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峰
“一日一程一风尘,一山一沟一印痕”。
今天是3月8日,是我驻村报到满两年的日子。两年来,车子跑了7万多公里,车轮上的岁月,记载着驻村两年的每一个白天和黑夜。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一千零一夜,也见证着730个日日夜夜的更迭变换。
南到江苏南通常熟庙湾村人务工集聚地、北到内蒙古乌兰察布牧场、东到山东利津盐窝镇前邢村育肥羊场、西到嵩县栾川山沟,从香菇、羊肚菌、太空桑种植学习,到柴鸡、乌鸡养殖,土家肥处理、烘干设备等产业项目考察,每一段旅程,都有数不尽的峥嵘与艰辛。
其实,这都是我们省直外派驻村第一书记的常态。我们这一批245名省派驻村第一书记中,最艰难的是包括我们村在内、全省第一批20个集体经济空白、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切仿佛还在昨天。
我依稀记得,前年今天报到时的场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送行领导返程时说的那句话,一直是我记忆最深处的泪点--“云峰,跟我们的车回去吧,明天开车再把你的私人物品带过来!”
那一刻,我忍不住泪眼蒙眬。明天开始,我将告别省城的车水马龙,在这个比我老家新蔡县还要落后的偏远山村,工作生活两三年。
那一天,送行领导的关心呵护慰问、乡亲们充满好奇与期待的目光,历历在目;那一天,村部广场的泥泞与空旷、附近居民区旱厕的污水遍地,记忆尤深;那一天,庙湾村还是全市闻名的“信访村”,一个村的信访量占全镇27个村的40%!
那一天的庙湾村,村里还没有路灯、没有自来水、没有卫生室、没有文化广场、没有健身器材、没有文化舞台、没有产业、没有生产道路硬化……总之一句话,是一连串的没有!5个村干部上任不到两年,为推进村里的工作,人均累计垫资1万多元!
然而,两年过去了,庙湾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信访村”摘帽了,不公平的事没有了,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有针对性了,邻里纠纷村里的调解成效变大了,包括土地资源管理、农田水利管理、负面清单制度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制度体系开始落地生根,一切都已经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乡村治理告别了“威权与口述”模式!
香菇项目、育肥羊项目成功落地,乌鸡养殖、太空桑种植项目正在推进,两年销售土特产累计15000多件,村集体销售收入110多万元;香菇项目、矿山入驻项目,累计为村集体带来可支配收入和物资支持60多万元,带动村里100多人在家门口短期务工就业,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不到半年就摘掉了!
两年时间,村里累计落地或推进40多个项目和民生工程,包括党建文化、科教文卫、民生产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累计落地资金1000万元,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已经完成了90%,“九无之村”变成了幸福村、干群关系和谐村!
还是这个村,还是这些乡亲和党员干部,最大的变化到底在哪里?
其实有三点:一是党员干部作风,从常为私到多为民;二是民心,由向背到凝心聚力;三是发展思路,从无到有。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做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做了表率,带动了全村“一切往前看”,弥合了分歧,确定了发展方向,带来了项目与产业,也带来了希望与信心。
昨晚的周一例行工作会上,布置了雨污水管网扫尾工程、育肥羊场项目、乌鸡养殖和太空桑种植项目等工作,干部们群情激昂,会议结束的时候已经临近12点了,早上6点又习惯性地醒了,新的一天开始了!两年来,每一个在村里的日子,日平均工作时间大都在16个小时,晚睡早起都是驻村的常态与标配。
“忍见镜前悲白发,来时青丝今如雪”!看到昨天晚上村干部转发的会议现场照片,首次染发三个月后的今天,两鬓的斑白再次显露出来,心底忍不住生发几丝悲凉!人生刚过半百,两年来艰苦的驻村日子,伴随岁月风霜洗礼,不知不觉间暮年华发早生,唯一的快乐,就是乡亲们的温馨关怀和笑脸,以及每一项工作顺利完成时的瞬间释怀。
累并快乐着,也许是一种自嘲,但却是常态。完成每一项工作的成就感,总是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因为觉得自己又做了一件惠及乡亲们的善事。只是青丝到白头、车子里程愈来愈多,每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上,都凝聚着此生难忘的驻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