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伟
那寺是寂寞的。
古寺悬空,巨木绽莲。就那么孤单地悬挂半山腰,如同悬挂在天空,星星离她那么遥远,世俗离她那么遥远,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
就那么孤孤单单地悬挂着,一去就寂寞地悬挂了1500多年。
远远而望,那寺简直就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如此高远,仿佛在天上,灵气弥漫;似乎有凌空欲飞之势,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
“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设云中。”山西恒山悬空寺,就悬在浑源县城城南五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第一奇观。那寺始建于北魏晚期,距地面高约50米,是世界上现存建在悬崖绝壁上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群,被誉为“天上的寺院”。
那寺原名“玄空阁”,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楼阁而得名,后称悬空寺,是因“悬”与“玄”的谐音,以及寺院像悬挂在半崖之上,被人习惯地称作悬空寺。
“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那是一座真正悬浮在悬崖上的寺庙,没有千吨地基,只有数根木柱支撑。饱经风雨沧桑和地震天灾侵袭,依然悬空巍然屹立。檐下密实剔透的斗拱如同一层一层的莲花,向上托举。
那寺一半嵌入岩腹,一半凌空绝壁,地势险峻,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凌空而起,惊险异常,置身其上,如凌绝空际。极目远眺,山川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凭栏俯视,令人顿生“足底悬崖恐欲崩”之感。
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视一线青天,俯首而视,峡水长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
那寺,共有殿阁40间,外貌惊险、奇特、壮观,集“悬、险、奇、巧”于一体。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为整体布局。
殿楼的分布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
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因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两边突出的山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于是,她躲过了风侵、雨蚀、日晒,躲过了乱世的硝烟和沧海桑田的巨变。
她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风格独特。其设计之巧,艺术之妙,工匠之精,建筑之绝,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至此,叹其为“壮观”。
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
俗语说:“平地起高楼”,那寺却反其道而行之,悬空而建,大有乾坤。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内涵之丰。她,不是奇迹是什么?
站在寺上鸟瞰,足下是百丈悬崖。涧底有潺潺流水,其声淙淙然,有如天籁。对于久居尘嚣闹市的人,身临此境,可以清心,可以净思,乃至荡气回肠,恍惚有羽化登仙之感。
她就那么独自悬挂于山腰,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不管岁月流年,不管蜚语流言。她就是她,寂寞地悬挂在那里,没有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
她用她的险峻和奇特,悬挂在天边,见证了太多的岁月沧桑,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渐渐散去,唯有那寺执着,任那日月轮回、沧海桑田,霜风凌厉、雁塞草凋,从未倒下,从未改变。
就是这样在梦幻的天空浮泛千年,承载着现实,又超脱了现实。在与现实的不断博弈中,成全了历史的深邃与世俗的遐想。
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寂寞中,她用寂寞,为大山悬挂出了一段历史。
那寺无言,其实不寂寞。
(作者系汝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