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丙宇通讯员姚向英
“70后不想种、80后不会种、90后不谈种。”这不但是辉县市农村地区新时期的困惑,也是河南“三农”工作亟须解答的时代问卷。
辉县市耕地面积95.87万亩,每年生产粮食12亿斤,人口91万人,人均仅有1.05亩耕地,在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中,既要解决集体与农民增收,又要解决种粮的双重压力,辉县怎么办?
2月14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农民股份权能的实现形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能力。
辉县市先行先试,把峪河镇作为试点,率先在峪河镇全域推进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峪河镇8.5万亩耕地,符合流转条件的6.5万亩,短短一年内39520亩被流转,流转率达60%以上,实现了农户、集体、种粮大户“三增收三满意”,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是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辉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表示。
春到太行,改革正劲。
全域流转
“盘地头书记。”峪河镇党委书记侯志军因土地流转,天天拉着村干部到地里转,干部群众就背着他叫开了。
2月11日,记者见到侯志军,看着他的泥鞋、泥裤腿,叫他“盘地头书记”实至名归。
“峪河是个农业乡镇,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我们的土地。”侯志军直来直去,“农民收入不低,但增收后劲活力不足,村集体更为严峻,个别村常年入不敷出。”
侯志军在辉县市委、市政府安排下,带领峪河镇村两级干部走出去学、回到岗位上悟、进了家门想,硬是在土地流转中找到“适合自己脚的鞋”。
“这鞋太合脚了。”张家庄村第一书记王颜辉脸上带着笑说。王颜辉是镇里派到村里的女干部,说话干脆,办事利落。
张家庄村共有900口人,耕地830多亩,人均不足1亩地,是峪河镇人均耕地最少的村。
“人均地不多但人均地块多。”张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秦克纪说。
秦克纪苦笑着告诉记者,都想分好地,越分越匀,他家3.5亩地就有8块,最小的0.24亩,最大不足1亩。
“机收一亩小麦40元,到俺村60元;秋季机收机种一亩地190元封顶,俺村得250元,就这人家还不愿来。”村会计周玉梅算了一笔账。
“地块太小,承包费给点就要点,不给就算送人情了。”秦克纪说,“耕地撂荒群众背后戳你的脊梁骨。”
秦克纪的苦恼让镇里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给化解了。
按照峪河镇土地流转的顶层设计,各村引导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再由村集体统一对外发包,避免了农民自发流转中的不规范行为,保障了群众和种粮大户的利益。同时依照相关规定,村集体按每亩50元向承包者收取管理费,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和公共服务提升。
张家庄村成了辉县市土地流转“峪河模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21年8月,张家庄村耕地通过协议的形式向村集体集中,第一次就公开流转了603亩,每亩以900元的价格承包给了种粮大户,其中850元为承包费,50元为管理费。
603亩耕地流转后田成片、地成方,田埂、林边地等“小微地”平整后大幅增加了土地的面积,统一丈量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28亩,达到了631亩。因为这28亩地为村集体的土地,承包费25200元直接成了村集体收入,再加上603亩30150元的管理费,村集体收入增加了55350元。
村民王新燕也吃了定心丸:5亩地的收入4200多元直接打到了存折上,“以前一亩最多问人家要400元。”
“这改变了村集体30年无收入的历史,有了钱,路灯又亮了,年关给村民每人发了10袋食用盐,还了2006年欠下的3000多元旧账。”王颜辉说,
“第一次发福利,虽说盐吃在嘴里是咸的,可心里是甜的。”王新燕说。
一个村说好不算好,全镇33个村说好才算好。
穆家营村是峪河镇耕地面积最多的村,全村3000多口人共有1万亩耕地,耕地最多的一家就有40多亩。
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全提起土地流转就是爽朗的笑:“已流转6500亩,今年再流转1000亩。”
冯兆勇,村里的种粮大户,他流转了300多亩土地,以前是与一家一户协商,流转的土地不稳定,有的是想流转给别人,有的要涨价,有的想自种,很是苦恼。
现在直接对着村集体签合同,土地的位置和面积固定了下来,就是多缴管理费也划算。
穆家英,村里的又一个种粮大户。他说,地头的地埋管断了,村干部主动买来50米的管道,组织人力把管道埋放到位,“服务更好了,值!”
王元全说,现在已收管理费30多万元,如全部流转,村集体会“长”出土地600亩左右,按一亩流转费800元算,这又是40多万元,再加上生产路种植景观绿化树每年约5万元的收益,村集体年收入80多万元不成问题。
“镇里做过调研,流转费原先的是每亩500元~600元,现在是每亩800元~1200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直接实现土地保值增值,比村民自家种更划算。”侯志军解释说。
在“峪河模式”的推动下,一年来全镇33个村共流转土地39520亩,涉及农户5125户,其中12个村流转率达90%以上,另10个村流转率达60%以上,预计2022年全镇土地流转率达80%,2023年可达90%以上。
(下转第二版)
评论
搭好台子唱大戏
□王民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需要依照总体战略规划分阶段稳妥推进。我们认为,现阶段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为唱大戏搭好稳固的“台子”。
辉县市峪河镇探索的土地流转模式,突出表现出三个方面的可借鉴性。
一是安住了“魂”。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魂”,所有权权属的整合,把农村制度最大可能优化,把土地收益最大可能放大,流转者满意,承包人放心,经营规模扩大,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二是扎牢了“根”。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承包者,从承包规模效应中,得到了倍增的经营权权属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放活经营权的实现方式中增加了收入,承包者依托稳定的承包制度提质增效降成本,三方互动形成了相得益彰的良性运行态势。
三是稳住了“神”。稳定的承包制发展前景有好的预期,既给农户以放心流转的“定心丸”,又给承包者放手经营的“安心丹”,还给流转出土地、走出了农村、进入城镇务工的农民以“宽心散”,可谓一纲举而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