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对一名多发性骨髓瘤高危组患者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手术。这是该院扛住洪水、疫情等灾难冲击后完成的一场重大手术,标志着该院血液系统疾病诊治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一年前,该患者来到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求诊。经过骨髓检查、抽血化验和尿液检查等,显示患者全身骨头有多处被破坏,肾脏功能也已受损,此外还有贫血症状,最终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为了患者能有更长的生存期,血液科医生决定为其进行干细胞移植。通过多个疗程的诱导和巩固治疗,患者已具备承受手术的基础。
原定于去年9月采集干细胞,结果却在化验中发现患者仍然贫血,医生只好重新评估病情,最后决定于当年7月下旬提前采集。不料,7月20日,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吞没了整个郑州,医院停水、断电、机器无法运转,干细胞采集和冻存遇到严重阻碍。血液科全体同仁紧急行动,找电源、寻设备,在克服多重困难后,成功地完成了干细胞采集和冻存。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接下来的移植手术,血液科医护团队又分别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天津血研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等进修学习,充分掌握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但病例是无法复制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移植失败,血液科医护团队经过全科讨论,制订了周密的治疗方案。
去年12月,疫情再次袭击中原腹地,各项医疗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血液科上下齐心,想方设法保患者平安,最终,经过巩固治疗后,病人在移植仓护士引领下进入仓内。
今年1月5日,终于迎来了造血干细胞回输日,复苏后的造血干细胞重新回输到主人体内,输注过程中患者心率曾一度减慢至40次/分,紧张情绪在每个人的心里弥散,庆幸的是这种状态持续不久后又恢复正常。11天后,干细胞成功地与患者匹配融合,白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也明显回升,造血功能得以重建。1月17日,病人顺利出仓,转入普通病房继续观察和治疗。
(本报记者郭培远通讯员沈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