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帮办解后顾之忧留守老人不缺关爱隔屏传温暖开心过大年就地过新年有肉免费吃节日市场 供应充足为了滩区群众更幸福省人社厅今年定下新目标 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米袋子”鼓鼓“菜篮子”满满延津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国字号”认定非公企业为困难群众送温暖村民变“股东”家家领分红图片新闻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397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1-28

为了滩区群众更幸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接第一版)

“除了黄河滩区,靳堂乡全域都在原阳城区规划内,滩区群众到社区就算进城了。”靳堂乡乡长吉芬芬说。

“俺是开着拖拉机进城了?”毛楼村70岁的村民毛连堂惊奇地反问。

“带你看看俺家的拖拉机。”站在一旁的毛楼村党支部书记毛中民搭上了话。

穿梭在楼与楼之间,很快找到了毛中民的拖拉机。只见红色的拖拉机机头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后面还挂着拖车,静静地停放在雪地上,许久未动。

这是台1999年出厂的洛阳东方红拖拉机。毛中民在2002年以二手车的价格入手,整整陪他度过了20个春夏秋冬,人与车都磨出了感情。

“像个老黄牛,劲大皮实,现在都是种田的好帮手。”毛中民自豪地说,“俺的车还有别的用途,环境整治拉垃圾、帮困难群众拉麦和玉米。”

见记者对拖拉机机头上盖棉被产生了好奇,毛中民解释,冬天要把拖拉机水箱里的水放掉,然后盖上棉被,防水箱冻裂。

毛中民说,自己村的2000多亩地要集中流转给企业,发展高效农业。不仅是毛楼,靳堂乡黄河迁建的5个村16000亩耕地都要连片流转。

“咱听政府的,流转了更省心,还不少得钱,这拖拉机真没啥用了,有的没搬就卖了。”村民毛随安说,“俺信干部说的话。”

“守住这份信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肖泽锋说。

有了信任,就有了黄河迁建的“靳堂速度”:全乡5个村迁居群众选房12天结束;有了信任,就有了黄河迁建的“靳堂和谐”:实行多轮选房,确保每个家庭都能选上称心如意的楼房;有了信任,就有了黄河迁建的“靳堂服务”:选房一个流程全下来,入住难题一个电话全解决,让群众多说少跑,干部多跑多干。

迁建过程中,靳堂乡有一个特别机构:政策解读组。组长是乡党委副书记毛彦华,“意图很明确,就是把好事办好。”

“黄河迁建最大的利好是国家每人补偿30平方米的住房,但谁有补偿资格,成了村民关注的焦点。”毛彦华回忆说,“政策解读组就是解决每户每人的资格难题,对社会公开。”

毛彦华说,仅此一项整整忙活了3个多月,整理出资格难题25项,每项都关系着公平公正,得仔细研究解决。

正是这种一心为民的信念取得5个村6144名群众的信任,成了整个社区和谐与稳定的基石,成就了黄河迁建的“靳堂模式”。

融合发展

人口净流入8137人,10村成一家

1月25日下午4点,同德苑社区B区的游园内热闹非凡,靳堂乡毛庵村党支部书记李长领与陡门乡潘庄村党支部书记潘九斤、三教堂村党支部书记韦芳芳各自带着村民们在挂灯笼和彩灯,共迎新年。

两个乡三个村共亮一盏灯,这只有在靳堂乡迁建社区能见到。

靳堂乡负责迁建社区工作的常务副乡长李辉是个“80”后,热情、担当,能力强。

他说,靳堂乡迁建社区是全县5个迁建社区最大的,全县此轮迁建人口共25047人,靳堂乡迁建社区就容纳了14281人,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包括靳堂乡的曹庄、张庵、毛楼、南张庵、毛庵5个村6144口人,陡门乡的三教堂、潘庄、大南、范滩、仁村堤5个村8137人。靳堂乡把整个社区划分为从A到E共5个分区,其中B区为两乡三村的混居区。

这么多人,如何融合?怎样服务?确实让靳堂乡党委有点压力,关键是还有陡门乡的8000多名群众,虽说人家也派出精兵强将,但毕竟人在靳堂,如果服务不到位,两个乡的党委、政府的威信都会受损。

