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太钢新变化绽放科创“她力量”挑战无极限图文集锦炼铁“探路法师”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94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7-12

炼铁“探路法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探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拓前人没垦过的荒,才能开辟新的空间。”

--朱仁良,宝武首席科学家,宝钢股份铁区技术管理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1985年9月15日,上海宝山吴淞一片沸腾,宝钢一号高炉成功点火。

这是结束中国钢铁工业没有大高炉历史的一天,也是开启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壮丽篇章的一天。那时宝山地区大片的农田和村舍,如今已经变幻成现代化绿色钢城。

38年后的朱仁良,凝视着办公桌上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工艺图纸,回想起38年前宝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的画面,内心澎湃激昂。

那一天,恍如昨日。

冲锋在前“定军心”

1989年6月,宝钢炼铁厂的生产节奏受阻。一天夜班,由于交通受阻,厂外员工进不了厂,高炉炉前原本有31名工人,却只来了8个人。

“人少了这么多,这炉前的活怎么干啊?”身为倒班作业长的朱仁良内心十分焦急。他立刻召集高炉其他作业区支援炉前工作,将炉前工分成两组,轮换作业;每一炉出铁,他都冲在最前面,带着大家扛钻杆、装炮泥、清理沟子,日夜无休,有条不紊地组织炉前开堵口作业。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都干劲十足,丝毫没有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就这样连续奋战了一个星期,炉前作业井然有序,没有出现因炉前作业异常造成高炉减风的情况。

把脉高炉“腰疼病”

1991年6月29日,宝钢二号高炉点火投产。这是中国第一次独立设计4000m3级特大型高炉,85%的设备由国内制造。在多方保驾下,克服种种困难,才确保了二号高炉顺利投产。

生产顺行几年后,二号高炉遇到了“腰疼病”。高炉炉型设计像人的身体结构一样,有炉喉、炉身、炉腰、炉腹,炉腰部位出现炉墙结厚,气流不畅、压差上升,会导致高炉操作不顺、炉况恶化,影响高炉生产稳定顺行,就像人患了“腰疼病”。

当时,炼铁厂成立了厂长挂帅的攻关保产小组,开会制定操业方针,厂部领导日夜值守。时任高炉分厂副厂长的朱仁良已经连续两个多星期没有回家了,他组织讨论制定的“稳定中心、逐步疏松边缘气流”的调剂措施还没有显现出效果。

“难道我们的方向错了?还是调整动作幅度不够?再等等看,不能操之过急,频繁大调整反而会适得其反。”朱仁良思忖着,多年的经验使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此时,他像一名熟练的猎人,伺机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一天夜班,朱仁良坐在操作台前仔细翻查着高炉的操作参数,当他翻到炉体温度画面时眼前一亮,发现炉体135°方向的温度有细微升高迹象,再仔细翻查,90°方向也有温度在上升。

“要动了!”朱仁良兴奋极了,差点大声喊出来。苦等几天的猎人,终于等到猎物出现。他立刻用对讲机指挥二系人员现场调水,防止炉墙大面积脱落导致冷却设备烧损。果然判断是对的,随后炉体180°方向也开始动了。他带领二系、炉前工奋战了一夜,成功处理了炉墙脱落,没有造成一块冷却板烧损。

这一次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为二号高炉医治“腰疼病”开出良方。随后,从建立炉体冷却分段监测控制标准和原燃料质量成分管理标准、改进布料和送风制度、优化煤气流合理分布、加强炉热管理等方面逐步完善操作,彻底解决了难题。二号高炉生产指标稳步提升,喷煤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敢为人先“探路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减排政策推进,高炉炼铁工艺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To be or not to be?”是坚持传统工艺不变,还是放弃现有的工艺,另寻其他低碳技术路径?

干了一辈子高炉炼铁的朱仁良,对传统高炉工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彻底放弃这一工艺实在难以割舍,但面对未来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大势,他又必须做出选择。“高炉炼铁在我国占比高、资产规模巨大,完全放弃实在可惜!但未来高炉炼铁必须求变,走绿色低碳创新的求变之路。这条求变创新之路以前没人走过,但总要有人去蹚出一条路啊!”

“传统高炉工艺产生的炉顶煤气化学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能够返回高炉重新利用,就可以大幅降低碳消耗。”这个技术思路一直萦绕在朱仁良的脑海里。国外虽然有研究机构做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室试验,能否走得通谁也没底。他带领低碳冶金创新团队走访调研、论证了国内外的各项低碳技术,策划立项自主研发,中国宝武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工艺逐渐轮廓清晰。

2022年7月15日,中国宝武400m3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工业试验平台点火投入。历经7年的研发攻关,400m3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工业试验已经取得降低固体燃耗30%、减少碳排放21%的突破性成果,曾经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激动兴奋之余,朱仁良深知只有将400m3高炉的创新成果成功推广到2000m3以上高炉上去,才能真正实现高炉炼铁工艺的低碳创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低碳炼铁创新之路任重道远。未来,他将带领团队在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氢基竖炉等低碳炼铁创新之路上乘风破浪、再创新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