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的阳光十分强烈,让人感到闷热。行走在瓯江北岸的黄华码头,偶尔会有一阵凉爽的海风吹来,给人以点滴的安慰。
岐头山下黄华关外,瓯江口辽阔的江面上滚滚激流还是与往常一样,从浙西丽水的源头奔涌而来,直接冲向茫茫大海。一艘执行公务的巡逻艇劈波斩浪,在江面上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为南来北往的大小船只保驾护航。江心的“航标灯”在潮汐的作用下有节奏地摇摆出亘古不变的舞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仿佛在告诉人们“八百里瓯江”那动人的新老故事。
我最早知道黄华关,是从父亲的只言片语中听来的。据父亲介绍,黄华关位于瓯江入海口北岸,柳市平原东南角,东濒乐清湾,南与灵昆岛隔江相望,很久以前就是一个战略要塞。鉴于倭患频频袭扰,明崇祯五年,在“兵道”许成章的倡议下,于黄华山大蛟门山腰围墙筑堡,置炮台以御倭患,此即“许公堡”的来历,也有人以“黄华寨城”相称。由于黄华历代为海防要塞,清代时称为“黄华关”(为温州的四海关之一),雅士骚客登山游堡,欣赏瓯江两岸的秀丽风光,留下了不少题咏,让人读罢十分感慨,比如南宪在《黄华关怀古》中就写道:“黄华漫步揽边城,断碍空遗许堡名。浮石载炉非实事,拭尘遁世亦虚生。缅怀铁耙卫乡德,遐想烟墩警敌情。最是瓯江流不息,波光帆影伴潮声。”
性格开朗外向的我16岁起学做裁缝手艺,结交了一批黄华、翁垟、北白象、白石、象阳等附近乡村的朋友。闲暇的时候就会到附近玩,而黄华则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每到下班时就会迫不及待地乘坐内河轮船赶往黄华。带着海腥味的十字型老街就在陡门头边上,直至通向山外的小径。陡门头的海鲜特别鲜美,捕捞船从远洋捕来的各种时令海鲜应有尽有,如大黄鱼、带鱼、墨鱼(乌贼);瓯江的鳐鱼、仔梅鱼;陡门头的芦鱼、滋鱼、象鱼;海涂上的蝤蛑、跳鱼(阑胡)等。好客的朋友时常会邀我去陡门头的排挡、老街的酒肆,赏鲜喊令,逢酒必醉,难以自控。
黄华原是乐清南部柳市平原八镇之一。繁华时的黄华有“一捕、二营、三村、四连、五部队”之称。“一捕”是指乐清黄华捕捞队。规模较大时,有几十条远海捕捞船。作业渔场为东海的南麂、北麂、洞头、舟山、石浦、大陈岛等,远至钓鱼岛。那时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回想起那富有挑战且具有风险的深海捕鱼,渔民们呼喊着渔工号子,喝着大碗大碗老酒,胆气豪迈,那紧张而抱有希望的捕捞场景,那老码头捕捞归来“渔舟唱晚鱼满舱”的收获,亲人们期盼和团聚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二营”是指地方国营乐清水泥厂和乐清砺壳厂,分别在黄华一村和三村的江边。计划经济时代能在这两家国营小厂上班,那是许多青年人非常羡慕的,因为只有居民户口,或者有背景的人才能进。“三村”是指黄华的一村、二村、三村,即黄华关、黄华堡、黄华。当时温州为东海前线,对台需要的军事码头就建在二村的江边。“四连”是指岐头山下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