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志愿精神书写雷锋故事造血干细胞捐献--衷心挽救生命疫情防控卡点执勤记我大步走在公益救援的路上记忆里的“吹糖人”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96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7-08

记忆里的“吹糖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孙利芳

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当天,由汝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汝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的非遗系列活动,在茶马古城·中大街揭开帷幕。古城汝州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汝瓷、宋氏中医外科、曲剧等悉数在中大街亮相……

此前,于6月4日启动的茶马古城·中大街文艺展演系列活动,同样唤醒了老汝州人尘封的记忆,清新如初,譬如:吹糖人。

青砖黛瓦,石铺路,青石牌坊,中大街三个大字流光溢彩。高大的枣红马,马蹄声、铜铃声,一下子让人梦回明清。行走间,一处“吹糖人”的招旗进入游人眼帘。“轻扯黄金入掌中,吹拉形变赛悟空。十二生肖从尾起,惟妙惟肖立杆峰。”的诗句,一下子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

记得儿时,每到寒冬腊月,农人便进入了一年中最惬意闲适的农闲时节,麦苗被压在雪白的被子下,过年的红薯粉条挂满了绳,村庄酝酿着过年的味道。突然,几声锣鼓声响,咚咚呛,一声“吹糖人喽--”的吆喝,划破静谧,飘荡在村庄的各个角落,简直比上课的铃声更加威严,也更诱惑着孩子们。

孩子们或钻出热乎乎的被窝,或顾不得喊上藏猫猫的同伴,便撒开脚丫子往村头跑去;孩子们三步并作两步,呼喊着:吹糖人了,吹糖人了……风一样跑向吹糖人的手艺人,叽叽喳喳、翘首期盼,张着圆圆的嘴巴,期待一睹吹糖人的神奇,品尝糖人的美味。

走街串户的手艺人不慌不忙放下担子,生起炉火,在炉灶上放上一口小锅。不一会儿,小锅里淡黄色的糖稀开始刺刺地冒出热气,甜甜的味道随着风飘荡,勾人心魄。手艺人不停地搅拌着糖稀,直到稠稀适当,能挑起来连成一条线而不断,便开始制作糖人。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我要小兔子!我要大公鸡!我要梅花鹿!我要大老虎……手艺人乐呵呵地笑着说:不着急,不着急,人人都有份儿。

长长的耳朵、圆圆的肚子、粗短的四肢、短短的尾巴,一气呵成。只见手艺人拿出一支牙签,在红色的小瓶里蘸了一下,点了两点,两只红色的眼睛立刻让小兔子变得灵动、可爱极了。最后,手艺人拿出一支竹签,从动物肚子下面扎进去,一个小兔糖人就做好了。

先拿到糖人的孩子,在一群羡慕的眼神中骄傲地举着糖人,一口啃下去,咔嚓咔嚓脆响,嚼在嘴里,嘎嘣嘎嘣。他还夸张地伸长脖子,惬意地咽下去,再拉长口音说:“好脆,好甜!”那幸福,那满足,那快乐,怎一个甜字了得!直馋得围观等待的孩子越发着急,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在孩子们一双双可爱的大眼睛凝视下,手艺人如魔术大师,神奇地在瞬间变出了十二生肖,变出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网络诗作“走街串巷进宅门,幼女童男围一群。拿块糖泥吹口气,兽禽人物样如真”,不正是好几代人糖人童真记忆的真实写照吗?

我迫不及待奔向吹糖人的摊位。只见上面写着,吹糖人,赵氏非遗传承人。

走近摊位,我发现,现在吹糖人的装备已经先进了许多,用的是液化气灶。一口小锅内,糖稀热气腾腾。赵老师一边笑着搅拌,一边说:“做糖人最重要的是做糖稀,红薯糖、麦芽糖、红糖,还有小米糖,它们的比例一定要调好,太稠不容易吹,太稀又不容易成型。”

只见他从锅里捏出一块糖稀,反复揉搓均匀后,放在手掌心上,捏成一个带底的圆柱形,最后再把上面的口捏紧封好,中间留出空隙,留成空心,说,里面一定要留空心,否则就无法吹气,也就无法制作糖人了。

小时候,懵懂的我不知道吹糖人的技艺原理,只知道那一口锅,那一双手,那一团团糖稀,那一口口吹气,都那么神秘,只要一吹一拉,一提一捏,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便出现在眼前。现在听了赵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儿时认为特别神奇的地方,原来机关在这里,抽出来的丝是空心的,顺着空心吹气让糖稀扩充膨大,才能捏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赵老师慢慢将糖稀拉长,留出一半放到锅里,捏起细细的那头,用嘴开始吹了,接着两只手一拉,又一吹一提,再往后面一点,往上一提,梅花鹿长长的脖子就竖了起来,再捏出两只前脚,接着吹起圆滚滚的肚子,后肢也挺立起来了。最后,赵老师用手一掐,糖稀被拉成一条细细的尾巴,活脱脱一只梅花鹿就出现在眼前。接下来,赵老师拿出一支竹签,蘸上锅里的糖稀,插进梅花鹿腹部,又拿出一瓶红色的糖稀,用牙签蘸色,给梅花鹿的背上点上鲜艳如石榴籽的梅花斑点,活灵活现。我不由得深深赞叹起来。

赵老师笑着说,这个手艺,不但有糖稀调制的秘诀,还在于手上和吹气的功夫。吹气和手捏一定要协调好。该吹时一定要吹,气韵时而均匀,时而大,时而小,手要快,配合要天衣无缝,才能捏成好糖人。而且要在两三分钟之内做好,不然,等糖稀冷却凝结成块,就无法再改变形状了。

看似短短的两三分钟,却是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所在,怪不得吹糖人那么神奇,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我问:“您是怎么学会的?”他说:“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现在已经很少人会做了,我们也都是凭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才不舍得丢弃。毕竟这种文化已经越来越少了。”

攀谈间,他的手并没有停下来。不一会儿,一条舞动的龙、一只威武强壮的老虎、一只精灵可爱的兔子、一只昂首啼鸣的大公鸡,从手艺人一拉一扯、一吹一拽、一捏一搓中,神奇地诞生了。巧夺天工,独具匠心。

赵老师说,所有需要吹捏的造型必须深深刻印在脑海,啥时候吹气,啥时候提拉,啥时候停气,啥时候拉成,都要心中有数,只有做到天衣无缝,才能手到功成,巧夺天工。

每个糖人都是手艺人独具匠心的体现,这种艺术的过程本身就妙不可言,展示的成果则更是妙趣横生。

“热火熬成妙趣泥,吹捏扯拽化神奇。飞禽走兽皆如画,一入口中润蜜稀。”看似简单的吹糖人非遗文化,是用匠心打造,用欢喜心浇灌,用日复一日的坚持,用传承和发展的融合创新,才成就的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妙不可言的非遗之花。

在汝州茶马古城·中大街的徐徐清风中,吹糖人非遗文化让我们童心永驻。

>>作者简介

孙利芳,女,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自然资源系统作家研修班学员,曾参与中州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汝州市地质矿产志》的编撰工作,出版散文集《素心芳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