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曹国宏通讯员鲁钊)“蜗牛和蛞蝓昼伏夜出,嚼食羊肚菌子囊果,你是咋防治的?”“可以喷洒专用药剂,或者把豆饼、棉籽饼炒香,与敌百虫按10∶1的比例制成毒饵,傍晚时候每亩撒施1至2公斤,害虫数量不多时也可以人工清除。”
“你这棚里丝瓜有黄叶,我看了一下,土壤湿度还行,说明是缺钾,该补充钾肥了。”“你可真行,向你学习,回头我就把钾肥施上。”
6月6日,在南阳市卧龙区龙王沟风景区刘老庄村种植户樊保群的大棚里,来自附近村庄的数十位种植户边观摩边讨论,努力指出问题、提出疑问,互相“批改作业”。
樊保群的大棚,每年净收入4万余元。他介绍:“一个大棚,每年收获250公斤羊肚菌,售价约100元/公斤;收获10000多公斤丝瓜,第一茬售价约4元/公斤,第二茬和第三茬售价2~3元/公斤。”
樊保群冬种羊肚菌、夏种丝瓜的种植模式,在龙王沟风景区较为普遍。当地政府主导流转土地80余亩,引进专项扶贫资金150万元,在岳东沟、刘老庄、吉庄等村建设78个大棚,群众以低于市场价格承包经营。
大棚修建好了,水电通到地头了,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把农业专家请进了大棚。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龙王沟风景区的大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初具。统计数据显示,每个大棚每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仅大棚种植一项就使群众增收120余万元。
“专家在市区,毕竟离得远,因此我们鼓励种植户走动起来,相互交流、切磋技艺。”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负责人王勋说,“种植户相互‘批改作业’,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土专家’,也改出了产业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