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互助固边疆同心共筑中国梦
---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靖西市吞盘乡孟麻街街民委员会
孟麻街地处祖国边陲的靖西市吞盘乡,这里群山环绕,树木丛生,景色宜人。孟麻街辖5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汉、瑶、苗等各族群众399户、1500多人。近年来,孟麻街街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孟麻街委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国门党校带动、壮大特色产业等举措,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在边陲乡村谱写各民族紧跟新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新篇。
夯实强边固边兴边之基
来到孟麻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高立起的“中共吞盘乡孟麻街弄那屯党校”的指示牌,顺着指示牌再往前走50米,便可到达党校的教学楼。这所党校是靖西市在边境乡镇建设的“国门党校”之一,占地面积140多平方米,设有教学楼、图书馆等功能区。
“小党校大课堂,边境地区党员和群众有了‘充电站’。”孟麻街党支部书记、街民委主任苏福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门党校”于2020年建成,授课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对强化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校建成后,打通了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最后一公里’。”苏福光说,国门党校的建立,为孟麻街送来了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补齐孟麻街党员教育工作的短板,发展壮大了党员队伍,孟麻街由原来的2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现在的41名党员,2022年孟麻街被授予“四星级”党支部。
孟麻街党支部通过国门党校开设了以民族团结进步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知识宣讲等为主题的党课,带动更多党员和群众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主心骨”和“带头人”。“国门党校”自建成使用以来,已举办30余期培训班,培训党员及各族群众近1000人次,成为孟麻街党员、村“两委”干部、村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等学思想、学政策、学知识、兴产业的重要阵地。
团结群众同渡险情
6月17日晚,由于持续性的大范围暴雨天气,孟麻街道发生了内涝,洪水迅速蔓延至街道上。灾情发生后,苏福光立即联系组织街委会干部、群众进行抢险救灾。住在孟麻街道的黄先生回忆起当晚的情景:“洪水来得很突然,我们家一楼存放着上百件商品,靠我和我妻子短时间内根本搬不完。幸好街委会干部和邻居们赶来及时帮我们转移了物品,减少了损失。”
“街坊邻居的事能帮就帮!”到黄先生家帮忙的孟麻街委副主任陆江说。洪水退去后,道路上、建筑墙上附着着厚厚的污泥,为抓紧恢复生产、生活,街委会迅速组织党员、村干部、群众、志愿者等进行清淤和修复工作,还受灾区域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这只是孟麻街群众团结互助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为增进群众团结互助、和谐共融、融洽相处,构建“互嵌式”和谐家园,孟麻街委会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民俗文艺、体育竞技、“夜话乡村”、捐资助学等活动,增进各族群众互动交流、和睦相处,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友好邻居,促进辖区内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带动群众增收创收
孟麻街委会前方30米处的一个平房里,一位村民正在给蚕投喂桑叶,一只只胖乎乎的“蚕宝宝”正在桑叶上进食。“这是我今年养殖的第三批蚕苗,大概有两万只,每天都要吃几百斤的新鲜桑叶。”村民黄翔告诉记者。
据黄翔介绍,2015年前后,吞盘乡和孟麻街委会开始鼓励群众种桑养蚕,并为村民免费提供蚕苗。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领了一批蚕苗回来喂养。刚开始由于技术掌握不到位,导致蚕茧的质量不高,销售价也不理想。街委会了解情况后,组织了桑蚕养殖户到隔壁的南坡乡养殖大户去考察学习,以提高养蚕技能。“掌握了窍门后,蚕苗的成活率提高了,蚕茧的产量也很稳定,收购价也高。我就下定决心发展产业。”现在,黄翔在家旁边建了100多平方米的蚕房,每年养12张至15张蚕,一年有4万至5万元的养蚕收入。
孟麻街党支部书记苏福光说,在街委会的推动下,群众发展桑蚕产业的积极性较高,纷纷扩大养殖规模,桑蚕产业现已成为本地的致富产业。
除了发展桑蚕产业外,孟麻街委会还成立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采用以“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建设了孟麻街养殖场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向靖西市委统战部、靖西市民宗局争取资金支持,先后投入投资99.5万牛场建设项目,于2022年交付使用。“牛场至今共养殖了125头牛,目前已出栏78头牛,直接收入98万元左右,同时带动村民种植牧草162亩。”苏福光说,牛场采取合作经营、向群众租借、给群众代养等方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持续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如今,孟麻街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路子,发展桑蚕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油茶种植面积2500亩、水果种植面积2300亩,帮助全街居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此外,孟麻街还充分发掘辖内革命炮台等红色教育资源,探索“旅游+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旅游业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机结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孟麻街地处祖国边陲的靖西市吞盘乡,这里群山环绕,树木丛生,景色宜人。孟麻街辖5个自然屯,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壮、汉、瑶、苗等各族群众399户、1500多人。近年来,孟麻街街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孟麻街委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国门党校带动、壮大特色产业等举措,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在边陲乡村谱写各民族紧跟新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新篇。
