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宝武追光逐梦,勇扛“顶梁柱”使命担当,劈波斩浪,奋发向上。
宝武发展的一个个足迹,无不交织着奋斗的旋律,绽放着光荣与梦想。你看,他们超“燃”的青春岁月、高光的奋斗故事,展现了宝武波澜壮阔的历史,折射出近现代中国钢铁工业澎湃发展的缩影。
风生水起逐浪高,让我们由昨天而今天,于求索中突围、创新,汲取力量再出发。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长歌奋进、再续华章。路,在脚下,在前方!
宝钢给了我成长的舞台
李海平,一位宝钢的老专家。他在“阴差阳错”中开启了与钢铁结缘的职业生涯,从钢管厂的一个小科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副厂长、厂长、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
“那是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我是非常幸运的,宝
钢给我提供的舞台太好了,让我有幸踏在前人的肩
膀上成长起来,并体验到了精彩的人生。”
1969年,19岁的我作为知青上山下乡,来到黑龙江大兴安岭北麓呼玛河畔一个叫十八站的地方,干起了林场伐木工。直到国家恢复高考,我等到了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考上了东北工学院。1982年,我进入宝钢,被分配到无缝钢管厂,工号是11887。
出国培训打开视野
1983年,我获得了去西德接受培训的机会。这是一次开眼界、长见识的极好机会,我目睹了现代化的工艺装备技术、严密的工厂管理和高效连续化的大生产是怎么一回事。
宝钢一期工程陆续投产后,各单元不到一年时间都达到了设计产能。而无缝钢管厂勉强轧出第一根钢管后便陷入困境。不久,组织上把我调到热轧车间当副主任。热轧工序是整个钢管厂的核心环节,那是我工作经历中最辛苦、最充实的一段时光,白天配合外方专家调试设备,晚上与工人们一起操作试生产。
1987年我被破格任命为钢管厂副厂长。针对投产后暴露出来的130多项工艺装备问题,我们与外方专家一起组织各方力量进行多次改造和完善。1993年,钢管厂终于达产了,我们用了整整8年时间实现了年产50万吨钢管的设计能力!
把产品卖到国外去
黎明同志在宝钢早就明确指出:“既然我们引进了世界先进的工艺装备技术,那么我们的产品就必须拿到国外去,以此来证明产品是否合格。”
1994年,宝钢第一批出海到美国、加拿大的石油管就出了质量事故。那时的我正担任钢管厂厂长,一个内线电话打了过来,黎明部长开口就是:“你们丢丑怎么还丢到国外去了!”原来是美方对我们的石油管提出了质量异议。
我立刻带着一位工程师、一位质检员,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刚开始,美国人对我们的态度不太友好,将一批内径通径检测不合格的套管摊在检验台。我们的工程师拿出千里迢迢带来的通径棒,小心翼翼地来回转动着把通径棒穿了过去。美国人看到后立马转变了态度,原来是他们的质检方式与我们不同,他们靠压缩空气吹动塑料通棒进行检验,稍有摩擦就会导致检验不合格。
我们又处理了螺纹表面生锈问题。德克萨斯州的气候潮湿闷热,我们的螺纹加工后没有彻底吹干水分,且表面涂的螺纹脂防锈效果比较差,储运过程时间长便容易形成锈斑。我们没有推卸责任,美国客户也很理解,同意由他们切掉生锈的螺纹后重新加工,仅向我们收取加工费和切头损失费。回国后,我立即组织了整改工作,避免类似质量问题再次发生。
攻关汽车板
宝钢引进了先进的工艺装备,但没有引进产品的制造技术和过程控制,2030冷轧机组的设计产品大纲是没有汽车板的。1996年上海大众汽车连续4个月没有订购宝钢的汽车表面板,黎明同志严厉批评“这是宝钢建厂以来最大的事故”。
我组织科技人员拜访上海大众汽车,同时深入一线推进汽车板的质量改进。最初大家都围绕着冷轧厂转,而冷轧厂的同志又不服气,认为当初引进的技术装备就不是用来生产汽车板的,加上热轧来的原料也有质量问题,主要责任不在冷轧厂。在谢企华总经理的安排下,我多次带领技术团队前往国外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
我们充分利用宝钢一贯制技术管理的优势,很多技术难题便开始迎刃而解。另外我们主动走出去,寻求与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的合作,把EVI理念转化落实为日常工作模式。2000年以后宝钢汽车板占据了国内汽车用板的半壁江山,2005年宝钢高等级汽车板研发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虽退休已近十年,我依然非常怀念那些年,我们共同为宝钢发展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岁月。
将责任感传递下去
胡锡三,作为武钢第一次和第二次创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年近九十的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责任感”--他所有成绩的取得,都缘自于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感。这是老武钢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想到全中国这么重要这么大的一个钢铁厂要在我们手中建成,心中就充满了自豪感,就什么苦都不怕了!”
