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是民族工作大县,全县总人口109万人,是一个包含32个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人口6.8万人,其中蒙古族4.2万人,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1/3,回族2.4万人,占南阳市回族人口的1/5。新疆籍各民族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
立足于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县情,多年来,镇平县摸索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守望相守一条心、共同富裕一条路”的“三步走”工作模式,形成了“六同”(同区居住、同班学习、同市经营、同院就医、同台娱乐、同享成果)和“五互”(互学、互帮、互信、互惠、互动)工作机制,创造出民族团结工作“镇平经验”,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镇平县提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县”工作目标,进一步实现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社会、经济、心理”上的全方位嵌入,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华民族一家亲
冬至,走进石佛寺镇尚营小学,各民族学生及家长忙着包饺子。这是镇平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家人”的一个缩影。“同庆传统节日、同吃团圆饭”已成为镇平各民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镇平县立足于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县情,始终把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度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呈现出各民族和谐包容、平等相待、共同富裕、亲如一家的“镇平现象”。
合理布局、高位运行。镇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核两带三区”工作布局,规划出以石佛寺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为核心、把少数民族人口超千人的乡镇按照工作均衡性划分东西两个提升带,打造以石佛寺镇、晁陂镇、郭庄回族乡为中心的维汉、蒙汉、回汉三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片区;成立了“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牵头挂帅,成立专班务实推进,使镇平各民族团结更紧、感情更近、融合更好、生活更优、家园更美,形成了示范性更强、辐射力更大、借鉴性更突出的民族工作体系。
开放包容、精准服务。镇平与新疆因玉结缘,大量新疆籍群众进入镇平常住经商。镇平县把客人当亲人,以保障合法权益为重点,提高各民族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周到体贴的服务,成了民族交融的催化剂和黏合剂,该县实践形成了“五互”“六同”工作机制,实现了“三不愁四保障”(小孩上学不愁、生病就医不愁、语言沟通不愁;就业有保障、住房有保障、出行有保障、合法宗教活动有保障)。
丰富载体,深度交往。该县经常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增进各民族间感情交流。每年七夕节举办“鹊桥会”,促进各族青年交朋友、结姻缘。常态化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切实解决语言沟通障碍。
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守望相助一条心
镇平县委书记艾进德表示,面对中央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和新定位,镇平不会停留在成绩上,要冲破制度上、思想上、服务上存在的“天花板”,进一步深化拓展、巩固成果,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该县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作为现阶段民族工作重心,促进各民族在心理、信念、情感、文化上的融合。
在制度上求突破。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有效拓展各民族群众居住、就业、生活和学习空间,以创建互嵌式社区为主方向,探索出社区管理新模式;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对具有落户意愿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周到服务,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实施“安居稳心”工程,精准对接各民族群众权益需求,支持各民族流动人员在县区内购房置业。
在服务上求创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以联合党委为主体,实行社区化服务,发挥大数据智慧平台作用,整合多部门力量开展一体化服务;把各民族流动人口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在入学教育、务工就业、医疗保障、卫生服务、养老保险等方面与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广泛吸纳各民族党员和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政治坚定、素质较好、有组织管理能力、有技术专长且自愿为群众服务的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实到乡村两级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
在思想上求共识。引导各民族群众共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过好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开展“四史”教育主题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切实凝聚社会思想,增强文化认同;以广大青少年为主体,广泛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红色文化进校园、民族团结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联系思想、联系学习,各民族学生广泛结对交友)活动,使共同体意识根植广大青少年心灵深处。
携手并肩、团结前行--
共同富裕一条路
一个时期以来,镇平坚持在提升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获得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产业带动就业,强化利益联结,把各族群众聚合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上,使各族群众有业就、有活干、有钱赚,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富裕的利益共同体。
立足优势找准切入点。镇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扶持,着力培育民族乡村支柱产业。以“红星闪闪”为品牌建立党建综合体,设立5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贷款贴息、创业奖补、流动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各族群众日常经营和扩大发展。目前已培育形成玉雕石雕、肉食加工、金鱼养殖、蔬菜种植四大特色产业,带动少数民族就业1.8万人,年人均收入3.5万元。
立足特色延伸产业链。镇平县发挥全国最大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作用,结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经营玉原石生意的实际,提出打造全国玉原石交易基地的目标定位。鼓励本地玉雕大师、技术人员、电商经营者带徒授业,引导从事玉原石交易的少数民族群众学习雕刻、经营、加工等技能。目前,到镇平经商的新疆籍各族群众已从无序经营发展到固定摊位经营536个,从单一的玉原石交易发展到电商企业2个、玉雕加工厂17个、商业网点39个,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000余人。
立足强链优化结合点。该县鼓励各民族群众共建特色餐饮、民俗旅游等合作组织,打造具有各民族特色的餐饮文化街区。同时开辟少数民族群众技能培训“绿色通道”。目前,该县已有特色饭店21家、超市3家,在镇平经商的新疆籍群众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其中有28户收入30万元以上,私家车也从最初的三五辆发展到152辆。
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社会大局工作中,镇平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勇于奉献,近年来新疆籍各族群众累计捐款捐物200多万元,涌现出许多守望相助、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故事。镇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董文友坦言:“镇平民族工作取得的成效,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功成于精神家园共建。”在一项项创建提升的措施中,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图景,不变的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 (陈克欣吴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