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生命第一线,时刻演绎 “速度与激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查看PDF版
本版其他文章
· 坚守生命第一线,时刻演绎 “速度与激情”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当前期次是:第0077期
第0077期:第12版 2016-12-29

每年完成约30万人次的救治,承担南宁市一半的医疗急救工作,他们是医院里的“敢死队”

坚守生命第一线,时刻演绎 “速度与激情”

——“广西工人先锋号”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急诊科

急救团队

急救

急救治疗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急诊室就是战场中最激烈的前线,而这里的医护人员就是那些站在最前线、竭尽全力挽救生命的“敢死队”。他们面对的患者不是车祸就是外伤,病情紧急且涉及范围广;他们抢救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不分节假与否,吃饭没准点,困了不能睡;他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病人是什么情况,永远不知道“战斗”何时打响⋯⋯这就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以下简称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他们永远以最饱满的激情演绎着“生死速递”,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以每年30万人次、出诊救护车2400余次的“战绩”称冠邕城。

站在生死最前线,争分夺秒为生命加油

在医院这个生死较量战场,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们作为冲锋陷阵的“勇士”,每天争分夺秒为生命加油,一刻都不能停歇和怠慢。

“立即实施心肺复苏!赶紧去拿除颤仪!”一名患者被送到抢救室里,但是已经没有一张空病床。只见医护人员直接在抢救室地板上急救,有条不紊地分别进行心肺复苏、插上各种管子、推监控设备、抽血⋯⋯直到患者心跳恢复正常。而此时,医护人员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湿了。这是日前发生在医科大急诊科的一幕。

此外,在这两层共5000多平方米的急诊科被患者挤得水泄不通,包括走道在内的每个能利用的地方都被占用,坐着的、站着的、躺着的⋯⋯家住横县的张大娘患有胰腺疾病,在输液过程中,引流管不停地流出黄色的液体。医生两天前已经开了住院单,由于暂时没有病床,她只能买席子临时住在走道上等床位。

“我们科有10张固定抢救病床,此外还有20张流动病床,但依然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急诊科主任朱继金教授表示,日均就诊量高达800多人次,而急诊科只有110人,所以医护人员只能连轴转,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

下午近1时,急诊科总护士长黄霜霞才拿起电话订了一碗粉凑合做午餐。“帮我送碗老友粉到医科大急诊科吧。”黄霜霞说,忍饥挨饿太正常了,有时急救出诊电话一来或者有病人送到科里,连饭都来不及吃,“即使下班,遇到重大事故或病情,无论深夜还是清晨,被叫来加班也是常事。”

在朱继金教授看来,急诊科就像一个永远停不下来的陀螺,全年无休。特别是重大节假日,更是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他已记不清急诊科的同事有多少个节假日没有陪伴家人了。而他自2009年从心血管内科调任到急诊科当科主任后,就再也没有公休过。

轻伤不下火线,以“敢死精神”为他人护航

在急诊科,每天24小时的昼夜坚守、365天的不间断值班,早已是医护人员的行为准则。但相对于紧张和忙碌的工作节奏,他们还需要默默承受世间百态和各种委屈。

就在今年6月底某日,在急诊前台接诊过程中,值班的卢护士被患者陪同人员打伤了。据卢护士回忆,当晚10时许,一辆小轿车开到医科大一附院急诊大门,车上有5人,其中1人满身酒气,下车后径直走到前台挂号处高喊救人。医护人员当即询问病人情况如何,并告知需要挂号。没想到男子随后大声用言语侮辱医护人员,还不时用手指戳办卡人员,并扯掉1名医护人员的眼镜。值班的卢护士忙上前劝解,可才交流几句,男子就拿起分诊台上的告示牌和宣传牌砸向卢护士。卢护士被砸中头部和腰背部,随即出现头晕、恶心、胸闷、腰背部疼痛等症状。但她仍然坚持完成手头工作才去诊治,并被医生初步诊断为“脑震荡、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

