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记者 荣 健 张 泓
这是一个深秋的清晨,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35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阳光和煦,微风荡漾,绿意满眼,花香扑鼻。整董镇城子三寨的村民们有说有笑地通过宝武“连心桥”,向着村落对面的果园、茶地出发,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
曲水镇高山村土卡河村民小组,一座座宝武援建改造的傣族民居,与碧波荡漾的李仙江、两岸如黛的青山、江上待发的“猪槽船”,共同描绘出江山如画。江城县民族小学里书声朗朗,来自傣族、哈尼族、瑶族、彝族等各民族的孩子们正在认真学习。耳楼的墙上,“中国宝武援建”的金字匾牌格外亮眼。
看得见风景,留得住乡愁,触得到幸福。自2004年定点帮扶江城县以来,宝武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一张蓝图绘到底,接连派出4位挂职帮扶干部和3位驻村第一书记,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1.48亿元,援建99个项目,惠及脱贫人口超3.8万人,帮助江城县顺利脱贫摘帽,昂首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
“帮扶”先“筑基”架起“连心桥”
整董镇曼滩寨子旁,一棵有着700多年树龄的榕树遮天蔽日,遒劲的枝条相互交织、紧紧依靠,似乎在诉说着宝武与江城心手相连的故事。绕过古榕树,拾级而下,在曼宽河和热水河的交汇处,一座长26米、宽5米的桥梁横跨河道。这座桥,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宝武连心桥”。
曼宽河和热水河在城子三寨(曼井寨组、曼贺组、曼贺井组)生产必经之路汇拢,丰水期水位居高不下,而以前却只有一座简陋的竹桥通行。“河的对岸是1500余亩橡胶林,还有大家种植的茶叶、沃柑、坚果、柚子、芒果等农副产品,我们养殖的家禽以及曼贺组雪茄烟种植基地也都在这个区域。过不了河就没法工作,就影响收入,大家都很着急,以前常常要冒险过河。”整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白继说,“桥,成了我们的一块‘心病’。”
民之所忧,我必行之。2022年,在定点帮扶干部的积极落实下,宝武投入无偿资金300万元,精心设计、选材,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坚固的桥梁,除了“水患”,治了“心病”。项目惠及1个乡镇1个村委会,共710户3232人,不仅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出行条件,同时也有效保障了生产需求,为下一步整董镇实施乡村特色旅游田园综合体打下良好基础。
架起连心桥,铺就安全路,建起大市场。2016年以来,宝武先后投入4315.5万元用于道路、桥梁、水电改造、村民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建设的康平镇中平村和平寨小组产业生产道路建设项目,解决了原有道路雨季易塌方、冲毁问题,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援建的江城县农特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填补了江城县物流仓储市场空白,也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同时形成农特产品集群效应并将带动周边街区的商业发展……
架起的是行路的桥,铺就的是幸福的路,连起的是群众的心,筑牢的是发展的基。
“输血”到“造血”打造“幸福村”
土卡河村民小组是我国在李仙江流域最后一个抵边村寨。大自然似乎对这里格外垂青,不仅赋予了青山绿水好生态,也赐予了鱼虾山珍好物产。
李仙江水质优良,鱼虾鲜甜肥美;两岸山林茂密,竹笋嫩滑爽口。土卡河村民们就地取材将其加工成鱼干、腌酸笋、干笋丝,虽然品质优、口味佳,却因为声名不显、交通不便,养在深闺无人识。而他们居住的傣寨同样年久失修,一些四面通风、摇摇欲坠的茅草房、杈杈房,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也成了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阻碍。
要从“输血”变“造血”。宝武结合乡村振兴“授渔”计划,2021年投入无偿资金336万元,在县、镇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改造沿江民房傣族风貌屋面48户,同时投入100万元在村庄视野最好的地方建设傣族特色民宿,通过村级集体管理的方式让当地村民运营民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