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尹小剑李振阳通讯员吴文狄)“你啥时候还来?”5月20日,商城县汪桥镇汪楼村的老人刘清春紧拉着“女儿”熊美凤的手不松开,不停地询问道。
今年98岁的刘清春是独居老人,因小脑萎缩记忆力弱,常误将上门进行养老服务的护理员当成自己的女儿,来自该镇“老爱笑”专业护理团队的熊美凤就是其中之一。
“每次分别时看到老人不舍,心里也很难受,会哄着老人说‘过几天就来了,给你带好吃的’。”熊美凤说,每次去老人家里都不空手,有时候带饮料,有时候带面包,尽管不值多少钱,但能让老人高兴很久。
汪桥镇有特困供养老人359人,过去,按照委托照料护理方式,由他们的邻居或者亲属担任护理人,但由于护理费低、护理人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部分特困供养老人的护理质量不高。该镇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决定将所有分散供养特困老人护理费集中统一管理调配,实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协调、医疗机构参与、高校支持、群众自愿的“六大融合”养老机制,率先在该县开展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护理“汪桥模式”。
该镇成立了河南老来孝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选聘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护理员组建“老爱笑”专业护理团队,将全镇25个村(社区)特困供养老人划分为5个片区,每两名护理员负责1个片区,根据特困供养人员不同的护理需要,每月开展2~4次居家基础护理,包括改善老人的户容户貌、室内物件收纳规整、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洗头理发等,通过精细护理提高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谁都有老的时候,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老人生活舒心,有一个愉快幸福的晚年生活,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老爱笑”护理团队负责人胡盈盈坚定地说。
“我们探索居家养老护理的‘汪桥模式’,核心是将以往单一的资金救助转变为‘资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以困难群众物质与精神需求为导向,采取更精准的救助方式,提升特困供养人员监护照料服务水平,真正让‘幸福养老’的梦想成为现实。”汪桥镇主要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