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穗弯弯光如炬甜叶菊甜了众乡邻大樱桃映红好日子连翘茶香飘青女峰鸵鸟养殖托起致富梦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59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5-17

谷穗弯弯光如炬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谷穗在作画

□本报记者孙雅琳巴富强文/图

在民间有句谚语:“低头的是谷穗,昂头的是谷秧。”

淮阳有一位省级芦苇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字恰巧就叫谷穗。

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谷穗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青年联合会授予第26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

谈及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谷穗摆着手谦虚地说:“跟其他获奖者相比,我做得还不够。”

皮肤白皙、长发披肩、端庄秀丽的谷穗,一如田间那沉实的谷穗,不喧嚣、不张扬,默默耕耘,兢兢业业,用热爱与执着守护着从曾祖父那一辈传下来的芦苇画手工技艺,并依托这门技艺,推行“非遗+残障”残疾人非遗就业项目,帮助965个贫困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增收,找回生活自信。

白洋淀姑娘远嫁龙湖边

谷穗是个河北姑娘,老家在河北白洋淀北岸的端村镇,从曾祖父开始就靠芦苇画过活,她的爷爷、叔伯和堂哥们也都是靠着这门手艺营生的。小时候,整个村子都在从事芦苇画制作,来自日本的客商常年住在村子里。

“门里出身、自会三分”。谷穗从小很有芦苇画天分,她改进的烙铁,解决了作画过程中面部表情、衣饰纹理的烙烫难题。

2004年,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从事外贸通关工作的谷穗,与兵哥哥葛磊相识。巧的是,葛磊来自距离白洋淀700多公里的淮阳龙湖边,出身麦秸画世家。一个是麦秸秆画,一个是芦苇画,志趣相投的两个人慢慢走到了一起。

2008年,从四川抗震救灾回来后,葛磊和谷穗联合创作了一幅芦苇画《亲情》,被葛磊所在的部队授予“最佳教育奖”。

新婚燕尔,沉醉在爱情甜蜜中的两人,没有料到生活的考验却接踵而至。

因葛磊的弟弟患急性脑梗致残,谷穗和丈夫返回家乡淮阳,承担起家庭重担。“2011年10月葛磊退伍回家,当时只有10万元的退伍补贴,为给弟弟治病,四处借钱,欠下了六七十万元的债。”谷穗回忆说。

经过反复思量,谷穗于2014年正式注册“金穗子”芦苇画品牌,成立淮阳县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这一年,谷穗刚刚30岁。

“制作芦苇画的材料都是采用淮阳龙湖里的芦苇进行加工,一根芦苇十几节至二十几节,只裁取前五节、后八节等优良材质使用。”谷穗说,淮阳芦苇画以芦苇的叶、秆、花穗为原料,经过割、晒、晾、碾、贴精心制作而成。在创作上,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油画、烙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妙趣合一、恰到好处的意境。

“2016年,我们公司接了第一单外贸订单,淮阳芦苇画通过义乌商户销到东南亚,赚了40万元。2016年、2017年、2018年每年有500万元的销售额,《华锦鸣禽》这幅作品还亮相上海佳士得拍卖会。”谷穗说,从推三轮摆摊卖货到出口赚外汇,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公司逐渐步入正轨。

自立利他手艺助残

1990年夏天,一场意外导致谷穗左臂落下残疾。康复期间,一位护士姐姐送给谷穗一个笔记本,首页有这样一句鼓励的话:“只有发光,才会闪亮。庸庸碌碌,终被遗忘。”这句话犹如一道闪电,在谷穗脑海中烙下深刻记忆。

在陪小叔子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谷穗结识了很多残友。其间,她了解到残疾人从事芦苇画制作,不仅可以胜任,甚至较健全人学得更快、做活儿更细。况且,多数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生活难、恋爱难、工作难。