1952年,我考进了武钢的前身“315厂筹建处”。进厂后,我就一直在学习和培训。我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升在统计和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后来一步步走上管理和领导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艰苦创业人累但心更累
在创业初期,工作的环境是相当艰苦的。之所以能一路咬牙坚持下来,主要是我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想到全中国这么重要这么大的一个钢铁厂要在我们手中建成,心中就充满了自豪感,就什么苦都不怕了!
我们在黄石工作期间,住的是竹子搭建的茅草篷,冬天挡不住严寒,夏天挡不住酷热。没有床,十多个人挤在草堆上睡觉。那时干活很累,倒头就睡着了,任凭蚊虫叮咬。1955年冬天,搬到工人村后,我住在红砖平房里。没有水洗脸洗澡,只好用脸盆接雪水融化后洗漱,身上很多地方都冻伤了。
在热轧厂当厂长时,是我最累的时候,不仅身体很累,心更累!那时外方预言,离开了他们的技术人员,“一米七轧机”用不了三年,就会成为一堆废铁!我上任厂长时压力非常大,常常睡不着觉。每天要忙到晚上七八点才骑自行车回家,没有值班任务时,也常主动留下来加班。值班时一直要巡查到下半夜才能眯一会,生怕生产出现什么问题,不敢有丝毫懈怠。
当了公司领导后,我才发现公司领导的办公条件也很差,是在石山旁一个老旧的办公楼办公,空调都给了生产一线,公司领导就靠电扇度过武汉火热的夏天。
严格管理谁都敢处罚
1977年,我在计划处工作时,发现机电等物资管理有些混乱,一些单位的机电和账目对不上。为了加强对物资、账本和卡片的动态管理,我组织开展了清仓查库工作,历时两年查出了账外物资2000多万元,盘活了现有资产。
1980年,我被调到热轧厂当厂长,现场管理比较混乱,劳动纪律松懈。有的车间地上到处是油,却没有人管理,存在很大安全风险。于是我组织开展了整顿劳动纪律和现场管理,对经常不来上班的两个人直接开除,在全厂震动很大,从此劳动纪律有了很大改观。
在现场管理上除重点抓主电室、油库和电缆沟等的管理外,还加强了澡堂管理和自行车停放管理。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厂里的自行车乱停乱放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现场秩序。我通过罚款的方式进行管理,违停一次1元,1元钱在当时还是很多的。热轧机关一名总支书记乱停自行车,由于是领导干部被我重罚了2元。对热轧厂领导如此,对上级单位来办事的干部也一视同仁,武钢公司财务处一名干部来办事,因违停也被我罚款1元。这两件处罚事件,让职工看到任何人违反规定都会受到处罚,于是有效地推进了现场管理工作的提升。
1996年我虽然退休了,但却一直关注武钢的改革和发展,曾多次在人才战略、企业发展和医养结合等方面,提出过一些个人建议。同时我也一直从事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希望青年能继续发扬武钢人精神,把武钢建设得更好。
善学善创自立自强
王喆,1968年进入上钢三厂担任炉长、技术员,1978年调入宝钢,先后担任宝钢总厂总工程师室翻译组长、设计院院长以及宝钢工程技术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这是国际钢铁工业对宝钢生产能力的肯定,中国钢铁冶炼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宝钢建设贡献力量
进入上钢三厂后,我从一名炼钢工做起。即便条件再艰苦,我也想尽一切办法挤时间去学习国外的一些与冶金相关的经典书目,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宝钢建设初期大量引进外方设备,机缘巧合之下,我被推荐担任翻译,进入宝钢工作,接触到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技术工艺,一下开拓了眼界。
有一次,外方专家受邀来华授课,我担任了他的翻译。他在授课前认为,哪怕全程使用中文,在座的中国工程师未必能听懂这些技术。出乎意料的是,在我逐句精准的同声传译下,现场气氛热烈,授课大获成功。这一刻,我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要为宝钢建设、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作贡献。
托起宝钢第一炉梦想
1985年9月,在经历了上马、下马、再上马以后,宝钢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当时,宝钢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冶金人才,引进了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如果宝钢投产失败了,我们这些人将无颜面对节衣缩食支持宝钢建设的全国人民。
投产前,最棘手的问题是大家不会用计算机炼钢,外方甚至表示投产时300吨转炉的计算机操作部分由他们来完成。“转炉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带着这份信念,我们一批人远赴国外学习。一天学习16小时,问题搞不清楚不睡觉,很快便掌握了计算机操作转炉炼钢的要领,通过了对方的考核。1985年9月20日,由王增亚操作,宝钢第一炉钢冶炼成功,中国钢铁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向着世界一流企业奋进