“一个乡突然增加8137人,别说在全县,就是省内也不多见,这是县委、县政府的信任,也是兄弟乡镇给我们的支持。”李辉说,“这让靳堂的人才振兴有了支撑。”

靳堂乡5村小融合,带动10村大融合。李辉提出自己的看法。

靳堂乡成立以李辉为书记的党总支,下辖5个村党支部,所有党员干部平时各管各村,统一活动合为一处。在A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办公室,毛楼村和南张庵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匾牌都从老村摘运到新社区,由于办公室相邻,两村的匾牌都排放在一起,也算上一景了。

南张庵村办公室里,党支部书记曹顺召正给村民发对联和村志。接过红红的对联、村志,58岁的村民曹新立很是感慨:“党员干部心细得很,群众心里咋想的他们就咋干,俺佩服。”

曹顺召说,群众难舍老家,想留下点念想,乡领导知道群众的想法后,就给每家在老屋前照一张全家福,每村编一本村志,每村拍一部纪录片,得到了群众的点赞。

“照片挂起来了,村志到家也收藏起来,将来还得给小孙子讲老村的故事呢!”曹新立说。

李辉接茬儿说:“靳堂乡正在积极谋划黄河迁建展览馆,到时群众的乡愁就有个集中安放的地方。”

靳堂乡专门成立了后勤保障组,每个分区的大门口都摆着公示牌,清楚地写着水电、维修等人员的联系方式,只要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大到房屋的修缮、水电的维修,小到教老人使用燃气和开电梯,一项项服务直抵人心。

张双双,陡门乡派驻靳堂乡同德苑迁建社区的两名包村干部之一,同样是“80”后的她,直言快语,利落爽快。

“到这儿,靳堂乡党委、政府就是我们最坚固的依靠。”张双双说。

靳堂乡看到三产巨大的需求空间,在社区的中心街道计划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140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预计年收入300万元,全部用于社区的发展。

“我们有信心把大家融在一起,带领群众齐奔富路。”李辉说。

就近就业

社区周边项目建设忙,家门口挑工作

王安乐,59岁,靳堂乡曹庄村村民,住在D区21号楼,就在对面A区的门岗上当保安。

“一个月1500元的工资,比在家闲着强多了。”王安乐很知足,“像俺这个年纪的人,要是在滩区只能守着几亩地过活,打工也没人要。”

王安乐家里有4亩多地,除了机收机种、化肥、种子等,一年净收入也就4000多元,儿子在郑州工作,让他操心的是儿子的婚事。

“现在有底气了,房子是120平方米的楼房,儿媳妇进家也不怕。土地一流转,咱就专心上班挣钱。”王安乐说。

毛楼村70岁的毛彦卿因为身体棒也成保洁人员,见到记者时,他正忙着清理社区路面上的残雪:“没想到我这个年纪,还能拿上工资。”

“光物业这一块,就安排了将近60名群众上岗。”物业经理李士淼说,“将来三产起来后,会有更多的人上岗。”

年纪大的群众被物业及社区的服务业所吸纳,而年轻人就业,靳堂乡早就按原阳县的规划实施了。

“我们这儿是中国制造2025新乡市示范区,将来绿色生态、高端物流、高新科技项目将陆续落户靳堂,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肖泽锋说,“下一步,我们将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坚持项目化运作,台账式管理,责任制推进,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更好地为迁建群众的就业提供服务。”

医邦卫材是一个生产医用口罩的企业,年生产量达5000万只。负责人崔法如说:“厂区离社区只有200多米,人口的聚集给企业发展带来希望。”

为吸引更多的人进企业,崔法如把西大门改成了东大门,东大门正对着出社区的道路,方便工人的出行。他还对社区的工人承诺,只要在这儿工作三个月,就会额外发1000元的奖金。

今年30多岁的李瑞红是靳堂乡张庵村人,她说,以前在家照看家务和种田,到社区后看到招工就来了,一个月拿4000多元不成问题。

“90”后的夏玉西更看重的是企业的发展后劲,按医邦卫材的规划,她们这一批年轻人将很快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自己将真正离开黄土地,成为产业工人。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靳堂乡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确保黄河迁建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