准预测新产品性能,如强度、韧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从而辅助研发人员进行产品研发。AI大模型的应用显著缩短了新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钢材的需求,为企业带来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经营计划方面。AI大模型通过对历史营销数据、客户数据以及市场趋势等进行挖掘和分析,精准预测市场需求,结合企业生产能力,指导钢铁企业制定更为合理的经营计划,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此外,AI大模型的应用使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增强了企业对市场波动的应对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废钢判级方面。在废钢采购环节,AI大模型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机器视觉算法,通过带有标签的历史图像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使其能够自动对废钢进行逐层判级、异物识别,对扣杂进行定量指导,提高判级的准确性,从而降低经济损失。其次,自动化判级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最后,准确的废钢判级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分类和回收废钢资源,优化了资源回收,推动了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
质量检测方面。AI大模型利用其强大的图像分析能力,快速、准确地识别出钢材表面的各种缺陷,如裂纹、气泡、夹杂等,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通过AI大模型,钢铁企业实现了自动化的表面检测流程,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减少质量异议。
AI大模型在钢铁行业应用存在的问题
AI大模型当前已在钢铁行业中得到了深入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落地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显著的不足之处。
数据质量方面。高质量的数据是训练和优化AI大模型不可或缺的基础。然而,钢铁行业在数据管理上普遍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降低数据质量,从而影响AI大模型的训练效果。
个性化需求方面。钢铁行业在面对AI大模型时,往往对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缺乏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对模型理解的模糊性上,还包括对如何将大模型融入现有业务流程中的不确定性。
实施成本及效益方面。虽然AI大模型在钢铁行业的应用能够带来长期效益,但初期的投入成本也相对较高,包括人员培训、硬件设备配置、算法模型设计、软件系统开发维护等方面的费用。
人才储备方面。随着AI大模型的落地,钢铁行业对具备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先进技术,还要对钢铁生产经营业务有深入的了解。
AI大模型在钢铁行业未来的应用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数据的不断完善,AI大模型落地钢铁行业是一个必然趋势。未来AI大模型将会在钢铁行业中应用的部分场景,通过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细致分类,展示了针对不同部门、不同智能化需求的场景,未来都将有与之相匹配的行业AI大模型介入。可以预见,AI大模型将在钢铁行业各智能化场景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行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为了充分发挥AI大模型的潜力并推动钢铁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无论从行业还是企业的角度,都要持续创新,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
在钢铁行业层面,应建立并推行统一的AI大模型建设规范及效益评估准则,为企业的智能化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引。同时,行业级的数据共享平台可以催化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行业应鼓励企业间进行数据交换,统一数据标准,丰富各自的数据集。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加速AI大模型的训练和优化过程,同时促进行业内的创新与合作。
对于钢铁企业而言,首要任务是进行全局规划,明确需求,制定实施路径,包括战略定位、技术选型及场景匹配等。这将确保AI大模型的应用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充分发挥其价值潜能。其次,企业必须构建严谨的数据管理制度,保障数据合规、准确,为AI大模型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第三,钢铁企业应积极吸纳和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并设立专职的数据管理和智能化部门,为AI大模型的应用保驾护航。
从技术企业的角度来讲,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AI大模型的算法设计。除了打造通用的基础模型外,还需针对钢铁行业的特性,开发出专用的行业大模型,并在预测精度、运算速度、系统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寻求突破。同时,技术企业应根据钢铁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高效、可靠且低成本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此外,技术企业与钢铁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成果共享也是推动行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通过多方的深度合作,我们将共同见证钢铁行业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内容来源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