一个想法渐渐在谷穗心中萌发:依托芦苇画手工技艺,推行“非遗+残障”残疾人非遗就业项目,带领残疾人以一种艺术家的姿态看待生命,对待生活。

“芦苇画的制作工序相对复杂,整个过程机械化流水线无法完成,全靠手工精心制作,一幅画的成品需要32道工序。”帮助残障人士就业,葛磊双手赞成,“残障人员行动不便,但他们坐得住,心能安定下来,与非遗结合恰到好处。其实我们不仅仅面向残障人士,还向退役军人、军嫂、困难人群等免费传授手艺。”

淮阳芦苇画的制作过程考验耐心、恒心,这些学员几乎“零基础”,需要从握笔这个最简单的工艺开始手把手教学。

残疾人多数没有进过校园,甚至不识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成长,谷穗每天早晨带领大家读书半小时,从最初的《三字经》《弟子规》到后来的《大学》《中庸》,直至今天的《阳明心学》。每周的升旗仪式,谷穗都会领唱国歌,教导大家忠诚奉献,给残友注入爱的力量。每月的思想交流会上,谷穗请来心理健康师和国学馆的老师做志愿者,残友以及残友的家人都会参加,家庭问题、工作问题、交友、恋爱、教子……关乎残疾人的每件事情,都能在这里得到答案。每年农历二月,淮阳庙会期间,谷穗会举办“半个月亮”相亲会,为残障和贫困朋友牵线搭桥,促成美好姻缘。疫情期间,谷穗夫妇俩带领残疾人团队创作抗疫作品205幅,联合周口市残联开展第31届助残日活动暨残疾人抗疫作品展活动,先后捐赠抗疫物资、资金3万余元。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多年来,谷穗每年固定投入收入的20%作为培训经费,面向社会包吃、包住、免费授艺。“非遗+残障”残疾人非遗就业项目,从最初的三两个残友,到现在学员、工人遍布全国各大景区和文化街区,从最初30平方米的工作室到现在可容纳百人同时学习住宿的“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的展示厅里,颁发给谷穗夫妇的“全国最美家庭”“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等荣誉奖牌挂满一墙。

不是非得挣多少钱才是有价值的

一直以来,只要有人想学芦苇画,谷穗夫妇都广开大门免费教学,学员学成后可留在公司工作,也可领料代加工,还推荐入驻国内景区,帮助他们协调免房租、水电费,并免费铺货。“目的是想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也让拥有这门手艺的人能够更好地生活。”

多年来,通过口口相传,前来跟着谷穗夫妇免费学艺的约9000人次,不光有省内的,还有来自河北、山东、陕西、云南、黑龙江等12个省市的贫困群众和残疾人。谷穗夫妇先后帮助965个贫困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增收,找回生活自信。

“鸭子妈妈”李培培,从一个连村子都没出过的农村妇女,跟着谷穗学手艺、学文化,不仅找到了新生活,更是通过国学文化的熏陶,改善了家庭关系。来自陕西的周利宾高位截瘫,通过谷穗的帮助,华丽地完成了从“活死人”到“艺术家”的完美蜕变。来自西安的自闭症患者赵丽霞,已经完全康复并谈了恋爱。

芦苇画传习基地里有一个师傅叫潘长江,一级肢残,从小在农村放羊。2011年来当学徒,半年过去,愣是没有学会拿剪刀。在葛磊的指导下,潘长江拼命练习,拿剪刀的手磨了一层又一层水泡,一年半后,他终于赚到第一笔工资1500元,成了基地第一个办理“五险一金”的学员负责人。从“放羊倌”变成艺术家,通过芦苇画,潘长江不仅自己变得有模有样,还把残缺的生命活成了引领他人的灯塔。

“今年制作芦苇画的原材料涨价幅度很大,装裱用的俄罗斯白杨木木框条一包100米,300米起订,10元一米。玻璃、布、卡纸价格翻番,特别是玻璃,1.5×1.2大小的每张价格由12元涨到30元。现在基地有工人20多名,大家工资照发,只是我们的利润没有了。人生不是非得挣多少钱才是有价值的!”谷穗说,“我们新开设了泥泥狗、剪纸、面塑、草编培训班和直播销售,残疾人在这里能跟着我们不掉队。今年年底,我们河北的工厂也要全部换成残疾工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