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儿童化妆品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计量器具接受“体检”汝州消防救援错时宣传消防安全汝州妇联关爱困境女童注销多年的户口和残疾证,恢复了遛狗不牵绳?不中!信息为群众送去“平安福”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67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5-27

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一千零一夜--第136夜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徐云峰

小满节气刚过,又是麦收时节了,自南向北的黄淮平原上,又依次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忙碌景象。

今年春天,风调雨顺,多下了几场及时雨,麦子在拔节、扬花、灌浆时期,都不缺水分,长势格外喜人。春季浇水少一些的麦子,早就金黄一片了,沉甸甸的麦穗儿在风中摇曳,阵阵清香扑鼻。

多浇了一水的麦子,尚有些返青,摘下几穗放在手心里揉几下,手心里满是金黄金黄的麦仁儿,粒粒饱满、还有些水分,咀嚼起来很是筋道,满满的儿时味道。

山里的麦子,因为气温差异,还是熟得慢一些,山脚下的麦子,收割机都已开始进场收割了,乡亲们又迎来了一年中第一个“累并快乐着”的收获季节。

山里人对于麦子,还是当作宝贝一样,家家户户都有存粮。他们都是晒干了,放在粮食囤里,留着慢慢吃,这是千百年以来的传统。山里水浇地少、平地少,适合种小麦的地,人均不到半亩,每家每户打下来的新粮食不多,在家里留着心里踏实。

我在村里经常看到,老人骑着电动车带一布袋小麦,到集市上去换面,或者去村里电动小磨上磨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记忆,依然在这个小山村里延续着。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中国在黄土地上刨食的老百姓们,千百年来认同的“哲理”。在当前国内外大背景下,尤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就在前不久,好多媒体报道有地方收割青麦做饲料,甚至毁麦田建光伏电站,令人触目惊心,这与“藏粮于民、端稳自己的饭碗”国家粮食战略,明显相违背。

无独有偶,俄乌冲突日渐长期化背景下,阿根廷、印度、加拿大等粮食出口国,纷纷限制小麦、玉米、大豆等出口,导致国际小麦价格上涨60%,玉米、大豆等价格也持续上涨。作为人口大国,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同样是重中之重,必须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山村的小老百姓,也概莫能外。

我们村所处的是深山沟,山地多,土壤贫瘠,近一周来,正在收割油菜,多是山坡旱地种植的,产量很低,一亩地不到100斤。在“村部”广场晾晒油菜的几位老伯说,今年油菜收成还稍微好一点,种两亩地还能收一百五六十斤,瞬间让我心里满是“伤痕”:就这样的山地,他们还不愿意流转给村里发展养殖或者太空桑种植,还当作“宝贝”,他们对于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那一片片梯田,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

从芯片等高新技术产品,到粮食、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崛起的中国正成为西方的“眼中钉”,并被不断进行“卡脖子”,且愈来愈严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的封锁,到40年改革开放后的“卡脖子”,都说明一个道理,我们不能把发展寄托在别人身上,只能壮大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端稳自己的饭碗,我们的饭碗里装满我们自己的粮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大于天,确是如此。推而广之,做好驻村工作,也是一样:发展产业、留有盈余,处理问题与矛盾,就会多一个抓手,这个“粮”就是经济收入!不发展产业的驻村,都是一场“资源堆积”秀,路很宽、灯很亮、文化墙很漂亮,可是老百姓们想要挣钱,还是得外出打工,村里没有产业,一切都难以长久。

从驻村伊始的槐花销售、柿子树认养、土特产春节规模销售,到大棚香菇种植、太空桑种植和育肥羊、乌鸡养殖,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年可支配收入30万元并位居全市各村前列,村容村貌建设和化解矛盾,有了抓手、有了资源,村里发展快了、问题也少了、信访也归零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既要种好“粮食”,让老百姓有饭吃、餐桌有安全,更要发展好产业、让老百姓看到希望、钱袋子鼓起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实落地并见效生根。

我深信,庙湾村已经走上发展快车道,今年的粮食又丰收了,麦收季节,又将是一个风吹麦浪、人机繁忙的场景,“丰收画卷”在山里悄然展开……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