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任爱熙宋朝仵树大
河南至少有十几个村叫“南街村”,而真正驰名中外的“南街村”当数临颍县南街村。尽管这个村距离北京有千里之遥,但他们生产的方便面是“北京”牌。
方便面里有个调料包,调料生产在南街村也演变成了一个产业: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调味品分公司。
3月2日,调味品分公司院子里香气氤氲。
南街村的调味料有7大类100多个品种,2021年总产量3.1万吨,年产值7亿元,其中固态粉状调味料在国内排行前三。
调味品分公司技术科科长陈志锋说:“每年我们使用本地辣椒的总量是4000吨,辣椒在我们这里转化成了终端产品。”
2021年,郾城区生猪出栏84.2万头,牛羊出栏2.1万头,家禽出栏480万只,禽蛋产量5.6万吨。
郾城区分管农业农村的副区长杨非飞说:“这些出栏的畜牧产品,大多去了漯河双汇这样的食品加工企业,真正离开漯河的时候,就变成了能直接进厨房的原材料、上餐桌的制成品。”
郾城区商桥镇、新店镇、龙城镇、裴城镇四镇接合部有连片的16.2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店镇农民赵红江叔侄俩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其中的1000亩。
3月5日,赵红江正在麦田里喷洒生物制剂。他说:“16.2万亩高标准农田有62%流转给了种粮大户,20%的面积流转给了100亩以下的种粮户,其余的分散在小农户手中。”
赵红江说:“上头说是粮食安全,其实最知道粮食救命、吃饭重要的是我们这些挨过饿的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况且种粮还能挣钱,不种粮更没道理了。”
2月25日,漯河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漯河市委副书记、市长秦保强在会上强调: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84万亩以上,粮食面积稳定在410万亩以上,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既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稳产,也要围绕头部企业育龙头、建基地、创园区,打造“优专特”乡村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在漯河,双汇是肉品全产业链链主,南街村堪称面品产业链链主,加上众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铸就了在全国推广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经验。
真正技高一筹的,是漯河市把前瞻布局与干在当下紧密结合。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的头头脑脑们最近很忙。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董事长詹耀轩说,学院正在报送专科升本科的材料,如果专升本成功,全国就有了第一家带“食品”二字的本科高校;漯河也将结束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创办20多年来,为河南及周边省市培养了5万多名食品专业人才,学院有控股、参股的食品企业11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孵化食品企业,加上这里的全省唯一的食品行业中试基地,詹耀轩敢放大话:“在食品行业这一块儿,我们就是要做到让别人脱了鞋也撵不上!”
36岁的崔胜文是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科技处副处长,他说:“学院培养的食品专业人才超过半数留在漯河就业,有90%留在河南。”
学院的毕业生首先是会干,其次是知道生产原理,再次就是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食品行业的专业人才还是很值钱的,我们的学生入职前三年年薪基本都在10万元以上;三年后,年薪20万元就很正常了。”詹耀轩说。
还有一个更大的利好。
2022年,河南谋划建设龙门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现代免疫实验室、食品实验室等新一批省实验室,其中食品实验室就建在漯河,选址在漯河食品职业学院隔壁。
漯河市委书记刘尚进说:“漯河通过‘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将农业嵌入食品全产业链,通过提高农业对食品工业的适配性,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省食品实验室建设,漯河食品产业创新必将大幅加快,提质增效、做大做强指日可待,也必将为农业发展深度赋能。”
漯河现代农业的答案是:稳粮、增收,建链、强链,既能稳住粮食生产,又能推动农民增收,还能做强产业链条。
郾城区有一条12公里长的幸福渠,3月7日,幸福渠两岸的桃花已经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