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文明过清明清明节之民俗清明节之美食绿色清明节更时尚缅怀与感恩同在信息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3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4-01

清明节之民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而放风筝、插柳枝都含有美好寓意,这些民俗给清明添了一抹亮色。

扫墓祭祖

对先人的尊重和缅怀

清明节祭祖,酒是必不可少的。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纸钱等供品到墓地,将供品摆在先人墓前。受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或压在坟头。壮年为坟墓培新土,再折几枝柳枝插在坟头,然后叩头祭拜,并将杯中酒洒地以敬先人。中午吃饭,饭桌上为先人留上座,在上座前面摆好酒菜,寓意让先人先饮酒进食,表达对先人的尊重和缅怀。 (尚庆海)

踏青

扫墓之余游乐山野乡间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青青,桃红柳绿,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正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清明节踏青的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踏青,最好去田野、去乡村。漫步于乡间小径,一树树桐花故人般来迎你;或奔跑于山林旷野,看树木翠绿繁茂,蓝天明净如洗;或行于堤岸,看流水潺潺,鱼儿在水波里翻浪;或融入无边的春色,天清似水,地明如镜,春意盎然,气象万千……如此美景,怎能错过! (乔兆军)

放风筝

剪线放走晦气和灾病

我国风筝的历史有2000多年。自唐代开始风筝就成了孩童们的玩具,而且风筝上方就有了风筝弦,多为丝条做成,升空风吹即发出悦耳的声音,特别好听。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漆匠出身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一个表现江北的汴梁,现在河南开封的风情;一个表现江南富庶之地江苏苏州的风情,一南一北,隔山隔水,地域不同,但是,孩子们的乐趣是相同的,清明节都爱放风筝。《清嘉录》(卷三)记载:“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鹞”,苏州话,是“风筝”的意思。“鹞”与“妖”同音,风筝升空后,剪断风筝线,民间有驱邪保安康的意思,所以在苏州谓之“断鹞”。《红楼梦》里的温柔乡就是苏州,林黛玉不忍剪断、放飞制作精美的风筝,李纨慌忙过来劝黛玉:“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 (张新文)

插柳枝

借助旺盛生命力辟邪

清明节前后,万物复苏,植物抽芽,花蕊绽放,古人在清明时节有折柳枝扦插的民俗。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在清明节祭祀时折柳枝戴在头上,来驱除毒虫。至宋代时,折柳插柳的风俗更为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枝,来达到辟邪的目的。

记得小时候,每至清明节的早晨,村中孩童,即三五成群,爬到柳树上,折柳枝。

折柳枝首先一定要挑选出一条最长的柳枝,柳枝的尖端,系一根长线,长线上再拴上几朵“老公花”,然后,将这条柳枝插到房屋的顶梁上,长线下垂,“老公花”恰好对准堂屋的灶头。一边插柳,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老

公花,吊屋朳,蝎子蚰蜒不到家。”那意思很明确,插柳就是为了防止蝎子、蚰蜒等毒虫进家门。

其余的柳枝,则分别插到家中各处:门楣处、窗沿边,甚至庭院中的粮囤帽檐上,也要插上几根柳枝。

这一个清明的早晨,真正是无处不柳枝,满村

溢柳色,逸柳情;柳色俏,整个村庄也因这柳色,而无处不俏,无人不俏。(杨珂珂)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