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汝州市临汝镇郝寨村。阳光炽热,只有树荫下有些许凉意,跟随张会强的脚步,记者钻进瑞鸿虫业养殖基地的一间大棚,瞬间,汗流满面衣衫湿透。
“落脚的时候慢一点,蚂蚱就会给你让出一条道。”顺着张会强的手指看过去,大棚溜边的地方,到处是宛若大黑蚂蚁般的蚂蚱。这些蚂蚱名叫东亚飞蝗,既能入药也可食用。
这是养殖基地今年第二批蚂蚱幼虫,第一批10天前已被收获,30个大棚少说也收了2400多斤。
张会强的妻子连丽芳说,从2月底到9月底,蚂蚱一年可以长4批,其中第三批和第四批生长快,40天就可以收了,按每个大棚每一批收80斤计算,每斤20元,一个棚的年收入有6000多元钱,保本略有盈余。
连丽芳虽精明能干、快人快语,但在算账方面
比较保守。“6月~8月一个大棚的产量可以达到100
斤或者再多一些,价格也可能高出每斤20元。”张会强说。
“第一次投入,一个大棚连带蚂蚱种需要5000多元钱。”连丽芳说。按连丽芳的保守算法,当年可以回本,没问题。
张会强和连丽芳同岁,今年46岁,两人也很默契,曾在洛阳打拼多年。
在洛阳期间,张会强大小营生都干过,有一次跑运输到山东临沂发现了东亚飞蝗养殖项目,便和妻子带着孩子回到老家汝州市临汝镇,2018年9月投资建设了30座大棚,把这批蚂蚱的“祖上”引来郝寨村,繁衍生息,每年为自家创造20多万元效益。
“有人笑话俺养蚂蚱。”连丽芳说,但驻村第一书记滕哲哲看好这个项目,他们夫妻也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为方便更好地运营,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注册成立公司,再引进自动投喂设备,扩大养殖规模,购买设备生产蝗虫酱制品。
滕哲哲说,为了给乡亲们做示范,他也打算投资包两座大棚。无独有偶,自5月20日《第一书记滕哲哲:要带着村集体经济走出低谷》刊发后,有洛阳、郑州朋友打来电话,询问蚂蚱养殖事宜,表示了积极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