这并非个例。在急诊科,这种挨打受骂的情况实在太多。“急诊科工作强度常人难以想象,尤其是值大夜班,从当天下午6时到次日上午8时,整整14个小时。”急诊科急诊病区护士长黄翠青表示,除了完成14小时高强度的工作,随时可能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大批伤员,或者打架斗殴,或者酗酒闹事,或者蛮不讲理的病人及家属。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不仅要抢救病人,还要承担维持环境秩序、解释等复杂工作,这对体力和心理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正是由于急诊科是急危重病人抢救之地,自然成为医患矛盾及风险最聚集、突出的地方,因此,受委屈已成了家常便饭。但作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内心始终都坚定着一种信念: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职责。也许就是这样的职责赋予了他们太多的责任,就像被打的卢护士一样,虽然已感觉身体欠恙,但仍坚持把手头工作完成再去就医。

不抛救人信仰,开绿色通道救“三无”患者

2015年,急诊科接诊了一名由120送来的急诊昏迷患者。患者是一名40多岁的男子,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身无分文且无家属陪伴、无身份证明。

面对此种情况,是选择推辞、逃避,还是义无反顾救人?急诊科医护人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们马上为该男子开通了“绿色通道”,实行“先及时救治”的医疗原则,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经一系列急救诊治,发现该男子患有动脉瘤并出现破裂大出血的状况,需要大量血液制品,若不能及时输血治疗,很可能会危及生命。为此,急诊科紧急联系输血科帮忙。

男子经过抢救清醒,医护人员和其交流后得知了他家人的电话。可多番联系下,得到的答复却是该男子是一名屡教不改的吸毒人员,所以家人都不想理会。得知这种情况,急诊科仍然没有放弃对男子的治疗。此外,由于患者病情危急,急诊科医护人员承担起了轮流照顾男子的重任,并免费为他提供一日三餐。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这名男子病情终于稳定并自行出院。为了救治这名“三无”病人,医院一共承担了2万多元医药费。

“一般急性病患的家属都会在抢救过后补交医药费,但像这种‘三无’患者的费用就较难保证。”朱继金表示,这些费用只能由医院来承担,这几年来,医院每年为“三无”患者垫付的医药费达10万元。

虽然医院已投入了很多资金和救助,但朱继金坦言,他们始终把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绝不会推卸社会责任,积极践行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会继续开辟“绿色通道”救治患者。据了解,急诊科在2015年一共救治了50多名“三无”人员。

在医患纠纷不断出现的今天,急诊科以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彰显了“医者仁心、生命至上”的大爱精神。

创广西多个第一,开拓急诊救治新模式

由于待遇低、负荷重,目前我国很多急诊科陷入人才短缺困境。有部分医院急诊科,甚至没有固定医生,只能是各科室医生轮值。但是,医科大急诊科却成为急诊医学人才成长的摇篮。这里是广西急诊医学医疗、教学、科研中心,是急诊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学科,广西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广西唯一的医药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广西急诊医疗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广西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急诊医学博士授权点。目前拥有医师总数78名,护理人员212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20名,拥有博士学位21名、硕士学位52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9名。

2015年2月,急诊科还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成为广西首家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的省级冠心病诊疗救治中心。建立“拯救胸痛病人的生命之网”:专线急救电话、远程心电传输、快速检验系统、一键式手术团队启动、先救治再交费的“绿色通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分秒必争,与死神赛跑”,在胸痛中心得到了最好的诠释。201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急诊科对来诊10分钟内的胸痛患者一共做首次心电图1420份,其中诊断心梗病人95人,30人在有效时间内行急诊PCI术,极大地提高了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患者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除了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急诊科在科研和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仅2015年获省部级立项资助课题2项,厅级立项资助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其他刊物论文20余篇。在创伤急救、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猝死与心肺脑复苏、急性中毒上,急诊科近些年颇有研究和建树。

正是这样的拼搏努力和创新进取,让他们收获了喜人的成绩,先后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年文明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人先锋号”、院“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先进集体称号。

打造“翼动天使”,实现无缝隙优质护理

急诊科能在就诊量逐年增长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患者满意度,除了医生技术精湛和高明,还得归功于科室打造的“翼动天使”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

