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南方上班,还是一个小领导,后来认识到制作古琴是一件有意义的独门且有文化的事,便从外地回到兰考。
徐冰说,最开始他也是什么都不懂,但是喜欢古琴发出的声音,就找老师学;现在他做的琴每张销售价几万块钱起步。
万亩泡桐将徐场村包围着,风吹过,发出呼啦啦的声音,显得粗糙、本色;而在郭爱玲家的客厅,优雅的乐声不时传来。
村民郭爱玲家的客厅就是展厅,几条鱼在展厅的鱼缸里游来游去。她坐在自家制作的古筝前,不太好意思弹奏,她爱人徐平卫站在一旁鼓励:“别不好意思,给大家弹一下。”
她害羞地笑了笑。
只见她左手右手同时“开弓”,手指在琴弦上游走,一曲《沧海一声笑》直截了当,潇洒肆意。
“这台古筝是我们家最贵的,得两三万元。它是用干透了的整块桐木掏空掏出来的,从准备到完成,得两三年;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价位的古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徐平卫说。
徐场村家家户户有乐器招牌。
郭爱玲家门口的招牌上写的是“真秦乐器”。在她家小院里,地上摆满了即将发货的乐器:“这台发往南充,这台发往广东,每天最少发个三五台,一年有3000台左右。”
要是说弹上一曲,徐老大的小儿子徐亚冲肯定没有那么害羞,但有些事情,别人一提,让他也“上头”和脸红:一是学历,二是爱情。
他15岁初中毕业后,便开始辗转扬州、开封、北上广等地学习制琴和演奏,甚至去过武当山找高人学习。
看着桌子上的古琴,他说起自己的初中学历,脸不自觉地红了。
在他家客厅的桌子上,有两本书,都与古琴有关。桌子旁边还摆着一份“振兴中国传统工艺清华大学创新工作坊”的结业证书。
他说:“学历虽然低,但最重要的是学习;我不后悔,因为学习古琴,我收获了太多太多。”
徐亚冲的爱人也是被这乡村音乐引来的。
原来徐场村村民基本上只会做琴,不会弹。古琴厂家便邀请外面的人来做古琴音色鉴赏,在西安工作的卫晨欣就是其中之一。在路过徐亚冲家时,她看到院子干净好看,便进去拍照。
“我以为是来选琴的,就弹起来了。她一下被惊到了,以为我们没人会呢。后来我们加上微信聊了起来,慢慢就认识了。她从小在西安音乐学院学古琴,我们相爱后,她把西安的工作室转给朋友,来了兰考。”徐亚冲说。
沿着徐场村的路口往里走几步路,就看到一栋五层楼的房子,比周围人家的屋子高了可不止一头,格外显眼。一楼是个大展厅,宽敞明亮。楼里面安装的有电梯,在这既能吃饭又能住宿。这就是左尚伟的家。
左尚伟说:“当时房子翻新,没打算盖那么高。但是一想,游人肯定越来越多,以前他们只能到县里住,现在多投入点,把我们这儿变成一个可以住宿吃饭的地方,还能赚钱。”
翻新盖楼只是一个小投入,是不用放在心上的事;左尚伟真正凭借胆大心细把事做成的是自己的网络销售。
对于被大家称为“网络销售大王”,左尚伟仿佛早已习惯。他现在注册了九乐和九韵两个商标,有一个12人的商务团队,通过淘宝卖民族乐器,年销售额上千万元。
“我们村、我们的产品都非常出名,我们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我们和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省教育厅共同举办‘高雅音乐进校园’,走进河南各所大学,用的乐器都是我们家的产品。”左尚伟说。
来村里的名人数不胜数。
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望教授,是我们国家古筝专业第一个博士生导师,明星黄晓明、十二女子乐坊等,都慕名来兰考挑选乐器。
左尚伟的儿子不到十岁,坐在一台古筝面前,弹起了《茉莉花》和《刀剑如梦》,优美的音乐就在村庄里飘啊飘!
“我们第一代父辈,60岁上下,去给别人打工;我算是第二代,懂点营销、制作;我儿子就是第三代人,我们要把第三代培养成全面的音乐人才。”左尚伟说。
在问到小朋友未来想做什么时,他自信地回答:成为一个音乐家。
左尚伟的产品主要还是在徐场村加工,而代胜民则更大胆地向外迈了一步。
2005年,代士永病危前,将家里产业交给了大儿子代胜民。继承父亲遗愿,代胜民不断在市场和技艺上取得突破,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2012年,兰考县成立工业区,代胜民将大部分厂区搬到县里:“交通便利了,厂房标准了,眼界也更开阔了。”
在代胜民的操持下,中州民族乐器厂从年产值1000多万元,发展至今达4000多万元,产品不仅成为业界名牌,也成了兰考脱贫攻坚的依靠。
乡村音乐已经通过新媒体开始向外渗透。
徐冰开了一个“徐冰古琴,弦弹古今”的快手号,每天夜里九点开始直播:“我主要是在快手上普及古琴文化,进行古琴教学和卖货,现在粉丝近3万人。”
因为乐器,徐场村已无闲人。
随便推门走进一家,都能看到几个正在忙碌的人。有在做琴体的,有制作琴包琴凳的,有进行工艺检查的,有给琴体刻字的,有给古琴做装饰的,围绕民族乐器,徐场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宋都琴坊,老板徐双平正在打磨琴身,给琴身做一些细节。2001年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他选择回村做琴,已经干了十多年。
在徐双平旁边,站着一个邻村的村民,他是来这做工的。“我在这一个月能拿个一万多元,离家近,还能顾家。”他说。
在木梓韵琴坊,一个员工正在做古筝用来搭琴弦的s弯。他把做好的s弯往共鸣箱上一放,严丝合缝,密不透风,这是二百多道工序中的一步。老板说,这名员工是邻村的,来三年了,一个月挣八九千元吧。
徐场村有162户,680多人,基本不外出打工,都在家门口工作,有90多户村民做民族乐器,带动了600多名周边村民在徐场村做活。
“我们有20多个品种,30多个系列,加工销售一体,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和海外2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依托乐器制作,我们村从原来最贫困的一个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徐永顺说。
在徐场村人看来,世界已经很小。
徐亚冲说:“有一个外国朋友看到我们的古琴,先找了一个香港的朋友,香港的朋友找了广东的朋友,广东的朋友找到河南的朋友,然后找到了徐场村。”
现在徐场村各企业的30多个系列乐器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兰考,给我们徐场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后来我们一点点解决问题,修路、整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让徐场村变得越来越好。”堌阳镇副镇长赵振朝说。
徐场村确实美丽。
抬眼望去,所有的建筑都带有一丝古朴的气息,青砖白墙,古香古色,这就是中国的乡村凝固的音乐!
每年四月,桐花开放,徐场村举办桐花节,来自上海民族乐团、女子十二乐坊等全国知名的音乐人都会齐聚徐场,共同献技。这是中国乡村流动的音乐!
桐花弥漫着清香,音乐声交织美景,再汇集村民的笑声与笑脸,妙不可言。
听,音乐已经响起,不知道焦裕禄的在天之灵听到没有,这就是中国兰考特有的乡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