夯实强边固边兴边之基
来到孟麻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高高立起的“中共吞盘乡孟麻街弄那屯党校”的指示牌,顺着指示牌再往前走50米,便可到达党校的教学楼。这所党校是靖西市在边境乡镇建设的“国门党校”之一,占地面积140多平方米,设有教学楼、图书馆等功能区。
“小党校大课堂,边境地区党员和群众有了‘充电站’。”孟麻街党支部书记、街民委主任苏福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门党校”于2020年建成,授课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对强化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校建成后,打通了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最后一公里’。”苏福光说,国门党校的建立,为孟麻街送来了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补齐孟麻街党员教育工作的短板,发展壮大了党员队伍,孟麻街由原来的2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现在的41名党员,2022年孟麻街被授予“四星级”党支部。
孟麻街党支部通过国门党校开设了以民族团结进步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知识宣讲等为主题的党课,带动更多党员和群众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主心骨”和“带头人”。“国门党校”自建成使用以来,已举办30余期培训班,培训党员及各族群众近1000人次,成为孟麻街党员、村“两委”干部、村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等学思想、学政策、学知识、兴产业的重要阵地。
团结群众同渡险情
6月17日晚,由于持续性的大范围暴雨天气,孟麻街道发生了内涝,洪水迅速蔓延至街道上。灾情发生后,苏福光立即联系组织街委会干部、群众进行抢险救灾。住在孟麻街道的黄先生回忆起当晚的情景:“洪水来得很突然,我们家一楼存放着上百件商品,靠我和我妻子短时间内根本搬不完。幸好街委会干部和邻居们赶来及时帮我们转移了物品,减少了损失。”
“街坊邻居的事能帮就帮!”到黄先生家帮忙的孟麻街委副主任陆江说。洪水退去后,道路上、建筑墙上附着着厚厚的污泥,为抓紧恢复生产、生活,街委会迅速组织党员、村干部、群众、志愿者等进行清淤和修复工作,还受灾区域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这只是孟麻街群众团结互助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为增进群众团结互助、和谐共融、融洽相处,构建“互嵌式”和谐家园,孟麻街委会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民俗文艺、体育竞技、“夜话乡村”、捐资助学等活动,增进各族群众互动交流、和睦相处,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友好邻居,促进辖区内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带动群众增收创收
孟麻街委会前方30米处的一个平房里,一位村民正在给蚕投喂桑叶,一只只胖乎乎的“蚕宝宝”正在桑叶上进食。“这是我今年养殖的第三批蚕苗,大概有两万只,每天都要吃几百斤的新鲜桑叶。”村民黄翔告诉记者。
据黄翔介绍,2015年前后,吞盘乡和孟麻街委会开始鼓励群众种桑养蚕,并为村民免费提供蚕苗。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领了一批蚕苗回来喂养。刚开始由于技术掌握不到位,导致蚕茧的质量不高,销售价也不理想。街委会了解情况后,组织了桑蚕养殖户到隔壁的南坡乡养殖大户去考察学习,以提高养蚕技能。“掌握了窍门后,蚕苗的成活率提高了,蚕茧的产量也很稳定,收购价也高。我就下定决心发展产业。”现在,黄翔在家旁边建了100多平方米的蚕房,每年养12张至15张蚕,一年有4万至5万元的养蚕收入。
孟麻街党支部书记苏福光说,在街委会的推动下,群众发展桑蚕产业的积极性较高,纷纷扩大养殖规模,桑蚕产业现已成为本地的致富产业。
除了发展桑蚕产业外,孟麻街委会还成立村集体经济领导小组,采用以“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建设了孟麻街养殖场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向靖西市委统战部、靖西市民宗局争取资金支持,先后投入投资99.5万牛场建设项目,于2022年交付使用。“牛场至今共养殖了125头牛,目前已出栏78头牛,直接收入98万元左右,同时带动村民种植牧草162亩。”苏福光说,牛场采取合作经营、向群众租借、给群众代养等方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持续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如今,孟麻街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路子,发展桑蚕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油茶种植面积2500亩、水果种植面积2300亩,帮助全街居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此外,孟麻街还充分发掘辖内革命炮台等红色教育资源,探索“旅游+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旅游业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机结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