据朱继金主任介绍,“翼动天使”分在四站进行,在分诊区设“接诊天使”、抢救区设“守护天使”、观察区设“移动天使”、候诊区设“关爱天使”,实现了无缝对接,为急诊患者分诊导诊、抢救治疗,维持秩序、心理疏导、健康指导、康复陪伴等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全程服务。

患者进入医院诊疗,大都对医院急诊的诊治程序不会太清楚,这时接诊护士的工作和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分诊班的护士时刻站在分诊台前快速接诊,将服务前移,通过优化各项挂号、检查、治疗、用药流程,做到了及时分检、评估病人病情,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流病人至红区(抢救区)、黄区(观察区)、绿区(候诊区),尽早识别急危重症患者,给予优先救治。

急诊抢救室每分每秒都是在和死神搏斗,对心梗、脑出血、突发成批伤员、“三无”等危重患者,实施优先就诊优先抢救,实行抢救区护士为患者提供全程细微服务,还对“三无”病患这部分最弱势的群体,予以更多关爱及心理护理。据悉,急诊科每年接诊危重患者约7.7万人次,抢救约8万人次。

而患者经抢救处置后需在留观区进行观察。急诊科把观察区的工作模式由“功能制护理”转变为“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责任包干,每个护士分管一定数量的患者,定时巡视,勤观察、勤记录、勤处置,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及早汇报医生采取措施治疗,并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急诊患者的就诊表现很多是焦虑、急躁的,所以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十分重要。急诊科根据急诊患者这一特点,于2015年成立了以护士为主体的“人文关怀小组”,分别在红、黄、绿三个候诊区内巡视,“多问、多看、多走”,及时给患者解答各种问题,提供需要的帮助,安抚就诊患者的情绪。

急救知识送到基层,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为加强医护人员应急救治能力、抢救配合能力,急诊科定期实行医护一体化应急救治演练培训。因此,每一次的突发事件、重大抢救,他们都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以娴熟、精湛的医学技术完成每一次抢救。

2013年3月21日,一旅游大巴车因急刹车导致23名旅客不同程度受伤后陆续来到急诊科就诊。当班人员从容不迫,启动各项应急预案,为23名受伤人员开通“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各项检查、治疗等工作,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和妥善安排。

无独有偶。2014年4月17日晚,昆仑关方向一车祸导致4人重伤,南宁市120在转送病人来急诊科途中,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医务部指示下,立即调配各应急人员,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及时通知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普外科等相关科室,在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得到相关抢救工作。

在每次应急救治演练和重大事故抢救后,急诊科医护人员都会积极总结经验。此外,在加强自身急诊急救技能水平的同时,他们还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毫无吝啬地推广至基层,开展对基层医院的培训、指导工作,采取“送下去,请上来”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医院的急诊急救水平,让更多群众受益。

据了解,近3年来,急诊科举办各级学术会议、继续教育学习班5次,推广有关新技术、新理念,扩大学科学术影响,下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培训、讲座与义诊10余次,培训基层人员500余人。

此外,2011年以来,为了让广大群众掌握真正的急救技能,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急诊科医护人员每年都以不同形式进行科普知识宣教,定期到学校、社区、企业等各群体和各单位开展实用的急救知识培训,对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术,蛇伤、烫伤、食道异物等应急处理办法进行手把手教学和示范。

结束语

我国除了儿科医生奇缺,还缺急诊科医生。因为急诊科医护人员永远是步履匆匆,以至于急诊科医护人员很难有功成名就的感觉,得到的赞誉永远最少,受到的委屈却永远最多。

可他们始终坚持用专心、精心、贴心、耐心、爱心的服务理念,和时间“赛跑”,和死神“搏斗”,对任何一名患者都不轻言放弃。所以对这样的一群人,我们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尊敬和爱戴,希望大家正确认识急救理念的真正含义,把宝贵的急救资源留给那些更需要的生命!

急诊科的故事每天都还在进行,愿这里的故事少一些叹息,多一些温馨;少一些悲痛,多一些感动;少一些医闹,多一些尊重。

最后,请大家记住这群可爱的天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

  
分享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广西医科大院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地址:数字报刊演示三   邮编:100086  电话:01057117580  传真:010-571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