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在寨子里漫步,依山而建的傣族民居、墙头的双金鲤鱼图腾、上墙入心的村规民约一一映入眼帘。远处,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呼,吸,尽是幸福的味道。这个中越边境线上曾经不为人知的小渔村,如今已经三上央视,成为“网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游玩,很多农户也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2024年春节期间,土卡河小渔村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火爆出圈。
在一户傣家两层小楼里,李凤美正在直播带货,主打产品就是当地的鱼干、腌酸笋、干笋丝。这位嫁进来的彝族媳妇经过当地妇联培训后,通过网上直播带货成了致富带头人。“现在大家收入多了,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这要感谢宝武改变了我们村的面貌。”李凤美说。
“小渔村”变成“幸福村”,而位于中老边境大山里的康平镇瑶家山寨莫作山小组的村民们同样感受到了幸福。2022年,宝武投入无偿资金162万元实施莫作山小组特色民居建设,项目涉及27户民居106人。“生产生活条件好了,特别是居住条件好了,以后发展特色旅游也更有底气了。”村民组长李忠华是一位略显腼腆的瑶族汉子,但从他不多的话语中仍然能够感受到对宝武帮扶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感激。
宝武挂职江城县副县长涂俊奇介绍说:“建设‘基础牢、产业兴、生活好、环境美、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2021年以来,我们因地制宜,创新方法,精准施策,投入资金1370.8万元,参与6个边境幸福村建设,彰显了央企担当,打响了帮扶品牌。”
“扶智”兼“扶志”绘就“同心圆”
说起今年10月10日那次特殊的的少先队建队日活动,整董镇中心完小校长白杨记忆犹新。那天,傣族、哈尼族、瑶族、彝族的学生们在他的带领下,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随后,他又为同学们深情讲述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同学们听得认真入神,在小小的心灵中坚定了民族团结、报效祖国的信念。
整董镇中心完小前身是民国时期创办的一所海关小学,距今已有77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内部基础设施老化,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升的教学需求。2022年,宝武投入无偿资金130万元,并协调捐赠资金300万元援建整董镇中心完小教学楼,投资33万元援建学生餐厅。宝武各二级单位多次向学校捐赠基础设施以及电脑、图书、书包、体育用品等物资,极大改善了整董镇中心完小的办学环境。“在宝武的帮助下,学校的老师们在假期还有机会到上海进修,提升了能力,开阔了视野。”中心完小党支部书记秦松对宝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一个乡镇学校,整董镇中心完小的办学条件之好已经让人惊奇,而走进江城县民族小学新校区,错落有致的建筑,花红草绿的环境,先进齐全的设施,整洁明亮的教室,再加上身着民族服饰、脸上笑容绽放的孩子们,更是让人在惊叹的同时心里充满了希望和温暖。
今年3月份,江城民族小学新校区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其中,宝武出资315万元建设耳楼,并捐赠了1800套太钢抗菌不锈钢餐具、55个不锈钢餐桌椅。
这栋耳楼是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特色教学的场所,最具民族特色的当属20世纪80年代发源于普洱的绝版木刻版画教学。学校的木刻版画社团吸引了20多名学生参加。“用刻刀传承文化,用刻刀表达感激,目前社团的老师和学生们正计划创作一幅具有特殊意义的版画庆祝宝武帮扶江城20周年。”民族小学校长李春荣介绍说。
今年7月28日至8月2日,这两所学校的4位同学度过了难忘的一周,他们参加了宝武组织的“云南普洱--中国宝武‘小小工程师’暨优秀师生走进大国重器夏令营”研学活动。7天的时间,宝武产教公司协同宝地资产、宝钢包装,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研学计划,沪滇两地的同学们互相交流、彼此帮助,在心里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文化人,绘就同心。2016年以来,宝武在教育方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87.05万元,援建项目23个,为江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打牢了基础。
“太阳月亮照不到的地方会有,党的光辉照不到的地方不(没)有。”今年5月18日,江城县迎来建县70周年。70年来,江城县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取、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巨大变化,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书写了崭新篇章。
走在江城的大街上,一树树火焰花开得绚烂欲燃。“我们参与,我们见证,我们自豪。在江城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手上推进的项目、眼中看到的变化让人振奋、令人难忘,宝武在这片热土深耕厚植二十载,现在已到了‘开花结果’的时节。”作为宝武挂职江城县的第4位帮扶干部,涂俊奇对于这座边境小城如今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他坚信,一茬接着一茬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江城的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江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