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樊翠花庞磊
“第一时间协调厂房,新建车间和订单生产两不误;与牧原配套生产智能化饲喂、环控产品50余种;金融供应链及时破解了资金周转难题;帮助外来技术骨干子女就地入学,消除了后顾之忧。”4月20日,内乡籍在外成功人士庞红玉回家乡办企业,谈及享受到的待遇,激情满怀,“三年内将与牧原配套生产产品价值3亿~5亿元,税收突破1000万元。”
一个地区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头部”集群的关键磁场,也是决定区域发展最核心、最长期的变量。内乡牧原“头部带动型”县域经济“成高原”发展模式正是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下,催生出一批高水平“牧原系”上下游企业落地开花。
顶格推进激动力
近年来,内乡县围绕打造“六最”一流营商环境,密集打出“组合拳”,力破限制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全县上下亲企爱商氛围愈加浓厚,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营商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该县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顶格推进,成立以县委书记为主任的县委优化营商环境委员会,坚持党政同责、思想树责、行动履责,树立“以项目论英雄、以招商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健全完善县处级领导分包推进机制,严格对照营商环境评价体系26项指标,全面构建顶格领导、专班推进、合力攻坚,落实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权责对等、协同高效机制,打破画地为牢、条块分割,打通产业、行业、部门之间的分隔,“点对点”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坚持县乡村三级干部联动,实施“一线工作法”,常态化企业现场办公,打造“低成本”内乡。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绩效评价办法和营商环境评价奖惩实施细则,把“由下而上”逐级协调向上推进的工作流程,变成“由上而下”的顶格协调推进机制,使各级保持肩上有责、手中有策,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动优化营商环境格局。
金融赋能迸活力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一家新市场主体,就是一张营商环境“信任票”。
该县搭建由政府、牧原集团、金融部门组成的生猪产业链数字化金融平台,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投资兴业的“超强磁场”,招引上下游企业3000余家,形成了在地化全产业链集群的产业生态,实现了政企双赢,共享创新红利,使内乡成为企业家成长的沃土。去年新增市场主体3052家,全县市场主体总数达11702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累计达10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1家,超10亿元企业6家,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位居全市第一方阵,实现了“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内乡是南阳市金融机构最多的县。该县结合企业需求“下单点菜”,打通银企信贷“堵点”,连通银企资金“断点”,设立8000万元企业信贷周转资金池,实现银企无缝衔接、资金闭环运转,创新信贷产品,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发展“输血供氧”,精准“滴灌”缓解融资难题,聚力打造“智慧内乡+普惠金融”,激发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动力和活力。设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金、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产业投资基金投放1.15亿元;累计为300多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发放贷款55亿元,为135家企业166次提供应急周转资金支持114.06亿元,为企业节约资金成本约2亿元。
优化服务聚合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点多面广,必须齐抓共管。该县拆除服务企业的“围墙”,坚持项目谋划、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服务“四位一体”推进,放管服、商事制度、一网通办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
如今,优良的营商环境已成为助力内乡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区域发展的“软实力”“硬要素”和“加速器”。目前,该县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9.88%,推行“365”服务不打烊专区、周末高频事项服务、领导窗口坐班等措施,“跨省通办”事项达111项,20项事项实现“秒批”;企业开办实行线上并联办理、线下“一窗受理”;明确55名评议员为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完善社会监督体系;持续推进“非接触式”办税,实现涉税业务全程网上办达到96%;27个成员单位“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监管工作抽查计划执行率和抽查检查事项覆盖率两个100%。先后推出线上春风行动、万人助万企稳岗就业招聘会,信息浏览量达60余万次。实行优化营商环境“双周”调度例会制度,执行“13710”工作制度,当好企业“金牌店小二”;坚持“企业服务日”制度,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着力打造“10+2+1”园区格局,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园区平台+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模式,招商引资签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建成投产率始终位居全市前列,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全面领跑南阳,营商环境持续保持全市第一方阵。
“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把企业事当家事,把投资者当家人,操真心、尽全力、干满点,争创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县和全市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县,为实现内乡‘勇当区域发展领跑者、跨入全省20强、接近全国百强县门槛’目标注入新动能。”内乡县委书记、县长张智广谈及营商环境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