在国外学习期间,看到外方已经掌握了转炉顶底复吹先进工艺,我们不甘落后的情绪愈发强烈。在时任宝钢集团总经理黎明同志的鼓励下,我带着一批年轻人再次前往,与外方一起进行设计。经过不懈努力,转炉复吹冶炼工艺研制成功,并摸索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护炉工艺,成为国内首家应用该工艺的钢企,为宝钢汽车板生产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内钢企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2006年,国际氧气转炉炼钢大会在德国召开,我代表宝钢作了报告,引起强烈反响。这是国际钢铁工业对宝钢生产能力的肯定,中国钢铁冶炼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不忘来时路,砥砺向前行。正如邓小平同志为宝钢的题词一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今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年轻人更要肩负起中国乃至全球钢铁业引领者的使命,以钢铁报国、钢铁强国的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辈子都献给了钢铁事业
冯炳文,曾担任韶钢(现中南钢铁中南股份)电炉车间副主任、能源处副处长、技术开发处处长。因工作业绩突出,1995年担任副总经理,主管技术研发、质量管理、企业信息化、计量管理等方面工作。
“在韶钢工作的二十多年,我参与和见证了韶钢的快速发展。”
1969年,我从北京钢铁学院钢铁冶金专业毕业,分配到广东省北江钢铁厂,从炉前工干起。老师傅对操作十分严苛,我拿了本子把师傅教授的经验、要求都记录下来,晚上经常重温并尽快应用和落实到工作实践中。那些年,我学到了很多专业和管理知识,为后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980年6月,由于广东经济发展的需要,北江钢铁厂实施关停,我随科技管理人员、大批工人一起来到1966年8月已建成投产的韶钢工作。
在韶钢工作的二十多年,我参与和见证了韶钢的快速发展。1980年韶钢年产钢只有15.9万吨,1985年达到30万吨,1990年实现50万吨,1993年产钢突破65万吨。1995年后,韶钢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企业发展,先后实施了“三大工程”“四大工程”等技改项目,企业技术、工艺、装备都迈上新台阶,企业规模、现代化管理、技术研发、信息化建设等都取得了很大成绩。1997年5月,“韶钢松山”股票成功上市。2006年,韶钢年产钢、钢材突破400万吨大关。韶钢品牌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享有很高名气,一些重大工程指定要使用韶钢钢材。作为一名韶钢领导、多年来一直在韶钢奋斗的老钢铁人,我感到十分欣慰与自豪。
2005年,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由韶钢和广钢负责组建广东省钢铁工业协会,我负责参与组建。2006年从韶钢退休后至2018年,我一直担任广东省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同时兼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理事、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理事。
后来,我仍以多种方式关注韶钢、广东省钢铁工业协会的工作,以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的身份参与广东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钢铁项目节能减排、环境评价及有关产业政策的评审、评价等工作。
韶钢加入宝武后,装备、技术、管理都有了很大提升,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迈上了新的更高平台,目前正按宝武提出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路径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我相信,中南股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抢抓机遇上“球团”
王念成,原马钢三铁厂、球团厂党委书记。
“今天,回想20多年前参与并成功实现球团项目上马,既是一名老党员为马钢尽的绵薄之力,也是终生难忘的一件幸事!”
我原所在的马钢第三炼铁厂,是个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的单位。为贯彻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1998年6月,马钢决定对该厂实行全面永久性停产。当厂里职工听到这一消息时,如晴天霹雳,都为以后的出路发愁。
决定停产后,马钢很快成立了三铁厂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公司的初步意向是,厂里职工分流后,成立煤灰制砖实体,承接清淤等劳务合同,打破铁饭碗,实
行自负盈亏。对此,我心里有些想不通,但又不能公开表露,只好憋在心里。
正当困难重重、一筹莫展时,新任厂长找到我说:公司早有上球团项目的意向,近日私下也与有关部门接触过,基本都支持三铁转产,就看你们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听到后我眼睛一亮,依据这个思路,我和厂长商定,厂长立即带队外出考察、制定方案、拿资金预算等;由我跑公司,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我们三铁厂上球团项目的决心和有利条件。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上球团想法也得到公司有关方面认可。但公司董事长对此持什么意见还不得而知,于是我硬着头皮请求董事长听我一次汇报。
经过艰苦的工作,感觉球团项目有一定眉目后,厂党政立即分头召开各级各类会议,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善后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新曙光的到来。1998年8月27日,马钢董事会原则同意三铁厂建球团可行性研究报告,接着又将马钢股份公司第三炼铁厂更名为马钢股份公司球团厂。在公司的领导下,在各方面支持帮助下,在厂里全体职工共同努力下,球团一、二期工程都分别达到预期生产经济技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