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勇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这两句诗是元好问《四哀诗·李钦叔》的颔联,意思是说做官要将逃避职事视为一生的耻辱,在国家危难时要有视死如归的决心。
自古以来,为官“不避事”的观念得到了大力提倡,被认为是一个合格官员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北宋黄庭坚《送徐景道尉武宁二首》第一首说:“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徐景道即将赴任武宁,黄庭坚以“莫避事”相嘱,体现了一片劝勉之心。南宋大儒朱熹说:“当官勿避事,亦勿侵事。”在朱熹看来,为官之人不能逃避职事,当然也不能逾越权限而犯事。对于那些在任期间尽职尽责、积极作为的官员,人们往往赞誉有加。北宋张耒《刘承制墓志铭》就称赞开封人刘充“为人勤敏,当官不避事”。清代诗人柳树芳《书滑县令强公克捷殉难事》称赞强克捷“当官不避事,人颂包公明”。
前面所征引的文字,其语境不管是劝勉还是褒扬,所表达的思想明显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个人既然入仕当官,就必须勇于担当,不畏艰难,不逃避职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越来越富强、民族越来越兴盛、人民越来越幸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无数优秀的党员干部为人民无私奉献。百姓中流传着一条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深切体现出百姓对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的好官的期盼。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也会看得清清楚楚。为官从政者应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而不尽其责,当是最大耻辱。
1962年,正是豫东兰考遭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当时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最低水平。在这样困难的时刻,党派焦裕禄同志到兰考去开展工作,并告诉他:“你到兰考有三个最:第一,最苦;第二,最穷;第三,最难。”其实,这个时候焦裕禄同志已患有慢性肝病,他本可以此为由不去兰考。但他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领导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到兰考后,他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战风沙、治盐碱,除内涝。他说:“党把36万兰考人民交给我们,我们没能带领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拼上老命也要大干一场,他强忍病痛,坚持工作,把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意气,是百姓爱戴的“父母官”。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党校同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在谈第三方面“心中有责”时,习总书记首先就引用了“为官避事平生耻”这句话。
主动担当作为、带头履职尽责是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不断增强担当意识、强化担当精神、提升担当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争当先锋、敢拼善战,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守得住阵地。敢于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破解难题,在火热的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经受考验,在大风大浪中练出大智大勇,在奋斗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无愧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梦想。
涉险滩、过激流,任凭舟自横,只会随波逐流,遭遇更大危险;唯有拿出“中流击水”的劲头,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才能抵达光辉的彼岸。“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如果遇事不算大账算小账,不求有功求无过;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后退;不求激流勇进,要的是四平八稳。要做“太平官”者当慎思之,千万别辜负了时代。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ZT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