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水产养殖蓄势待发水产大咖齐聚民权 共话产业绿色发展抢抓农时保丰产确保苗情持续向好“科技壮苗”高招送田间红薯产业如何红起来?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19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3-08

红薯产业如何红起来?

--首席技术专家王自力谈洛阳红薯产业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自力,研究员,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杂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洛阳农林科学院甘薯谷子研究所所长,洛阳市甘薯遗传育种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主持选育国家鉴定甘薯新品种2个,河南省鉴定新品种4个,参加选育出甘薯新品种10个。

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三等奖7项;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著作5部。

董豪杰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从“救命粮”“果腹餐”,到美味与保健的健康食品,华丽转身后的红薯,已经成为市场和消费者的新宠儿。

沿着产业链,追溯至生产端,不难发现,传统的红薯种植,正衍生出一个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依托地理优势、凭借科技助力,豫西腹地的洛阳市,迎来了传统种植到现代产业的蝶变。传统变朝阳,红薯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记者邀请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洛阳农林科学院甘薯谷子所所长王自力研究员,共同探讨洛阳红薯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主持人:既是山区,又是“十年九旱”,洛阳何以成为传统的红薯优势产区?

王自力:洛阳红薯种植面积的最高峰,达230万亩左右,现在的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占秋粮面积的15%。红薯是洛阳市第三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在各县区均有种植。

红薯成为洛阳的传统种植作物,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洛阳市地处豫西腹地,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沟壑交错,其中山区占45.51%,丘陵占40.7%,川区占13.8%。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适中,年均降雨6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8、9月,时空分布不均匀,十年九旱。

红薯,本身就是耐旱耐瘠的作物,能够适应洛阳的地理、生态环境,而这样的自然条件,也孕育出了洛阳的红薯产业。

主持人:从传统作物,到优势产业,洛阳红薯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王自力:就产业而言,洛阳红薯种植区域、种植面积均相对稳定,产业有较为稳定的基础。

多年来,洛阳红薯良种科研成果积淀厚实,包括洛阳农林科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在新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技术、甘薯脱毒快繁、收获、贮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大提高了红薯产业的科技水平。在品种方面,仅洛薯系列品种,就包含了淀粉型、兼用型、食用型等多个优质品种,“豫薯8号”曾是河南省及洛阳市第一大种植品种。“洛薯13号”新品种是“汝阳红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当家品种,被誉为“四好红薯”:好看、好吃、好贮藏、好销售。

洛阳红薯产业发展的技术平台也比较完备,河南省甘薯杂粮共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该院同时是河南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单位,主导全省红薯产业新技术推广工作。与此同时,依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设置在河南省的“一岗三站”技术团队(病虫草害防控岗位,商丘综合试验站、郑州综合试验站、漯河综合试验站)以及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成立的红薯产业研究院团队、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团队、市县乡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等共同构筑的红薯产业发展技术平台。

主持人:经过多年发展,洛阳红薯产业目前现状如何?瞄准未来,哪些短板亟待解决?

王自立:目前洛阳红薯种植区主要栽培品种包括兼用型品种洛薯13、商薯19、济薯25、豫薯8号、胜利100号等,食用型品种普薯32、烟薯25、北京553等。亩均产量2000公斤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期提升空间广阔,可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势选项。

近年来,随着一批龙头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带动成效日益显著,集红薯育苗、种植、贮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正在打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红薯产业的发展质量。随着文化的引入,红薯产业也迎来了新发展,农旅融合势头正旺。

产业不断向上的过程中,无论是原有的瓶颈还是新出现的问题,都制约着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包括种植水平、加工薄弱、品牌不响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主持人:种植是产业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夯实这个基础?

王自力:说一千道一万,种植是关键,产品最重要。目前,对于红薯种植,最大的问题就是健康种薯种苗。

品种的差异、栽培技术的不同,决定了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而种薯种苗的健康质量是决定产量质量的关键。甘薯SPVD病毒病等是洛阳乃至全省红薯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威胁。

由于脱毒红薯的检测效率和繁育效率成本高,加之薯农认知浅显,脱毒红薯种苗市场尚不受宠,且有假冒伪劣脱毒薯苗扰乱市场,导致脱毒红薯推广应用接受面不广。

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强健康种薯种苗繁育推广能力。政府、科研、企业等部门应加大投入,加强合作,尽快落实“一棵苗一亩田”脱毒育种生产和技术平台(基地)建设(即第一年由一棵脱毒试管苗扩繁增殖,保证第二年一亩地的用苗量),以此保证脱毒苗推广效率,实现更大范围的提质增产效果。

在种植上,还要选择适合的品种,既要适应市场,又要符合当地实际。当下,洛阳仅有“洛薯13号”“商薯19号”本省当家品种和普薯32(西瓜红)、烟薯25等外省引进优良品种,适地专用品种单调是制约洛阳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既要解决品种单一问题,还要采取品种适地优育。对食用型品种需要从丰富品种、提升品质互动发力,对淀粉型品种需要尽快扶优选育高产适地品种。要重视红薯品种的多样化、专用化和标准化,有针对性地推广种植高淀粉、高糖分、高维生素、高胡萝卜素、品色丰富的功能型红薯。

红薯老产区的常年连作不倒茬,造成了甘薯茎线虫病、根腐病等病害严重,红薯产量、质量、价格受损不小,其根本原因是科技化程度不足。因此必须下大功夫把科技投入放在首位,要建立绿色优质新品种选育、脱毒健康种薯繁育应用等健康种薯种苗繁殖体系,保证良种基础;推广更替轮作、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综合精准防控、全程机械化等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构建红薯生产技术体系,使良种、良法、良艺相配套。

主持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和市场的力量,洛阳红薯怎样从卖农产品走向销售加工产品,进一步提质增效?

王自力:延伸产业链,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法宝,而产业链的延伸,企业是关键。

多年来,洛阳红薯加工产品主要以低附加值的粗淀粉、粉条等初级产品为主,其他深加工产品开发较少。而且建成生产的加工企业存在着规模小、加工设备和工艺落后等难题,难以发挥对红薯产业发展的驱动能力。

需要在优势产业区,有序同步推进“基地升级、科技跟进、招商立地、龙头引领”的红薯深加工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赋能产业大发展。创建深加工龙头企业,克服产业链差距,带动红薯产业稳步发展。

面向消费市场,洛阳红薯应大力创品牌树名牌,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创建认证,优化品质功能,促进品牌形象提升。开展品种品质分类分级标准化销售,构建特色品牌体系,扩展食用型红薯市场消费群体。依托“互联网+”,以“点对点”精准对接的方式,向国内一线电商和社区平台推介洛阳市特色农产品。以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市场瓶颈,扩展价值链市场链。

主持人:在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薯农如何搭上便车,让腰包鼓起来?

王自立:薯农是种植的主体,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种好红薯,产出好产品,是薯农增收的核心。要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不断更新技术,提高种植水平,让产出更多更优质。

在节本增效上,农机具是关键。洛阳红薯大部分种植在山地丘陵区,红薯种植过程中,剪苗、移栽、收获、减损等方面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短缺、效率低、成本偏高的问题日益突出。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加强丘陵山地农机具研发,要重视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机具研发,依托洛阳的机械制造优势,尤其要加大对用工较多的移栽等环节作业机具的研发应用力度,以此“减本降劳”,提升红薯种植的总体经济效益。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